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完全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320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鬼针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化学成分.方法:采用80%乙醇渗漉提取,硅胶,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分离纯化,化学反应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鬼针草中得到槲皮素(Ⅰ)、金丝桃苷(Ⅱ)、槲皮素-7-O-鼠李糖苷(Ⅲ)、6,7,3',4'-四羟基橙酮(Ⅳ)、4,5-双咖啡sg酰奎宁酸(Ⅴ)、豆甾醇-3-O-葡萄糖苷(Ⅵ)、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Ⅶ) 、奥卡宁(Ⅷ)、木犀草素(Ⅸ).结论:以上化合物除奥卡宁、金丝桃苷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不同龋敏感者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来自不同龋敏感者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 C)临床分离株产酸能力的差异。方法 配制相同浓度的各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菌悬液 ,分别在不同 p H下 (p H5 .0~ 7.0 )含 5 %葡萄糖的 TPY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后 ,采用酸度计测定培养物终末 p H值 ,比较细菌的产酸能力 (△ p H)。结果 同一个体所带不同基因型变形链球菌菌株产酸能力有差异 ;高龋组个体定植的产酸能力强的菌株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龋组 (P<0 .0 5 )。结论高龋组变形链球菌 (血清型 C)临床株的高致龋力与其携带有产酸能力强的菌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建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稳定的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SD大鼠模型。方法将SD大鼠雌雄各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实验组经腹腔隔日1次注射卵清蛋白(OVA)变应原7次后,鼻腔滴入OVA鼻内激发;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OVA。结果实验组SD大鼠均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涕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特征(评分〉5分),鼻黏膜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粘膜水肿增厚、腺体增生、分泌旺盛,鼻黏膜表面纤毛破坏等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照组SD大鼠仅轻度抓鼻,且喷嚏少(评分〈5分),鼻黏膜组织形态学均无实验组上述变化。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OVA变应原致敏的变应性鼻炎鼠类模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优点,为今后变应性鼻炎的病变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及组织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的诱导分化及体内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经矿化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裸鼠体内的成骨潜能。方法:分离并培养兔MSC,矿化诱导,观察MSC的形态学改变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将诱导后的MSC-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植入裸鼠背部皮下,3 d后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经矿化诱导后,MSC的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角形和三角形转化,ALP组织化学染色阳性,活性明显增高。MSC-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植入裸鼠后3 d,组织学见细胞均匀贴附于骨小梁表面,伸展良好,未见未贴壁细胞及外源性纤维组织、血管长入。结论:经矿化诱导的MSC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和增殖,经观察MSC-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在裸鼠体内可成活并增殖。 相似文献
5.
血压波动性增高引起的器官损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10
研究去窦弓神经大鼠的血压,血压波动性和器官损伤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化清醒自由活动大鼠动力学监测技术对32周龄的SAD大鼠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经计算实时和脱机分析后得到24h血压,收缩压波动性,舒张压波动性等参数。将动物处死,取心脏,肾脏,大脑等器官病理切片,分别行一般和特殊染色。 相似文献
6.
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磺脲类(SU)降糖药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探讨瘦素水平与其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0例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T2DM患者(SFS组)、30例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WCP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N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3组受检者的瘦素水平,同时检测生化指标、胰岛素水平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WCP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10.2±3.6)ng/ml]与NC组[(6.6±2.3)ng/ml]比较,SF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14.8±3.9)ng/ml]与WC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CP组及SFS组患者的空腹胰岛素水平[分别为(16.5±7.2)μU/L和(17.5±7.5)μU/L]、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别为(4.1±2.9)和(4.3±2.9)]与NC组[分别为(13.9±6.8)μU/L和(2.7±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FS组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质指数、空腹胰岛素、HOMA-IR、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相互作用,可能在磺脲类降糖药继发性失效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股骨髁上骨折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股骨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取6副尸体股骨标本,制成股骨远端骨折(AO分类的A1型),采用股骨动力髁螺钉(DCS)、逆行交锁髓内钉、顺行交锁髓内钉三种内固定方法,进行实验应力分析,比较不同内固定方法的优劣.应用股骨股骨动力髁螺钉治疗28例患者.骨折按AO/ASIF分类A1 5例、A2 6例、A3 17例.结果在受同等载荷条件下,DCS固定方法最佳,而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的股骨远端骨折刚度较差(P<0.01).采用股骨动力髁螺钉平均手术时间92min,平均出血量400 ml,平均随访1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9月(平均4.7月),按NEER功能评定标准,优良27例(93%),可2例.结论股骨动力髁螺钉可有效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便、直观、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关节镜下重建术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全损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双股半腱肌肌腱、Endobutton纽扣钢板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15例(手术组),具有同样损伤行非手术治疗患者7例(非手术组),应用Lysholm功能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韧带重建后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2~24个月的术后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治疗康复12个月后,手术组患者术后患膝关节Lysholm平均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1.5±6.7)分提高到术后(90.3±9.3)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显示:患侧与健侧松弛度对比差异在3 mm以内。非手术组中7例患者平均Lysholm功能评分仅由治疗前的(60.1±3.2)分提高到康复治疗后(72.8±2.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仍存在膝关节不稳症状,KT-2000关节测量仪检测松弛度对比大于6 mm。结论:早期关节镜下应用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急性不全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可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且创伤小,并发症少,近、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V区、P区及C末端遗传多态性与龋病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V区、P区及C末端遗传多态性与其粘附性能的关系。方法实验菌株选自本实验室前期工作所获得的粘附力较强和较弱的血清C型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提取全菌DNA,经PCR分别扩增表面蛋白V区、P区编码基因spaP—pv(2060~3157bp)、C末端编码基因spaP-c(4003~4851bp)后,用限制性内切酶Alu I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两组不同粘附力的变形链球菌(血清C型)临床分离株全菌DNA扩增产物spaP—pv经Alu I酶切后,出现了两种基因型a、b。两种基因型在不同粘附力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a型在低粘附力菌株中的比例高于高粘附力菌株,而b型在高粘附力菌株中的比例高于低粘附力菌株。spaP—C经Alu I酶切后,共呈现两种基因型C、d。d型在高、低粘附力的菌株中各占1例,其分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spaP—pv基因出现变异可能是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粘附功能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