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65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43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左肺切除、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左肺切除联合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三种方法构建肺动脉高压(PAH)小鼠模型的差异和肺血管重构的特点,寻找与临床发病机制接近的PAH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重度PAH的发病机制提供良好的模型基础。  方法  取59只C57BL/6雄性小鼠(10~12周,24~30 g),随机分为对照组(n=9)、左肺切除组(PE组,n=15)、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组(MCTP组,n=15)和左肺切除联合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组(P+M组,n=20),通过检测右心室收缩压(RVSP)、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肺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非肌性肺动脉肌化程度、新生内膜形成情况和血管阻塞评分(VOS)评价造模效果及肺血管重构的特点。  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P+M组的RVSP、RV/LV+S、WT%、小肺动脉肌化程度均增加(P<0.01);MCTP组表现为轻度的RVSP升高、右心室肥厚、中膜增厚和小肺动脉肌化程度增加(P<0.05);PE组上述指标并无明显改变(P>0.05)。②P+M组腺泡内肺动脉可观察到新生内膜形成导致管腔明显狭窄,VOS为(1.25±0.80)分(P<0.001),MCTP组和PE组均未观察到新生内膜形成,VOS为0分(P>0.05)。  结论  左肺切除联合颈静脉注射脱氢野百合碱可诱导小鼠形成重度PAH,该模型能较好模拟临床重度PAH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即新生内膜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RAP)对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为临床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选择提供新思路。方法将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RAP干预1组(术后5 d开始干预)和RAP干预2组(术后35 d开始干预)。左肺切除(PE)联合野百合碱(MCT)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造模后5 d分别给予溶剂对照组溶媒和RAP干预1组RAP肌肉注射;造模后35 d给予RAP干预2组RAP肌肉注射。测定各组平均肺动脉压(m PAP)和RV/(LV+S)比值。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右肺组织病理学改变。Real-time PCR测定各组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及平滑肌22α蛋白(SM22α)m 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及溶剂对照组大鼠术后35 d m PAP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RAP干预1组及RAP干预2组大鼠的m PAP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模型组及溶剂对照组大鼠RV/(LV+S)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RAP干预1组大鼠RV/(LV+S)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而RAP干预2组大鼠RV/(LV+S)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病理组织学HE染色可见模型组及溶剂对照组的肺动脉壁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厚,管腔狭窄,RAP干预后可见增厚肺动脉壁有不同程度逆转;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及溶剂对照组SM22α及α-SMA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RAP干预1组及RAP干预2组的SM22α及α-SMA相对表达量高于溶剂对照组(P0.05)。结论 RAP可逆转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及右心室肥厚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器械颜色标识管理在乳突根治联合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乳突根治联合鼓室成形手术的1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行传统的方法配合手术,观察组采用器械颜色标识管理法配合手术。结果:观察组器械识别度、医生满意度、器械完整性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器械识别错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器械颜色标识管理应用于乳突根治联合鼓室成形术,可以减少传递器械的错误,节省手术时间,提高手术配合准确率和医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大便比色卡能否提高医生对陶土色大便的识别率及医生对胆道闭锁的认知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对儿童保健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列出12张大便照片,包括5张正常婴儿大便和7张胆道闭锁患儿的陶土色大便,提供大便比色卡比对前后,请医生辨认颜色正常大便或不正常大便,同时调查胆道闭锁相关知识。结果共收集问卷200份,参与问卷调查者来自国内24个省市的医疗单位,90名(45. 0%)医生首次能正确识别出所有陶土色大便。仅有113名(56. 5%)医生接诊黄疸患儿时关注大便颜色,87名(43. 5%)医生接诊黄疸患儿较少或不关注大便颜色,96名(48. 0%)医生对胆道闭锁这个疾病不熟悉,50名(25. 0%)医生错误地认为胆道闭锁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104名(52. 0%)医生未听说过大便比色卡。在提供大便比色卡比对后,儿童保健科医生识别陶土色大便照片为异常大便的总体比例从81. 9%提高到93. 8%,并且对于图1中的2号、3号、6号、9号、11号陶土色大便照片正确识别率均有明显提高(P 0. 05)。经过大便比色卡对比后,三级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识别陶土色大便照片为异常大便的总体比例从83. 7%提高到93. 1%(P 0. 05);一、二级医院儿童保健科医生识别陶土色大便照片为异常大便的总体比例从80. 3%提高到94. 4%(P 0. 05)。按医生职称分为主治医师及以下组和副主任医师及以上组,经过大便比色卡对比后,两组医生对陶土色大便正确识别率明显升高(P 0. 05)。结论儿童保健科医生对胆道闭锁认识和警惕性不足,大便比色卡能提高医生对陶土色大便的正确识别率,推广大便比色卡的应用及加强对于胆道闭锁基础知识的宣传及学习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发育早期感染对孤独症症状的影响,建立丙戊酸钠SD大鼠孤独症样模型,分析发育早期脂多糖暴露对其孤独症样行为的影响及病理机制。 方法:随机选取9只SD孕鼠中的6只于孕12.5天给予丙戊酸钠600mg/kg腹腔注射建立孤独症模型,另外3只孕鼠作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模型组孕鼠产仔后,第20天随机挑选一半仔鼠作为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给予脂多糖2mg/kg腹腔注射,另一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丙戊酸钠组, 注射生理盐水的孕鼠的子代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数字法在3组中随机选取仔鼠各8只,在生后43天进行旷场实验、埋珠实验、Y型迷宫实验和三箱社交实验。生后50天3组仔鼠额叶脑组织进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病理检测,海马组织进行HE染色。 结果:旷场实验、埋珠实验、Y型迷宫实验、三箱实验结果显示,丙戊酸钠组较对照组的活动总距离长、跨格子数多、埋珠个数多、关闭臂进入次数少、关闭臂探索路程少、关闭臂探索时间少、社交性和社交偏好性降低(P<0.05);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较丙戊酸钠组的活动总距离长、跨格子数多、埋珠个数多、关闭臂进入次数少、关闭臂探索路程少、社交性和社交偏好性降低(P<0.05)。HE和电镜结果显示,丙戊酸钠加脂多糖组细胞核膜破裂,较丙戊酸钠组细胞结构损伤更为严重。 结论:发育早期脂多糖注射会使孤独症大鼠模型孤独症样行为加重,提示感染可能是导致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症状恶化的原因之一,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6.
脓胸定义和病原学脓胸是指病菌侵入胸膜腔,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于胸膜腔内。其病原菌在儿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新近研究表明成人脓胸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链球菌、葡萄球菌多见。医院获得性感染的病原体中革兰阴性菌较社区获得性多见,包括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此外少数病例感染结核杆菌、阿米巴原虫,称为结核性脓胸、阿米巴脓胸。也有报道放线菌造成的脓胸[1-2]。  相似文献   
7.
循证医学思维已经在临床各学科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评价,已作为指导临床诊疗、医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就循证医学思维指导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和体会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播散性奴卡菌病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误诊原因,以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播散性奴卡菌病误诊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44岁女性,因发热、多发皮肤肿块、腰背部疼痛10 d就诊,病初外院考虑肺部感染性疾病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病情进展遂来我院。院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入我院后查血多项炎性指标异常,患有糖尿病,影像学检查显示皮肤、肾脏、腹膜后炎性占位性病变,血培养证实奴卡菌感染。确诊为播散性奴卡菌病(累及血液、皮肤、肾脏、腹膜后),给予联合抗感染及外科手术治疗症状好转,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出现发热、脓肿等病变时,应高度警惕奴卡菌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确诊后应及早使用磺胺类药物或敏感抗生素,必要时应予外科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症状指数(SI)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价值及其诊断临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可疑GERC患者的多通道食管腔内阻抗-pH监测记录,结合日记卡分别计算总SI、酸反流SI和非酸反流SI,根据药物抗反流治疗效果,评估SI对GERC的诊断价值,并与症状相关概率(SAP) 的诊断效率进行比较。结果 100例(84.7%)确诊为GERC。以总SI诊断GERC时,诊断临界值为“≥45%”时的诊断效率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0%和83.3%,Youden指数为0.393;酸反流SI和非酸反流SI诊断酸或非酸GERC时,两者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均为“≥30%”,诊断效率也相似。和SAP≥75%相比,总SI≥45%诊断GERC的灵敏度较低 (56.0%比75.0%, χ2=7.988, P=0.005),特异度较高(83.3%比44.4%, χ2=5.900,P=0.015),而阳性预计值、阴性预计值与SAP相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应用总SI和SAP能提高GERC的诊断效能。结论 总SI诊断GERC的价值与SAP相似,最佳取值以≥45%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高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的认识和弓形虫形态学识别能力,避免误诊。方法文献复习艾滋病合并弓形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弓形体病与黑热病的鉴别要点,以病原体图像比较利杜体、弓形虫形态特点。结果病例诊断为艾滋病合并弓形体病。结论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将骨髓中弓形虫速殖子误判为利杜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