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纳米炭淋巴结示踪剂在分化型甲状腺癌Ⅵ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9例,两组均行甲状腺癌根治手术+Ⅵ区淋巴结清扫,观察组在术中给予纳米炭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对照组在术中给予亚甲蓝作为淋巴结示踪剂。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起始示踪时间、Ⅵ区淋巴结清扫数量、血钙水平、甲状旁腺素水平、误切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复发率。结果 (1)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起始示踪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其Ⅵ区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3)两组手术后的血钙水平、甲状旁腺素水平均较手术前降低(P0.05),但在手术后,观察组的血钙水平、甲状旁腺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4)组间误切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5)组间术后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术后8h、12h、24h、48h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6)术后随访1年、2年,观察组的1年复发率、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米炭作为淋巴结示踪剂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手术中,可对患者Ⅵ区淋巴结予以更好地显示,可彻底清扫Ⅵ区淋巴结,减少术后肿瘤复发,还可有效减少误切,减轻手术操作对患者血钙及甲状旁腺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监测术在甲状腺癌术后5~15天行残留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对术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甲状腺手术的患者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神经监测术分为神经监测组和非神经监测组,统计分析术后暂时性及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性声音嘶哑、暂时性及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术前及术后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浓度。结果符合纳入标准患者435例,其中神经监测组227例、非神经监测组208例。神经监测组平均术前血清Tg浓度为18.66±2.3 ng/mL,非神经监测组平均术前Tg浓度为17.43±1.4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神经监测组8.67%(18/208)患者出现暂时性声嘶,神经监测组2.2%(5/227)患者出现暂时性声嘶,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神经监测组1.92%(4/208)患者出现永久性声嘶,神经监测组0.44%(1/227)患者出现永久性声嘶,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神经监测组18.75%(39/208)患者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神经监测组7.49%(17/227)患者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神经监测组1.92%(4/208)患者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神经监测组0.88%(2/227)患者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神经监测组术后1月平均Tg浓度为2.82±0.2 ng/mL,神经监测组术后1月平均Tg浓度为1.37±0.2 n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神经监测组45.06%(94/208)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Tg浓度小于1 ng/mL,神经监测组67.4%(153/227)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Tg浓度为小于1 n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残留甲状腺切除术中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术可降低喉返神经损伤及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提高残留甲状腺组织及癌组织切除的彻底性,可将初次术后残余甲状腺手术的"窗口期"由5天延长至15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性纳米碳在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中的作用.方法 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进行手术的甲状腺癌患者,术前均经细胞穿刺确诊为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按手术顺序的单双号分2组.单号为实验组,双号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在患侧甲状腺注射活性纳米碳.观察2组术后淋巴转移、甲状旁腺功能及喉返神经损伤性声嘶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切除的淋巴结总数量为327枚,对照组为238枚;实验组及对照组阳性的淋巴结分别为120(36.7%)及56(23.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85);实验组及对照组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数及百分率分别为42(56%)及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 9);实验组及对照组平均每个患者阳性淋巴数量分别为(2.86±0.13)及(1.87±0.0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分别为34.7%及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实验组及对照组术后声嘶发生率分别为2.7%及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活性纳米碳可在T1期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的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中起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阳性淋巴结的清扫,还能避免甲状旁腺的误切,但无助于降低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由肝动脉和门表脉双重供血,肝癌细胞容易经门静脉肝内转移,故肝癌经肝动脉栓塞或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选择性门静脉栓塞可扩大肝肿瘤手术切除的指征,有助于预防在肝癌切除术前和术中发生的癌细胞经门静脉肝内转移,与肝动脉栓塞联合应用治疗不能切除的肝癌和门静脉癌栓,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托里消毒散对调节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可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38例,随机分两组.Ⅰ组20例,在肝癌切除术前和术后第7天服用中药托里消毒散,服药前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Ⅱ组18例,不服用托里消毒散,在与Ⅰ组相应的时期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和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采用单克隆抗体标记直接免疫花环法.结果Ⅰ组患者CD3、CD4、CD4/CD8显著升高,术后AST、ALT、DBIL、IBIL降低;Ⅱ组无明显变化.结论肝癌切除术前和术后服用托里消毒散均可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术后服用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摘除术联合肝动脉化学药物治疗(化疗)(hepatic artery chemotherapy,HAC)及门静脉化疗(portal vein chemotherapy,PVC)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i,PVTT)的价值。方法 总结1987年1月-1996年12月采用非规则性肝切除及癌栓摘除术治疗HCC合并PVTT的患者62例,其中,40例在术后联合HAC和PVC。59例获随访3年。结果 6例在术后3个月内死于肝、肾功能衰竭,56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2、3年的复发率和生存率,在手术后应用HAC和PVC组分别为46%(18/39)、59%(23/39)、79%(31/39)和69%(27/39)、51%(20/39)、31%(12/39),而在未化疗组分别为80%(16/20)、90%(18/20)、100%(20/20)和30%(6/20)、10%(2/20)、5%(1/20)。结论 非规则性肝切除和癌栓摘除术是HCC合并PVTT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联合HAC和PVC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对肝癌切除术后肝、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保护肝癌患者在肝癌切除术后的肝、肾功能,使其尽快恢复正常,尽早实施 HACE 或 PVC,预防术后复发,将是肝癌外科治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肝癌切除的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来预防或减轻术后患者发生的肝、肾功能损害,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2000年8月至2001年5月我科采用手术切除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8例。其中,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肿瘤的精准诊治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涉及到甲状腺肿瘤细胞和分子层面的诸多精准诊断技术以及基于精准诊断而产生的各种新兴治疗手段。本文将试从上述方面对甲状腺肿瘤精准诊治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ismuth 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10例病人(男2例、女8例;年龄35~74岁)术前诊断为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全组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全组病人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胆肠吻合口瘘3例,胆瘘1例,右侧膈下脓肿形成1例,腹腔出血1例.6例病人术后分别随访12、16、22、26、28和30个月,病情稳定.其余4例病人分别于手术后9、10、11和15个月死于肿瘤转移播散.术后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和60%.结论 BismuthⅣ型肝门部胆管癌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选择恰当的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明显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18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例行增强CT检查,1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5例表现为急腹症,均给予手术治疗。3例未出现急腹症表现,均给予非手术治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率为77.8%,CT为100%。1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痊愈,3例在手术后因为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非手术治疗的3例均痊愈。15例患者随访6个月~3年均无复发。结论门静脉血流缓慢、涉及门静脉系统的上腹部手术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是SMVT常见的诱因。增强CT检查对SMVT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抗凝和溶栓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明显的作用。出现急腹症表现的患者需急诊手术治疗。手术后继续抗凝、溶栓治疗对溶解肠系膜静脉内残留的血栓和预防SMVT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