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初步探讨苯在小鼠体内引起损伤的可能机制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的保护作用。方法:CD1小鼠50只,随机分成3组,A组10只,为玉米油对照组,单纯皮下注射玉米油4ml/kg,每周3次,共25次;B组20只,每周3次于小鼠背侧皮下注射苯2ml/kg(苯用等量玉米油稀释,均匀混合);C组20只,在皮下注射苯的基础上同时口服NAC,按400mg·kg-1·d-1给予。分别处理各组小鼠并检测相关指标。结果:①B、C组与A组比较外周血WBC、Hb、Ret等指标显著降低;②C组与B组比较,除PLT无显著性差异外,WBC、Hb、Ret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提示NAC对苯的血液学毒性有一定的预防作用;③与A组比较,B、C组各氧化指标均显著增高,其中B组与A组比较活性氧、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均P<0.01,总抗氧化物(T-AOC)P<0.05,GSH含量无明显变化,巯基(-SH)下降P<0.01;C组与A组相比活性氧P<0.05、MDA、SOD、CAT均P<0.01,T-AOC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升高,P<0.01,-SH含量无显著变化;④C组与B组相比各氧化指标均显著降低,活性氧、MDA、SOD、CAT均P<0.01、T-AOCP<0.05。结论:①苯诱发小鼠造血损伤的机制中有氧化损伤作用的参与;②NAC在小鼠体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苯的血液学毒性,其中NAC的抗氧化作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苯代谢物氢醌(hydroquinone,HQ)对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拓扑异构酶(TOPO)Ⅱα表达的影响,探讨TOPOⅡα在HQ所致造血毒性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 50μmol/LHQ处理的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为实验组,设立对照组(等体积灭菌蒸馏水培养),应用TOPOⅡ检测试剂盒检测TOPOⅡ的活力,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TOPOⅡα含量的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TOPOⅡα 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染色质免疫沉淀分析法(ChIp)检测TOPOⅡα含量的变化.结果 (1)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50 μmol/LHQ处理10 h后,TOPOⅡ的活力下降,TOPOⅡα含量以及TOPOⅡαmRNA水平分别为0.017±0.029、0.610±0.128,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TOPOⅡα含量降低伴随着TOPOⅡα启动子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的明显降低(分别为1.198±0.056、0.324±0.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伴有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的改变,分别为1.253±0.045、1.177±0.025;(3)HQ接触不同时间TOPOⅡαmRNA水平呈动态变化,且TOPOⅡα启动子水平的变化早于mRNA水平的变化.结论 HQ可抑制造血细胞TOPOⅡα的表达.组蛋白化学修饰水平的改变在苯代谢物所致的造血毒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氨磷汀对苯诱发小鼠血液毒性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氨磷汀对苯诱发小鼠血液毒性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玉米油对照组、氨磷汀对照组、染苯组和氨磷汀干预组;在给苯前及给苯25次2 d后,采集标本检测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外周血细胞计数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骨髓有核细胞计数、骨髓象以及骨髓、肝和脾的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染苯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为一般情况恶化,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骨髓象和病理学观察均显示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加;氨磷汀干预组较染苯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8.19%)、血红蛋白含量(15.10%)及网织红细胞计数(19.97%)均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增加32.56%,骨髓粒细胞、巨核细胞数量分别增加35.24%和6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病理学观察显示氨磷汀干预组的苯毒性损伤作用明显轻于染苯组.结论 苯对小鼠具有明显的血液毒性,氨磷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苯致小鼠的血液毒性,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叶敏军  任行洲 《浙江医学》2008,30(3):229-23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As2O3对K562细胞ATM(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ed)/ATR(ATM—Rad3-Related)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相应的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机制。方法以不同剂量的As2O3作用于K562细胞株,RT—PCR半定量检测ATM/ATR基因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P53、AnnexinV和细胞周期。结果随药物浓度升高,ATM基因表达量增强而ATR基因表达量降低。P53水平升高,细胞凋亡显著,亚二倍体和G1期细胞数增多,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不加入药物的K562细胞ATM和ATR几乎不表达。结论ATM和ATR基因表达变化呈As2O3浓度依赖的形式,且与P53水平、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苯代谢物氢醌(hydroquinone,HQ)对人骨髓单个核细胞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表达的影响,探讨TOPOⅡα在HQ所致造血毒性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50μmol/L HQ培养10h的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设为实验组,等体积灭菌蒸馏水培养10h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测定TOPOⅡα含量的变化,RT-PCR测定TOPOⅡαmRNA表达水平的改变,ChIP技术观察HQ对骨髓单个核细胞TOPOⅡα启动子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人骨髓单个核细胞50μmol/L HQ处理10h后,TOPOⅡα含量、TOPOⅡαmRNA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TOPOⅡα含量降低伴随着TOPOⅡα启动子组蛋白H4乙酰化、组蛋白H3K4甲基化水平的明显降低(P〈0.01)、组蛋白H3K9甲基化水平升高(P〈0.05),不伴有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的改变(P〉0.05)。结论:HQ能抑制造血细胞TOPOⅡα的表达;组蛋白化学修饰可能在苯代谢物所致的造血毒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苯诱发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建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给苯剂量、苯作用时间的小鼠反应,筛选建立苯诱发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的方法.方法:予雄性CD1小鼠每周三次皮下注射"苯 玉米油"混合液,按给苯剂量不同分为四组:B1组(0.5 ml/kg)、B2组(1.0 ml/kg)、B3组(1.5 ml/kg)、B4组(2.0 ml/kg),以单纯注射玉米油组(A组)为对照,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血象、骨髓象、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并进行肝、脾和胫骨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4组在给苯25次后体重和脾脏指数分别下降18.51%和63.86%(P<0.01),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分别下降74.97%(P<0.01)、41.66%(P<0.01)、30.96%(P<0.01)、24.77%(P<0.05)、41.47%(P<0.05)和61.61%(P<0.01),骨髓涂片检查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均显示造血细胞减少、脂肪细胞和淋巴细胞等非造血细胞增加;综合以上结果提示本实验中苯诱发再障模型建立成功.结论:予CD1小鼠每周三次皮下注射2ml/kg体重的苯,累计给苯25次,共50ml/kg,初步建立了苯诱发小鼠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7.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在实验性苯中毒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苯中毒时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 (IRF)的变化规律。方法 复制慢性苯中毒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对照组 (A组 ) 32只小鼠 ,分为 4小组 ,每小组 8只 ,于小鼠背侧皮下单纯注射玉米油 2ml/kg ,每周 3次 ,按注射次数不同分为A1组 (1 5次 )、A2组 (1 8次 )、A3组(2 1次 )、A4组 (2 4次 ) 4个不同的注射次数组 ;实验组 (B组 ) 32只小鼠 ,同样分为 4小组 ,每小组 8只 ,注射用等量玉米油稀释的 2ml/kg苯 ,方法同对照组 ,分别为B1、B2、B3、B4组。采用Beckman CoulterGen 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测定各组IRF、网织红细胞百分比 (Ret% )、平均网织红细胞体积(MRV) ,以及白细胞计数 (WBC)、血小板计数 (PLT)、红细胞计数 (RBC)和血红蛋白含量 (Hgb) ,并将注射次数相同的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苯 玉米油”注射 1 5次时 ,WBC、MRV已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t =4 1 0 ,P <0 0 1和t=2 1 9,P =0 0 4 6 ) ;注射 1 8次时 ,IRF和Plt也同时明显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 2 98和 3 2 2 ,P均 <0 0 1 ) ;注射 2 1次时 ,Ret%轻度下降 (t =2 1 9,P =0 0 4 6 ) ,IRF已极度下降 (t=4 2 3,P <0 0 0 1 ) ,RBC和Hgb也都呈不同程度下降 (分别为t=8 2 6 ,P <0 0 0 1和t=3 1 4 ,P <0 0 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