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筛选并分析转染Islet-1慢病毒载体的C3H10T1/2细胞转化为心肌样细胞过程中与Islet-1 相互作用的组蛋白乙酰化酶(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明确Islet-1在C3H10T1/2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乙酰化调控网络中的关键枢纽作用。方法 培养转染Islet-1慢病毒载体的C3H10T1/2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检测Islet-1的表达部位和最高表达时间点。免疫共沉淀沉淀与Islet-1结合的蛋白。免疫印迹验证Islet-1 相互作用的HATs和HDACs。结果 诱导组细胞形态出现心肌样细胞改变。各组Islet-1主要在胞浆表达。诱导组Islet-1表达量在诱导后3周最高(0.782±0.015)。诱导组Islet-1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C3H10组(分别为0.819±0.026,0.127±0.006和0.126±0.001)(P<0.05),免疫共沉淀技术可行。与Islet-1相互作用的HATs和HDACs有GCN5、P300/CBP和HDAC4。结论 Islet-1 与GCN5、P300/CBP和HDAC4相互作用特异性辅助C3H10T1/2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体外通过大鼠胶质瘤C6细胞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非接触共培养,以探明BMSCs是否受到肿瘤微环境的作用获得肿瘤细胞的相关生物学特性。方法通过6孔板结合Transwell小室建立BMSCs和C6胶质瘤细胞的共培养体系,以共培养组为实验组,设单独培养的BMSCs为对照组;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后2组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核干细胞因子(nucleostemin,NS)检测细胞增殖力的变化;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dm2、p53mRNA水平及其蛋白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细胞中的定位及表达。结果共培养后实验组细胞呈现类似胶质瘤细胞样的形态,表达神经胶质细胞特异的GFAP蛋白;NS蛋白反映的细胞增殖能力未发生改变;共培养后实验组p53m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3±0.31)vs(0.85±0.12),P<0.05];实验组mdm2mRNA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移植治疗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最佳时间点.方法 体外培养rMSCs传代至4~5代,同时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分别在HIBD后2、24、72、144 h进行腹腔注射移植,5周后行水迷宫行为学检测.结果 水迷宫实验中,HIBD后2 h移植组(A组)、HIBD后24 h移植组(B组)、HIBD后72 h移植组(C组)、HIBD后144 h移植组(D组)、假手术组(E组)、HIBD PBS对照组(F组)逃避潜伏时间组间比较,E组及各移植组逃避潜伏时间均明显低于F组(P<0.05),A组低于B、C、D组(P<0.05),D组低于B组、C组(P<0.05).各组平台象限泳距占总泳距的比例组间比较,E组及各移植组均明显高于F组(P<0.05),D组低于E组(P<0.05)、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rMSCs移植可明显改善HIB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在HIBD后2 h进行移植效果较其他时间点好.  相似文献   
4.
聚乙二醇在沙眼衣原体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培养分离沙眼衣原体 (CT)一直是诊断CT的“金标准” ,此法特异性高 ,但其敏感性较低。聚乙二醇 (PEG)是常用的细胞融合诱导剂 ,我们对PEG在CT培养中的作用及最佳作用浓度进行了初步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 标本采集 :(1)CT标准株 :B/TW 5 (2× 10 8IFU/ml)。(2 )临床标本 :新生儿肺炎患儿鼻咽部拭子 10 0份 ,置入衣原体运输保护液 (0 2mol/L蔗糖 磷酸盐缓冲液 )中。 2 4h内接种或贮存于 - 70℃待接种。2 CT细胞培养 :按文献 [1,2 ]推荐的方法进行。 (1)单层细胞的培养 :在装有盖玻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对体外培养海马神经细胞存活影响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的表达变化.从细胞水平角度探索拉莫三嗪对认知功能的可能影响.方法:取培养8 d的成熟海马神经细胞,随机分为拉莫三嗪低剂量组(4mg/L)、拉莫三嗪中剂量组(8mg/L)、拉莫三嗪高剂量处理组(12mg/L)和空白对照组(0.1%DMSO).维持浓度培养4 d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数量,免疫组化检测神经细胞BDNF和p-CREB.结果:(1)不同浓度拉莫三嗪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比较,细胞存活率有明显差异(P<0.05).而3个不同剂量拉莫三嗪组之间的细胞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12 mg/L拉莫三嗪培养神经细胞,p-CREB和BDNF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而4、8 mg/L拉莫三嗪剂量组无差异(P>0.05).(3)加入拉莫三嗪12 mg/L培养神经细胞BDNF和p-CREB的表达明显低于4、8 mg/L拉莫三嗪剂量组(P<0.05).结论:在4~12 mg/L的剂量范围内,拉莫三嗪均可造成体外培养神经细胞死亡,高浓度拉莫三嗪可通过神经细胞内BDNF和p-CREB的表达变化,影响神经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金属离子螯合剂依地酸(EDTA)联合3种抗菌药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方法 平板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单独及与EDTA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荧光探针FITC-ConA染生物膜细菌胞外多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DTA作用前后生物膜多糖差别,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生物膜中单独或联合加入抗菌药与EDTA后,超声清洗,琼脂板计数生物膜内菌量.结果 0.5mg/ml EDTA与抗菌药联合可使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30、庆大霉素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2.30mg/ml EDTA作用后生物膜多糖减少、生物膜厚度降低、死菌比例增加、菌落稀疏,且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杀菌效应,使其中菌落数约由107降至103 CFu/ml,P<0.05.结论 EDTA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浮游状态下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有协同杀菌效应.EDTA可以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生物膜均有显著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7.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冻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体外培养、冻存、复苏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nsechymalstemcells,MSCs)的方法,为兔MSCs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取新西兰白兔胫骨穿刺获取骨髓液,以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培养和扩增获得MSCs,并行液氮冻存,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其生物学表现。结果:MSCs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匀成纤维细胞样,增殖能力强,传代及冻存后细胞仍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结论:MSCs可采取贴壁筛选法进行较好的纯化和扩增,并可长期保存于液氮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复苏存活。  相似文献   
8.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探讨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结构影响.方法 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7 d,得到成熟BF,用扫描电镜(scannm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对BF结构参数分析;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并测定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的荧光强度.结果 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BF被破坏,基质样物变稀疏,仅见少量散在细菌.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2 mg/ml氨溴索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均减少(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0.75 mg/ml氨溴索干预后,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用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当氨溴索浓度大于0.49 mg/ml时,BF内活菌数减少.同时,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 氨溴索可影响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日本岛津AA-646型原子吸收光iiw仪检测49例正常小儿血浆及RBC内K”、Na”、Ca。、、Mg’”含量,作为小儿慢性心功能不全时血浆及RBC内电解质含量的正常对照。旨在观察小儿慢性心力衰竭与RBC内、外电解质含量间的关系,从而探讨慢性心衰患儿心肌细胞内、外K+、Na”、Ca++、M+””含量的变化及对心肌功能的影响,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加深对小儿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了解及指导临床治疗。对象及方法一、对象选择1岁~14岁健康儿为检测对象,其中男29例,女20例。二、方法首先将塑料离心管、抽血空计、收集血液标本的玻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鼠脑内的分布及分化。方法 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前加入 5 溴 2 脱氧尿嘧啶核苷 (BrdU)连续标记 72h。采用Rice法制备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 ,2 4h后经前囟旁缓慢注射 4× 10 6 个MSCs入缺氧缺血性脑性脑病新生鼠右侧脑内 ,4周后进行免疫组化检测MSCs的分布并鉴定神经元巢蛋白 (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的表达。结果 Rice法可制备新生鼠单侧脑损伤为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 ,MSCs移植入脑后主要分布在患侧大脑 ,呈弥散性分布于皮层、海马等部位 ,细胞计数左侧为 (2 781± 2 5 4) ,右侧为 (4 70 8± 2 81) ,双侧比较t=18 70 ,P <0 0 0 1,并神经性分化 ,左、右侧Nestin分化率为 (1 5 6± 0 47) % ,(71± 0 42 ) 1% (t =1 741,P >0 0 5 ) ;NSE为 (3 79± 0 95 ) % ,(5 69±1 48) % (t =3 40 4,P <0 0 5 ) ;GFAP为 (2 0 6± 0 89) % ,(2 47± 1 75 ) % (t=0 85 5 ,P >0 0 5 )。结论 MSCs颅内直接移植后主要分布在患侧大脑 ,MSCs移植后 2 8d可分化为神经干细胞、成熟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