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树鼩肝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肝炎的的大范围流行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甲肝、乙肝虽已有疫苗,但不能忽视未来由于病毒变异所带来的威胁。丙肝目前尚未发现非常有效的疫苗,且丙肝的病理学机制也尚未完全清晰,主要原因是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树胸属于低等灵长类动物。研究发现,他对很多人类疾病易感,所以建立肝炎树胸动物模型成为现在肝炎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各型肝炎主要是甲、乙、丙型肝炎研究中建立树胸动物模型的自内外进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的PCR检测方法在笼养猕猴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特异及检测结果易判断的PCR方法,并应用于大规模猕猴种群的弓形虫常规检测中。同时比较巢式PCR和单一PCR的一致性。方法根据弓形虫保守基因p30(SAG1)设计了内、外两对进行巢式PCR扩增以及B1基因设计一对引物进行单一PCR扩增,将DNA样本进行10倍倍比稀释,以检测巢式PCR反应的灵敏度;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所自繁猕猴共150只进行了弓形虫检测。结果巢式PCR检测法检测限度可达10^-3ng/uL,而且方法特异。两种PCR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巢式PCR检测阳性率(10%)稍高于单一PCR检测阳性率(8.67%)。结论巢式PCR和一次PCR方法都可应用于猕猴弓形虫的常规检测中,并提示巢式PCR比单一PCR更敏感、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树鼩的动物福利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树鼩在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新陈代谢和基因组等方面近似于人类,被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病毒学、免疫学、药理学及遗传学等多个领域。迄今为止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树鼩大部分来自野生,实验树鼩尚无国家质量控制标准。为了保证树鼩引种、驯化、饲养、繁殖、质量控制及福利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树鼩繁殖率和成活率,本文从兽医公共卫生及实验动物科学的角度,对野生树鼩的捕捉、运输、检疫、饲养及繁育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和福利要求作一简述,为从事树鼩工作的有关人员及树鼩实验动物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猕猴艾滋病模型EKM基因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体外导入EKM基因的实验猕猴感染SHIV-KB9后,病毒复制和免疫反应情况,为基因治疗AID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血清学方法筛选出无SIV、STLV、SRV/D和B病毒感染的猕猴7只,实验当天回输自体储备血75ml,同时采集猴外周血75m1进行CD4+T细胞分离培养,并导入EKM基因,培养结束后收获细胞,静脉回输猴体后再进行SHIV-KB9感染。采用流式细胞术、血常规检测、病毒栽量检测和基因拷贝数检测的方法确定导入基因后的实验猕猴感染sHIV.KB9后体内病毒复制和免疫损伤情况。结果导入基因和回输细胞的实验猕猴其血浆病毒载量峰值都与已报道的推迟14d出现,比模型对照组推迟11d出现,血浆病毒载量峰值均比模型对照组峰值低。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其CD4+T细胞计数也稳定在一定水平,CD4/CD8比值未出现明显倒置。实验组猕猴在试验结束时均未发展为猴AIDS。结论自体回输导入EKM基因的CD4+T细胞的猕猴AIDS模型其血浆病毒载量峰值与模型对照组峰值比较有迟后作用,且低于模型对照组峰值,与回输细胞的实验对照组没有明显区别,其更确定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应用RAPD标记技术对树鼩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树鼩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遗传标记分析方法,了解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40条随机引物进行优化,筛选出能有效用于树鼩群体遗传分析的RAPD位点,对48只树鼩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应用Popgene 1.32与RAPDistance Package Version 1.04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树鼩的群体遗传特性。结果20个RAPD引物共检测到113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5.6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69个(占61.1%)。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8307,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09-0.27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693。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态度(H0)(0.1864)略高于雌性群体(0.1470),平均遗传多态度(Hpop)为0.1667;树鼩遗传多态度所占的比例在群体内为48.29%,而雌、雄群体间为51.71%。NJ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T15、T33和T47号树鼩个体聚类成一大类,其余45只树鼩个体聚成另一大类,雌、雄个体呈相互交叉现象。结论实验所筛选的随机引物可有效用于中缅树鼩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本树鼩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人工饲养树(鼠句)血液学及生化指标正常值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人工饲养健康树(鼠句)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并探讨与不同物种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仪和生化分析仪测定140只健康成年树(鼠句)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雌性与雄性比较,LYM%、PLT、RDW%、GLU、CREA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P、CHOL、TG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其他指标的差异不具显著性,部分指标与恒河猴、大鼠及人的相应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本文建立了健康树(鼠句)的血液学及生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可为应用该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树鼩正常肠道细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及其药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人工饲养树[鼠句]肠道菌群感染情况及其各种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通过肠道细菌采样、培养、分离和菌落生长特性观察,并经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生化编码鉴定管试验和9种药敏试验分析,初步鉴定了107例人工饲养树[鼠句]肠道感染细菌的种类和这些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结果本次细菌培养共从树[鼠句]肠道中培养分离出5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2株,革兰氏阴性菌3株,以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最为多见。同时确定了菌株的药敏情况为:(1)大肠杆菌对头孢类药头孢哌酮最为敏感,对药物磺胺甲嚼唑/甲氧苄定、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高敏;(2)沙门氏菌对阿米卡星最为敏感,对药物头孢哌酮青霉素G高敏;(3)链球菌对试验药物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呋喃妥因显示为中敏;(4)葡萄球菌对头孢类药头孢哌酮、磺胺类磺胺甲晤唑/甲氧苄定、沙星类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和氨苄西林最为敏感,对其它药物均为中敏;(5)假单胞菌对药物左氧氟沙星最为敏感,对大多数药物都显示高敏。结论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可能是树鼢肠道中正常寄生的主要菌群,同时其它菌群也有寄生。用药敏实验筛选出的药物可为临床用药和动物的生物净化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60年代中期国外开始对雌性猕猴月经周期内血循环中性激素变化进行研究,积累了许多资料。国内也有人做了类似的研究工作,但有关雄性猕猴血中睾酮含量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尚未找见报道,本文报道这方面的测定结果。材料与方法实验动物:选性成熟、体重3—6kg的健康雄性猕猴5只,分别单独饲养于大小为0.8m×0.7m×0.7m的笼内,每天喂食2次,并辅以蔬菜、水果,饮水充足。繁殖期室温为17±3℃,非繁殖期室温为24±2℃,自然光照。 相似文献
9.
10.
结果表明:棉绒的妊娠期平均为166d,两胎间隔期为10~12个月,婴猴存活率为33%;鞍背绒和昝绒的妊娠期平均为150d和143d。两胎间隔期分别为9~12个月和9~11个月,婴猴存活率分别为40%和67%.这三种绒猴主要以双胞胎形式进行繁殖,且仔猴中雄性比例占80%以上.棉绒和鞍背绒主要依靠双亲哺育婴猴,婴猴的死亡率较高分别为67%和60%.而由双亲哺育的普绒要猴的死亡率最低(30%).若采用人工喂养婴猴.其成活率可选100%.我们得到的经验是,棉绒和鞍背绒的繁殖有季节性,棉绒春季产仔,鞍背绒夏季产仔,而普绒的繁殖则无季节性。三种绒猴中以普通绒猴最易饲养和繁殖,并且婴猴的成活率高.十分利于建立实验室繁殖群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