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对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与动脉法间接门静脉造影进行对照研究,评价其造影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1例患者(男16例,女5例),原发性肝癌15例,转移性肝癌6例。分别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造影和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对造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21例经皮脾穿刺CO2门静脉造影中20例造影成功,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动脉间接法门静脉造影(t=6.815,P〈0.01)。木中有10例患者(10/21)CO2造影术中有一过性轻度腹部不适,1例术后脾脏出血。结论 经皮细针穿刺脾脏CO2造影可清晰显示门静脉结构,图像质量优于动脉法间接门静脉造影,造影方法简便、创伤小、经济;熟练的操作可以提高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对已行肝动脉栓塞化疗 (TACE)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7例已行TACE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中 6例为原发性肝癌 ,1例为转移性肝肿瘤。CT导向下采用Seldinger法置入 11F自制标记导管鞘 ,用 3mm氩氦刀行经皮穿刺冷冻治疗。结果  7例 (10个病灶 )穿刺及冷冻均获得成功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时间 7.5个月 ,部分缓解 (PR) 4例 ,无变化 (NC) 2例 ,进展 (PD) 1例。结论 经皮穿刺氩氦刀冷冻与TACE联合应用对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者联合应用可弥补两种疗法可能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技术应用探讨   总被引:91,自引:3,他引:88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中的技术操作问题。方法:对29例的41个椎体病变共行46侧PVP治疗,包括椎体转移瘤16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7例,椎体血管瘤3例,骨髓瘤1例,外伤性压缩性骨折1例及不明原因骨破坏1例。PVP在C形臂X线机或C形臂X线机+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骨水泥(PMMA)的粉、液比例为3:2,按椎体计算骨水泥用量为2-8ml。结果:46侧PVP成功45侧(97.8%)。本组疼痛完全缓解(CR)者19例(19/29),部分缓解(PR)者9例(9/29),无效(NR)者1例(1/29)。随访2-11个月无复发。PVP术后无一例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PVP技术安全可行,对腰椎等多数椎体行PVP只要在C形臂X线机上监视下即可,熟练地掌握PMMA使用方法是PVP技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临床应用3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在治疗椎体肿瘤和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 :用PVP术治疗 3 5例 48个椎体病变 ,包括椎体恶性肿瘤 2 2例、压缩性骨折 8例、椎体血管瘤 3例、骨髓瘤 1例和其它病变 1例。PVP在C臂X线机或C臂X线机与CT组合机监视下进行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用量为 2~ 8ml。随访时间为 1~ 12个月 ,平均 (7.5±4.2 )个月。结果 :PVP对椎体良恶性镇痛有效率达 94.2 9% ,其中完全缓解 (CR)为 71.43 %(2 5 / 3 5 ) ,部分缓解 (PR)为 2 2 .86% (8/ 3 5 )。无一例出现PVP后椎体塌陷加重或发生新的压缩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VP治疗椎体良恶性病变安全 ,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华蟾素微球合并多柔比星和顺铂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华蟾素微球合并多柔比星、顺铂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超选至肿瘤血管 ,注入化疗药物和华蟾素微球 10 0~ 50 0mg ,治疗肝癌 4 3例。结果 :4 1例病人肿瘤部分缓解 14% ,轻微缓解 54% ,甲胎蛋白 (AFP)水平明显降低。 0 .5,1和 2a生存率分别为 95% ,51%和 2 9%。结论 :华蟾素微球合并多柔比星、顺铂是一种治疗肝癌较好的肝动脉化学栓塞剂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式,近些年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血管晚期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研究表明,支架植入会使血管壁产生非生理性组织应力,支架植入后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微环境的改变会诱发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植入位置的不同也会对血管内力学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但相关研究却少有报道。因此,深入了解支架植入不同位置对血管力学微环境的影响,对于临床上优化支架放置以及缓解支架内再狭窄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支架扩张过程中狭窄血管的力学响应,通过球囊损伤法构建了兔颈动脉狭窄模型,并根据支架与狭窄血管中心区域的相对位置构建了支架植入的近心、中心、远心三种模型,对术后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将支架段血管划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域,对三个区域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与支架植入位置之间的等级相关性分析,探究了支架位置的变化对于支架不同区域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并通过血管形态学观察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1)计算模拟结果显示,血管壁最大应力出现在支架前、后端,而低剪切应力、高震荡剪切等血流动力学特征主要出现在支架前端,在支架后端血流动力学特征不明显,因此支架前端血管出现再狭窄风险较高。(2)支架前端血流动力学特征与支架植入位置存在显著相关性(r_(TAWSS)=-0.718,r_(OSI)=0.898,r_(RRT)=0.818,P0.01)。随着支架位置向远心移动,即从近心模型到远心模型,支架前端血管内膜增厚的程度加重,而支架中后端血管内膜增厚无显著差异,表明支架位置的变化对支架前端血管重构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支架植入会显著改变血管内的力学环境,在支架前端形成促动脉硬化斑块新生的区域,随着支架位置的不断靠后,支架前端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临床支架介入术中需对支架的放置做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