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研究新型佐剂CTA1-DD/IgG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小鼠经鼻内免疫抗原(鸡卵清白蛋白OVA)联合佐剂CTA1-DD或CTA1-DD/IgG复合物,用ELISA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G抗体生成和IgG抗体亚类,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脾脏抗体分泌细胞。结果:CTA1-DD/IgG佐剂在小鼠中诱导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及脾脏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的能力均高于CTA1-DD佐剂;CTA1-DD/IgG或CTA1-DD作为佐剂联合OVA免疫后IgG1、IgG2a、IgG2b 抗体皆提高,且IgG2a/IgG1>1。结论:CTA1-DD/IgG佐剂的免疫调节作用强于CTA1-DD,且能产生混合IgG抗体亚型,促进平衡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南京市2011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结合实验室确诊阳性样本信息对2011年南京市手足口病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5694例,其中重症877例,死亡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93.54/10万,发病高峰集中在4~7月;主城区发病高于城郊区县;发患者群以5岁以下的幼托及散居儿童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全市共报告实验室检测病例1757例,普通病例以EV71和CoxA16共同主导流行,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以EV71为流行优势株。结论:南京市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存在明显的季节、人群和地区差异,5岁以下幼托和散居儿童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人群。主要致病病原为EV71和CoxA16,深入开展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防控和治疗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价自行研发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酶联免疫斑点(Epidot-ELISPOT)检测方法应用于结核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自行研发的Epidot-ELISPOT检测方法及进口T-SPOT.TB试剂盒,检测60份结核病例和75份健康人群的外周血结核特异性γ-干扰素释放水平[斑点形成细胞(spot forming cells,SFCs)]。结果:ELISPOT方法与T-SPOT.TB检测方法对结核感染人群中的敏感性分别为81.67%、90.00%,特异度分别为94.67%、94.67%,Epidot-ELISPOT的敏感度与T-SPOT.TB比较(χ2=1.313,P=0.252),特异性比较(χ2=0.000,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检测肺结核痰阳组和痰阴组形成的SFCs,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行研发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与T-SPOT.TB检测方法类似,可用于结核感染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CV?A6)感染情况和排毒时长,指导科学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经过知情同意,采集某幼儿园所有病例和罹患率较高的小1班、中2班全体儿童的咽拭子和肛拭子标本,RT?PCR检测肠道病毒核酸,对检测阳性的儿童,每间隔1周再次采集标本开展检测,直至连续两次均为阴性时终止采样。结果:儿童罹患率为8.2%(17/208),发现隐性感染者17例。小1班和中2班流行曲线都呈现单峰分布,卫生学调查排除饮食和饮水传播。病原检测显示为CV?A6型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检测阳性者中隐性感染比例为52%(95%CI:34%~69%)。排毒时长中位数为18 d(95%CI:16~25 d),最短为1周内(4 d),最长为5.5周(39 d),Log?rank检验显示病例与隐性感染者、男性与女性、咽部与肠道排毒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此轮由CV?A6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中,CV?A6隐性感染比例高,排毒时间长。建议提高监测敏感性,病例解除隔离返园(校)、班级复课后应开展持续的健康监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感染(SFTS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SFTSV基因序列。方法:收集本市2014年4-6月某医院送检的2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SFTS)患者的血清标本,经核酸荧光PCR检测阳性确诊。对病毒核酸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比对。结果:两名患者均有典型的SFTSV感染的临床症状,以发热、腹泻为首发症状,血常规见粒系及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从2例患者血清提取的核酸经测序,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SFTSV进行比对,0428株(安庆)的RNA多聚酶、糖蛋白、NS蛋白的同源性与安徽代表株AHL/China/2011的同源性最高,均达到99%。0507株(滁州)上述目的基因与江苏株JS2011-013-1的同源性高达99%。结论:SFTSV在本地区散发存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提示其来源或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诺如病毒GⅡ.Pe-GⅡ.4基因特征和变化规律,了解其进化过程及高变区氨基酸变化情况,预测进化方向及流行趋势,为疫情预警和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和一步法RT-PCR,对南京地区2014—2017年分离的10株GⅡ.Pe-GⅡ.4的部分聚合酶—衣壳蛋白区及P2区进行测序,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进化树分析发现,2014—2015年和2016—2017年南京流行株分别位于两个簇。氨基酸分析显示,10株南京流行株同源性达97.3%~100.0%,与21株国内外2011—2017年参考株同源性达97.1%~100.0%。与2008年前驱期澳洲株(KX789174)P2区相比较,10株南京株共19个氨基酸位点发生改变,其中10个位点位于5个抗原表位。南京株2016年后抗原表位A区有氨基酸位点改变。结论 2014—2017年南京地区分离的诺如病毒GⅡ.Pe-GⅡ.4基因型流行株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但仍呈现出随时间迁移某些抗原位点的氨基酸改变,应持续观察其进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2013年南京地区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A)基因的分子特征,了解NA基因的变异情况,分析NA基因进化特征。方法:提取18株新型H1N1流感病毒基因组RNA,RT-PCR扩增NA基因,测序并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和重要功能位点。结果:2013年南京分离株与国内外推荐疫苗株NA基因高度同源,序列相似性达98.2%以上。18株分离株在进化树上分为2支,与国内疫苗株接近,与国际疫苗株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与国内外疫苗株相比,多个位点氨基酸发生变异;1株分离株的酶活性位点119位发生了变异;部分分离株糖基化位点也出现了增加和缺失的现象。结论:南京市2013年流行株与国内外疫苗株NA基因同源性仍然较高,疫苗依然有效。2013年后期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基因累积了更多的变异,需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9.
王炜  何敏  石利民  王璇  乔梦凯  张洪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5,(7):1284-1285,1289
目的对2013年南京市疑似病毒性腹泻成人门诊样本进行星状病毒核酸检测、分子分型和进化分析,为星状病毒所致成人病毒性腹泻的分子流行病学提供资料。方法收集2013年疑似病毒性腹泻门诊成人病例的腹泻物375份,用星状病毒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荧光定量RT-PCR检测,然后对荧光定量RT-PCR阳性的样本,用一步法RT-PCR再进行星状病毒特异片段的检测。对RT-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荧光定量RT-PCR共检测到9例星状病毒阳性(2.4%),其中,6例(1.6%)扩增到单一条带,测序获得449 bp的星状病毒壳蛋白基因片段序列。经比对分析,6例星状病毒中,4例为5型星状病毒,1例为1型星状病毒,1例为8型星状病毒。结论南京市星状病毒所致成人病毒性腹泻中有多种型别星状病毒,5型为优势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肠道病毒71型流行株的遗传学背景。方法采集2012年-2013年手足口病患者咽拭子样本,经特异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鉴定EV71病毒核酸阳性者进行细胞接种分离病毒。选取阳性分离株扩增其VP1完整编码区全长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加以分析,构建序列遗传亲缘关系树。结果共分离得到14株EV71毒株,经VP1全长基因测序分析发现,所分离病毒VP1区核苷酸与EV71病毒A型代表株同源性为79.6%~81.3%,与B型代表株的同源性为81.7%~84.7%,而与C型代表株的同源性明显较高,为86.0%~95.2%,其中与C4代表株(AY895144)的同源性最高,为93.8%~95.2%。进化树分析发现本地流行株与上海、安徽等地区流行株的亲缘较近,而与台湾地区流行株亲缘较远。相应的氨基酸位点分析也表明符合C基因型的氨基酸模式。结论南京地区2012年-2013年肠道病毒71型的流行株主要为C4亚型,与上海和安徽地区流行株亲缘较近,可能具有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