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54篇
综合类   49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腹腹腔镜肾上腺醛固酮瘤(APA)切除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6-2019-06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9例APA患者,均行经腹腹腔镜肾上腺APA切除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经腹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45~180 min,平均82.54 min。术中出血量30~100 mL,平均63.24 mL。未发生严重出血、感染、肾上腺危象、大血管及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2 d即可下床活动,1~3 d开始进食,留置肾周引流管3~5 d。应用激素替代治疗7~9 d,并逐步减量至停药。全部患者均获3~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44例血钾及高醛固酮血症均恢复至正常。血压正常者43例,仅6例需口服药物控制血压。无1例肿瘤复发。结论经腹腹腔镜APA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以及疗效理想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断、治疗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取2010-01—2019-01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10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和定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治疗,血尿在术后2天内消失,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均好转出院。住院时间为6~11 d。术后病理肉眼所见为灰黄灰红组织,切面灰白色,质中到硬,免疫组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8例、80%)、波形蛋白Vimentin(+)(10例、100%)、平滑肌抗体SMA(+)(7例、70%)、细胞角蛋白CK(+)(8例、80%),确诊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术后随访平均37个月(6个月~9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易与膀胱恶性肿瘤混淆,主要依据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完整切除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经验不足的外科医生,比较腹腔镜下经腹入路肠系膜间途径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传统经腹入路侧结肠途径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在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59例左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患者的资料,采用常规侧结肠入路32例,而经中结肠系膜间入路27例,比较围手术期结果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种方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疼痛程度等情况。结果经中结肠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侧结肠入路组(P<0.05),经中结肠系膜间入路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两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结肠系膜间途径直接暴露输尿管可节省游离侧结肠所需时间。该方法对于经验有限的外科医生也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与侧结肠手术相似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 1)表达与肾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肾组织、肾癌石蜡组织标本中Tiam 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用三种不同浓度2μmol/L(T1低浓度)、4μmol/L(T2中浓度)、8μmol/L(T3高浓度)的索坦干扰786-0细胞24h、48h、72h;同时设正常对照组T4(常规培养液)。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作用48h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应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Tiam 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8例肾细胞癌组织中Tiam 1阳性表达率63.2%(43/68),有淋巴结转移组Tiam 1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10例正常肾组织中Tiam 1表达均为阴性。Tiam 1基因在786-0细株中表达与肾癌组织中表达相一致。结论:Tiam 1表达与肾癌转移存在密切关系,Tiam 1表达可作为肾癌转移过程中一个有价值的指标;索坦可抑制肾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细胞的凋亡,可特异性抑制肾癌786-0细胞中Tiam 1蛋白及mRNA的表达,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PSA密度对TPSA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位于灰区(4.0~10.0μg/L)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意义并确定合适的PSAD值界点。方法:对T-PSA在灰区的128例BPH及54例PCa的血清PSA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病例以F/T-PSA=0.16为界点分为两组并分别对其PSAD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在不同F/T-PSA下不同PSAD对前列腺癌阳性率的影响表明,当F/T-PSA%0.16时,PSAD以0.15为界值,PSAD〉0.15患者的前列腺癌阳性率显著高于PSAD〈O.15患者的前列腺癌阳性率;F/T-PSA〉0.16时,PSAD以0.20为界值,PSAD〉0.20患者前列腺癌阳性率显著高于PSAD〈0.20患者的前列腺癌阳性率。结论:PSA、F/T-PSA、PSAD是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指标,而联合测定PSA、F/T-PSA及PSAD能显著提高T-PSA位于灰区时前列腺癌的诊断。当F/T-PSA〈0.16时,PSAD以0.15为界值,PSAD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有显著意义(P〈0.05);当F/T-PSA〉0.16时,PSAD无论以0.15或0.20为界值,PSAD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均有显著意义(P〈O.05),尤其当PSAD以0.20为界值时,PSAD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意义更显著(P〈0.01)。故推荐在F/T-PSA〈O.16时PSAD以0.15为界值;在F/T-PSA〉0.16时PSAD以0.20为界值。  相似文献   
6.
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的移植技巧及并发症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大鼠器官移植模型可重复性好,可稳定模拟临床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及慢性排斥反应等情况,是免疫耐受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开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的:探讨稳定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的移植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设计、时间及地点:显微外科操作实验,于2002-10/2008-03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动物中心、蒙特利尔大学实验中心及河南省动物中心完成.材料:健康、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SD大鼠,分别为供、受体;Lewis大鼠、F344大鼠,分别为供、受体.方法:在Fisher的移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大鼠左侧原位肾脏移植,动、静脉及输尿管均采用端端吻合方式,实验在德国产Carl Zeiss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主要观察指标:监测移植后大鼠一般情况及尿量,大鼠尿量<1 mL认为移植肾脏功能差,活检确认原因.结果:共实施大鼠原位肾移植500次.供体手术时间(15.5±2.1)min,受体移植时间(40.6±5)min,移植成功(移植后存活5 d)率93.2%(466/500),一组慢性排斥模型大鼠达到长期存活(180 d).结论:施行多次肾移植可建立稳定、快速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娴熟的动物外科解剖和精湛的显微外科技术是预防移植后并发症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7.
环孢素A的慢性肾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孢素A的慢性肾毒性是影响临床同种肾移植术后病人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机理仍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在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10只家兔.观察了不同时限热缺血对兔肾表面微循环的影响。将动物分四组。A组为手术对照,不阻断肾动脉。其余B、C、D组分别阻断左肾血流10min、30min和60min。在阻断前和恢复血流10min后,分别用显微镜观察肾表面微循环。行右肾切除。动物观察14天。结果表明,10min缺血组动物仅有轻度毛细血管收缩。30min以上热缺血.不仅引起更明显的微血管收缩,还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和血流淤滞现象。微循环紊乱尤其是血流淤滞的程度.与术后肾功能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一致。提示缺血后肾皮质微循环状况与肾功能恢复密切相关。肾保存时,保存液中加入适当保护剂保护肾脏微循环,对于移植后肾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相关变数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游离PSA(FPSA)、FPSA比率(F/TPSA)、PSA密度(PSAD)与Gleason评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FPSA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S=0.499,P<0.001),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S=-0.300,P<0.001);PSAD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S=0.616,P<0.001),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rS=-0.128,P=0.155);F/TPSA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呈弱相关(rS=0.182,P=0.042),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rS=-0.417,P<0.001)。结论:FPSA可作为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参考指标;而PSAD可作为前列腺癌病理分级的参考指标,F/TPSA可作为前列腺癌临床分期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具有多药耐药性,对放化疗均不敏感,25%~30%的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转移,行根治性手术后仍有20%~40%的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发生转移者中位生存期(OS)仅8~12个月,5a生存率不足10%[1]。传统以干扰素α和IL-2为基础的免疫治疗总有效率低且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2]。临床试验[2]证实以舒尼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在治疗转移性RCC方面能够获得较高疾病控制率,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改善晚期转移性RCC患者的生存状况,然而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