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45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主编寄语     
2020年是践行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理论、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交汇期。我们将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建成小康社会,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进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假体均为固定平台假体,采用骨水泥固定,排除翻修病例及血友病关节炎患者.共有1 920例患者(2 779例次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纳入研究,男性323例,女性1 607例;年龄25~86岁,平均(66±9)岁.骨关节炎1 720例(89.58%),类风湿关节炎168例(8.75%),强直性脊柱炎12例(0.63%),继发骨关节炎20例(1.04%).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主要系统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及发生的翻修手术及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截至2013年12月,共有1 854例患者(2 693个关节)获得随访,失访率为3.44%.术后平均随访67个月,死亡3例.41例(2.21%)患者出现系统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为呼吸系统并发症(0.49%,9/1 854)及心血管并发症(0.38%,7/1 854).术后经超声证实的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02% (56/1 854),其中7例发生肺栓塞.术后发生局部并发症24例(1.29%),包括伤口愈合不良、伤口感染、神经损伤.59个关节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后松动(1.19%,32/2 693)和术后关节僵硬(0.37%,10/2693).结论 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30 d内最常见系统并发症为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感染后松动是术后翻修最常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马方和类马方综合征脊柱侧凸(Marfan syndrome and Marfanoid scoliosis,MMS)患者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肺功能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1999年9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以胸弯(冠状面)为主的马方及类马方综合征脊柱侧凸患者共85例,其中年龄为11~19岁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0例(MMS组),男14例,女26例;收集患者术前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用力呼气峰流量(PEF),数值采用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分析肺功能指标与年龄、冠状面Cobb角、胸后凸Cobb角、胸弯柔韧度之间的关系。并与同期住院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的相匹配的80例AIS患者(AIS组)的术前肺功能参数进行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与患者年龄及相关脊柱侧凸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MS组患者中肺功能处于中、重度损害的比例(11/40)显著高于AIS组(5/80)(P0.05)。MMS组患者FEV1、FVC均明显小于AIS组患者(P0.05);P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S组患者FEV1、FVC与冠状面Cobb角呈显著性负相关(r=-0.444、-0.524,P0.05);FEV1、FVC、PEF与年龄之间呈正显著性相关(r=0.363,0.326,0.348,P0.05);FVC与胸弯冠状面柔韧度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321,P0.05);FEV1、FVC与胸椎后凸角均无显著相关性。AIS组患者FEV1、FVC、PEF等指标与冠状面Cobb角呈显著性负相关(r=-0.338、-0.293、-0.253,P0.05);FEV1、PEF与年龄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286、0.341,P0.05);FEV1与胸后凸Cobb角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r=0.238,P0.05)。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与相关指标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结论:MMS患者肺功能损害较AIS患者严重,其肺功能主要受胸弯冠状面Cobb角、年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疼痛。目前,国内外医师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临床实践环境、镇痛药物种类/使用经验/了解程度、医保药品收录均有差异,故有效、规范化的慢性疼痛管理显得尤为必要。因此,亟待制定完善的、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等因素的跨学科慢性疼痛管理共识,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重视、规范指导慢性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消除患者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维度的痛苦体验,在治疗患者原发疾病的同时,改善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功能需求。通过查阅文献,本共识专家组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和通信修改,对肌肉骨骼系统慢性疼痛管理达成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血友病足踝部病变围术期处理方法、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 1998年6月-2012年2月,收治血友病足踝部病变男性患者10例(12足)。年龄13~41岁,平均22.6岁。其中甲型血友病9例(11足),乙型血友病1例(1足)。单足受累8例,双足2例;左侧3足,右侧9足。病程5~84个月,平均32.2个月。术前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为(43.2±21.1)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总分为(45.4±20.0)分。入院后给予凝血因子2 000~3 500 U行预试验,围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治疗。行踝关节融合术4例(4足),单纯跟腱延长/肌腱转移术7例(8足);其中1例左足行单纯跟腱延长术,右足行踝关节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65~265 min,平均141.1 min;除1例术中出血400 mL、术中回输200 mL自体血外,其余患者出血量均<50 mL,围术期均未输血。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4年3个月,中位时间22个月。行踝关节融合术患者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踝关节完全融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分别为(78.8±14.7)分和(75.8±14.5)分,SF-36量表评分总分分别为(76.6±13.1)分和(75.5±13.2)分,两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友病足踝部病变患者,手术治疗可以缓解足踝部疼痛,改善功能。术前行凝血因子预试验,围手术期行凝血因子替代方案,可降低术后大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应用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4年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手术病例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12~ 17.5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Ⅰ b型5例、Ⅰc型5例、Ⅱd1型20例.全部病例均行前路矫形融合手术,植骨方式采用自体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脊柱站立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假关节形成及内置物并发症.[结果]随访4~10.2年,平均6.3年.融合弯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75.1%,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4.6°;固定融合节段冠状面矫形率术后平均为93.2%,末次随访时丢失平均2.1°;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Cobb角术前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1°.13例胸腰段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8.3°,术后矫正为前凸平均5.6°,末次随访时保持前凸平均3.7°.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未见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并发症.[结论]肋骨结构性支撑植骨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前路矫形融合手术中能获得并维持良好的冠状面及矢状面矫形,且融合率高、远期矫形丢失少,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在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tenosis with scoliosis,DLSS) 中的诊断价值,并与MRI扫描、手术所见相比较.方法:选择2004-0112007-06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DLSS患者97例.所有患者均经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观察,其中43例同时行MRT扫描.通过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影像进行分析,确定其椎管狭窄部位、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并与术中所见及MRI比较.结果:①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表现:DLSS对硬膜囊或神经根的压迫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复杂,除与关节突肥大增生、黄韧带肥厚、椎间盘退变突出有关外.还与关节突关节半脱位、椎弓根移位压迫神经根等因素有关.②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脊髓造影、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7.6%和92.8%,二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率为95.3%;对于不同弯度的DLSS,二者的诊断正确率无明显差异.③与MRI比较:在弯度较大的DLSS中,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的诊断正确率高于MRJ. 结论:脊髓造影和与CT脊髓造影的联合应用于DLSS诊断正确率较高,对于弯度较大的DLSS诊断正确率优于MRI.  相似文献   
8.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是由于胚胎期脊柱椎体发育异常引起的脊柱侧凸,其遗传病因学假说开始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目的:通过候选基因LMX1A上关键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查,探索LMX1A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入选127例中国汉族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另选取外伤、感染、炎症性疾病等患者127例为对照组。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提供的基因型数据,应用Haploview 4.1软件选取LMX1A的标签和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根据椎体畸形特点、畸形部位、畸形受累程度、有无合并肋骨畸形和椎管内畸形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临床表型。所有样本应用SNPstream UHT Genotyping系统对所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进一步进行基于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关联分析,并用Haploview 4.1软件分析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结果与结论:共筛选6个位点:SNP1(rs 1819768)、SNP2(rs 12023709)、SNP3(rs 16841013)、SNP4(rs 4656435)和SNP5(rs 4657412)和SNP6(rs 4657411),其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在基于基因型的关联分析中发现阳性位点SNP1和SNP2,单位点分析显示两位点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6和P=0.026),在进一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现这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最符合Ressessive(OR=0.38;95%CI=0.15~0.94,P=0.029,AIC=354.9)遗传模型;SNP1、SNP2、SNP3和SNP6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SNP4和SNP5也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但单倍体型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进一步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中发现SNP1基因型AC型、SNP2基因型AG型、SNP3基因型CT型与有椎体形成障碍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易感性升高有关。结果提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LMX1A基因可能和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相关,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20年来小鼠的分子胚胎学研究进展获得了大量关于脊椎发育的分子信息,用同线性分析法确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候选基因已成为可能。目的:通过候选基因DVL2上关键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筛查,探索DVL2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入选127例中国汉族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和127例对照组。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提供的基因型数据,应用Haploview 4.1软件选取DVL2的标签和功能单核苷酸多态性。根据椎体畸形特点、畸形部位、畸形受累程度、有无合并肋骨畸形和椎管内畸形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不同临床表型。对所有样本应用SNPstream UHT Genotyping系统对所选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鉴定;进一步进行基于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关联分析,并用Haploview4.1软件分析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间是否存在连锁不平衡。结果与结论:共筛选5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1(rs2074222)、单核苷酸多态性2(rs222837)、单核苷酸多态性3(rs222835)、单核苷酸多态性4(rs10671352)和单核苷酸多态性5(rs222836),其基因型分布在病例和对照组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5个位点处于完全连锁不平衡状态;5个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单倍体型与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进一步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中没有发现阳性位点。提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DVL2基因可能不是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凸及其不同临床表型的主要因素,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支具治疗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2001年2月~2009年12月283例女性AIS患者在我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术前检测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记录预计值、实测值及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根据术前是否曾接受支具治疗分为2组,支具治疗组80例(A组),未接受支具治疗组203例(B组)。分析2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参数的差异,同时对A组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的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FVC%、FEV1%)与术时年龄、身高、主弯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累及节段数、主胸弯矢状面Cobb角、每日支具治疗时间、支具治疗总时长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A、B组患者FVC预计值分别为3.23±0.40L和3.20±0.40L,FEV1预计值分别为2.76±0.40L和2.73±0.30L,A组与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FVC实测值分别为2.58±0.60L和2.72±0.60L,FEV1实测值分别为2.34±0.50L和2.49±0.50L,A、B组FVC%分别为(80.3±16.5)%和(85.4±16.5)%、FEV1%分别为(85.6±18.4)%和(91.3±16.9)%,A组FEV1实测值、FVC%及FEV1%较B组均明显降低(P<0.05),其中主弯为胸弯患者(173例)明显(P<0.05),而主弯为胸腰弯/腰弯患者(110例)不明显(P>0.05)。A组患者中,胸段侧凸矢状面Cobb角与FVC%、FEV1%呈正相关(P<0.05),支具治疗总时长与FEV1%呈负相关(P<0.05);而术时年龄、身高、主弯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累及节段数、每日支具治疗时间(8~23h,平均18.7h)与FVC%及FEV1%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支具治疗可使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胸段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下降,支具治疗总时长和胸段侧凸矢状面Cobb角可能是影响患者肺功能FVC%及FEV1%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