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讨荧光活性染料DiO对人脂肪干细胞(hADSCs)染色标记的效果及标记后的hADSCs在部分脱钙骨(PDBM)上的生长粘附情况。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细胞材料复合后细胞的生长情况;检测了DiO标记的hADSCs和DiO未标记的hADSCs在PDBM上粘附率,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观察了DiO标记的hADSCs在平面培养及在PDBM上的生长、粘附情况。结果DiO标记的hADSCs平面培养时可以良好地生长,DiO标记的hADSCs粘附率为(94.5±2.2)%,未标记的hADSCs粘附率为(95.1±1.3)%,统计学分析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DiO标记的hADSCs在PDBM支架材料上可以良好的粘附生长。结论DiO对被标记细胞的存活、生长无影响、不影响细胞粘附,能反映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正常生长状况。DiO标记是一种简洁、准确的观察hADSCs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粘附及生长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脂肪干细胞体外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脂肪干细胞(hASCs)的分离方法、体外增殖能力及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潜能.方法:从脂肪抽吸物中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脂肪干细胞,比较原代(P0)及传代第1、2、5代(P1、P2、P5)细胞的生长曲线.实验组取P2细胞.应用成骨诱导液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并以未诱导组为对照组,利用ALP染色,von Kossa染色、免疫荧光检测、RT-PCR等方法对细胞成骨潜能进行评价.结果:传代细胞较原代细胞增殖速度快.P1、P2、P5均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传代培养的潜伏期约为24 h,传代培养细胞的对数增殖期约为2~3 d,接种后第4~5天进入平台期;细胞诱导14d后,实验组ALP染色呈阳性反应,对照组阴性;von Kossa染色.实验组出现深棕色结节状沉积,且随诱导时间增加而加深,对照组无结节状沉积出现;免疫荧光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表达Ⅰ型胶原,实验组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检测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或弱阳性;RT-PCR检测表明,实验组诱导14d时有ALP、Osteopontin表达,对照组阴性;实验组、对照组及成骨细胞均有Ⅰ型胶原阳性表达.结论:hA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P2细胞在诱导培养下可向成骨细胞分化,为以hASCs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万光勇  王中和 《上海口腔医学》1997,6(4):239-240,245
本文简述了放射增敏的含义和依据,并就头颈部恶性肿瘤在放射治疗中所采取的各种放射增敏方法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咽旁间隙肿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于咽旁间隙以及发生于相邻组织而累及咽旁间隙的肿瘤的手术治疗 ,文献中屡有报道[1~ 3] ,其肿瘤多为神经源性肿瘤及涎腺肿瘤。特别是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肿瘤 ,在早期常难以发现 ,当患者咽侧壁出现膨隆 ,颈侧出现肿块 ,以致于影响其吞咽 ,呼吸或者出现颅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得以发现。 1 989~1 999年 ,我科收治了咽旁间隙和累及咽旁间隙的肿瘤患者 35例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35例中 ,男性 2 4例 ,女性 1 1例 ,最大年龄 2 0~6 5岁。以咽侧壁隆起就诊者 1 0例 (2 8 5 7% ) ,上颈侧肿物就诊者 1 4例 (4 0 % ) ,两者均有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颌骨动静脉畸形的诊断、治疗的经验。方法:7例颌骨动静脉畸形病例先行CT或MRI检查,了解颌骨破坏情况,7例均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PVA颗粒(250~500um),栓塞后一周内进行手术,切除颌骨病变组织。结果:7例经PVA栓塞,异常血管团块消失、搏动、杂音消失、软组织肿胀得到改善。口内渗血及动脉出血得到控制。手术后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血管造影栓塞后行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是治疗颌骨动静脉畸形有效而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蛇床子素(osthole, OST)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极化、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OST对RAW264.7巨噬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使用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检测试剂盒(DCFH-DA)、免疫荧光染色、q-PCR、流式细胞术明确不同浓度(6.25、12.5、25 μmol/L)OST对巨噬细胞极化和炎症反应的影响。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CK-8结果显示,在25 μmol/L以下时,OST对RAW264.7无明显细胞毒性。免疫荧光染色及q-PCR结果显示,6.25、12.5、25 μmol/L的OST均能抑制M1型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iNOS、TNF-α、CCR7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并且有效上调M2抑炎因子IL-10、Arg-1及CD206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OST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CD86的表达。结论: OST调节LPS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极化,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新型双层壳聚糖膜和Bio-Gide膜对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评估其作为引导骨再生膜的可行性。方法:双层壳聚糖膜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细胞对膜的黏附效果;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在3、7和10 d检测膜的细胞毒性;选择18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A、B、C组,在其颅骨中线两侧制作5 mm的极量骨缺损,左侧为实验侧,覆盖双层壳聚糖膜,右侧为对照侧覆盖Bio-Gide膜,分别于术后第2、4及8周时处死各组大鼠,通过大体观察、微计算机体层扫描技术(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及组织学方法,评价2种膜修复骨缺损的效果。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MC3T3-E1细胞在双层壳聚糖膜上培养2 d后的扫描电镜照片,观察到细胞较好地粘附于多孔层上。第3、7及10天时,实验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为114.49%、107.17%和98.73%,细胞毒性级别为0或1级,表明膜的细胞毒性轻微。2周时,Bio-Gide膜组的骨形成量(BV)和骨体积分数(BVF、BV/TV)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但在第4和8周时,2组的BV和BVF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型双层壳聚糖的体外和体内生物学性能符合GBR技术的要求,具有作为GBR膜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腮腺恶性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近6年来,我们收治40例本病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6~86岁,平均47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无痛性包块,生长缓慢;其中伴疼痛和压痛18例,累及面神经导致面瘫12例,近期生长较快者10例。病理分型为粘液表皮样癌12例,腺癌9例,腺泡细胞癌4例,多形性腺瘤恶变3例,恶性混合癌3例,恶性淋巴瘤2例,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瘤、乳头状囊腺癌、淋巴上皮恶变、腺样囊性癌及嗜酸性腺癌各1例。本组行腮腺肿瘤+腮腺浅叶摘除18例,腮腺肿瘤+全叶…  相似文献   
9.
丁胱亚磺酰亚胺对Acc—2移植瘤放射增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体内研究放射增敏剂丁胱亚磺酰亚胺(buthioninesulfoximine,BSO)对Acc-2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以Acc-2移植瘤为模型,实验设对照组、BSO组、单放组和BSO+放射组。BSO药物剂量为5mmol/kg,放射剂量为10Gy。结果各组与对照组比较,BSO组抑瘤率为8.5%、单放组为12.6%,BSO+放射组为45.37%。结论BSO对Acc-2移植瘤有放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面部微小切口整复下颌角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面部微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整复18例下颌角骨折患者。观察术后及术后3个月的咬合关系,并以X线片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及术后3个月时,患者咬合关系均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面部微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整复下颌角骨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可避免在下颌下遗留较长的瘢痕,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