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截瘫后下肢神经病理改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截瘫后下肢神经的病理改变。 方法:(1) 将实验犬的脊髓从T11-12平面完全横断,分别于第3,6周取出下肢主要神经干,切片、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形态学改变;(2) 在给陈旧性截瘫患者行肋间神经转位、腓肠神经移植桥接马尾手术的同时,切取腓肠神经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实验犬的下肢神经未见明显变性,截瘫患者的腓肠神经组织形态基本正常。结论: T11以上脊髓损伤截瘫后,下肢神经无明显变性。 相似文献
2.
比较加压钢板、髓内钉及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对犬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对比钢板、髓内钉和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内固定对于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家犬髓机分为SMC为与钢板、SMC与髓内钉两个自体对照组,每组再分5、10、20、40、80d共5个共组。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并分别进行内固定。术后5、10、20、40、80d分别处死各亚组动物,通过不同时期的大体标本测量,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等方法来研究骨折愈合速度。结果:髓内钉仙痂出现较早、量较大、骨折线消失较晚、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最高,钢板侧骨痂出现较晚,量较少,骨折线消失最晚,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较低;SMC侧基本无骨痂出现,骨折线消失最早,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较高。结论:SMC有利于骨折愈合,且骨折愈合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对犬股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内固定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5条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载骨,左侧以SMC内固定(SMC组),右侧以加压接骨钢反(CP组)内固定,术后1、2、4、8、12周行X线摄片、三点折弯测试、骨组织形态测量观察。结果:X线显示在SMC组术后4周骨折愈合,CP组在8周,SMC组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痂及骨质疏松,骨折后4、8、12周,SMC组骨痂内骨生成量、截骨处骨皮质厚度和固定段骨力学强度均高于CP组(P<0.05)。结论:与CP比较,SMC内固定可对骨折起到有效内固定和持续加压作用,使骨愈合时间缩短,提高了固定段骨的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4.
持续动态压应力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持续动态压应力环境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对25只家犬股骨干造成双侧横断截骨,随机选一侧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固定,对侧以髓内钉固定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7, 14, 21, 28和49 d时,在骨折间隙内取材,行组织学观察及Ⅸ型胶原和骨钙素mRNA的Northern blot杂交. 结果:组织学观察和Northern blot结果均表明,SMC固定下骨折间隙内愈合组织的软骨形成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软骨内成骨也得以强化. 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产生的持续动态纵向压应力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炎症细胞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脊髓损伤早期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脊髓继发性损伤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Nystrm法制备大鼠胸段脊髓后路压迫损伤模型,运用RT-PCR技术检测脊髓损伤后6 h的MCP-1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损伤后3、6、12 h和1、3、5、7 d各个时间段MCP-1阳性细胞与损伤局部单核/巨噬细胞数目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MCP-1 mRNA水平明显升高,MCP-1阳性细胞高峰时间出现在脊髓损伤后12 h至3 d,同时,单核/巨噬细胞高峰时间出现在损伤后3~7 d.结论:MCP-1、单核/巨噬细胞均参与了脊髓损伤后早期的继发反应,单核/巨噬细胞出现的高峰时间滞后于MCP-1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6.
7.
洋参御糖丸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心肌SOD活性与MDA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洋参御糖丸干预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饮食饲养大鼠,并腹腔注射链脲佐茵素(STZ)复制糖尿病模型.用洋参御糖丸治疗,以二甲双胍、糖尿乐作为阳性对照药,以比色法检测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洋参御糖丸能显著提高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结论:洋参御糖丸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的氧化应激水平,提高糖尿病大鼠心肌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4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血肿部位、大小、意识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对骨折愈合影响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天鹅型记忆接骨器(SMC)与加压接骨折(CP)固定下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探讨SMC内固定下骨折愈合的特点。方法:25只家犬两侧股骨中段横型截骨,左侧以SMC内固定,右侧以CP固定,术后1、2、4、8、12周行X线摄片、光镜、电镜观察。结果:X线显示SMC组内固定后4周,骨折初步愈合,CP组在8周骨折愈合,SMC组愈合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外骨痂及骨质疏松。骨折后2、4周时,SMC组骨痂内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在数量上高于CP组,功能活跃。8周时SMC组骨折端已出现板样骨替代,CP组发生骨性连接,板下已出现骨吸收腔和退变相骨细胞。12周时SMC侧骨皮质出现部分吸收腔,CP组板下骨皮质吸腔更趋明显。结论:与CP相比,SMC内固定可使骨折端稳定的同时,又可对骨折断端施加主动的、持续的轴向应力刺激、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骨改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