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特点,探讨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对DLS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DLS患者术前资料,男36例,女67例,年龄62.6±7.4(43~78)岁,并选取139例正常青年人群作为正常青年对照组,145例单纯颈椎病患者作为成年对照组,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各组冠状位、矢状位参数,包括L3倾斜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平衡(CVA)、腰椎前凸角(LL)、矢状位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DLS组与两对照组的各矢状位参数,并用Pearson相关分析DLS组各参数间相关性。结果:DLS组PI为50.4°±10.2°,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45.1°±9.6°,P0.01)和成年对照组(46.9°±9.1°,P0.01)。与青年及成年对照组相比,DLS组LL、SS较小(P0.01),PT、SVA较大(P0.01);TK小于成年对照组(P0.01)。DLS组中合并退变性腰椎滑脱者37例(占35.9%),PI为53.1°±8.8°;无退变性腰椎滑脱者66例,PI为48.9°±10.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均显著高于正常青年对照组(P0.05)。DLS组侧凸Cobb角与PT显著相关(P0.05),余冠状位参数与矢状位参数间未发现相关性;LL、PI、SS、PT两两之间显著相关(P0.01),LL、PT与TK显著相关(P0.01),SS与TK显著相关(P0.05),LL与SVA显著相关(P0.01)。结论 :DLS患者PI高于正常青年及颈椎病患者,高PI可能参与了DLS的发病机制;DLS患者退变、侧凸的腰椎仍存在调节矢状位平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因腰椎管狭窄症在我院骨科腰椎组行减压固定融合术的北京地区患者共计456例,其中回院随访118例。男性54例,女性64例;手术时年龄31~74岁,平均55.7岁;随访58~120个月,平均84.6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64±3.07分,腿痛VAS评分为7.40±2.78分,JOA评分为8.16±6.58分,ODI评分为30.55±11.30分。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JOA、ODI评分,按Fischgrund标准判定疗效;行腰椎X线片及MRI检查观察手术区域的情况及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并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长短、跛行距离、术前下肢麻木、术前VAS和JOA及ODI评分、既往腰椎手术史、合并症、融合方式、融合固定节段长短、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等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别与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ODI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为4.06±3.70分,腿痛VAS评分为4.90±3.40分,JOA评分为19.98±14.0分,ODI评分为13.67±8.56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评定,优21例,良60例,可28例,差9例,优良率为74.6%。末次随访时,X线片、MRI检查发现5例患者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2例明确出现螺钉松动,1例植骨区可疑未融合,1例出现横突植骨区骨吸收;71例相邻节段出现退变,退变率为60.2%,有症状的相邻节段退变13例(11.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与术后腰痛VAS评分显著相关,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与术后腿痛VAS评分显著相关,年龄与术后ODI评分显著相关(P0.05);合并症、体重指数、跛行距离、术前VAS与JOA及ODI评分、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方式和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因素对术后远期疗效无影响(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减压固定融合术后远期疗效较满意,性别、年龄、既往腰椎手术史、术前下肢麻木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冠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05年4月至2013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Lenke 1型AIS患者,在正、侧位片上测量和记录顶锥(apical vertebra, AV)位置、主胸弯Cobb角(main thoracic, MT),以及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C7转移比值(C7 translation ratio, C7TR)等矢状位参数,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参数间的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51例,其中男18例,女33例,平均年龄(14.9±2.0)岁,顶锥位置在T7~T11, MT为(49.6°±16.7°),PI值为(44.7°±6.7°)。 PI与PT、SS和LL,LL与SS和TK等有相关性(P均<0.05)。不同腰椎修饰( lumbar modifiers, LM)组的TK、LL、P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矢状位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V位置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各参数相关性不显著, MT与TK、LL、SS显著相关,与PI相关性不显著。结论:Lenke 1型AIS的多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显著相关,形成以PI为核心的矢状位平衡调节链,部分冠、矢状位参数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6.
长期以来,“住院难、手术难”的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在城市大医院尤为突出.原因固然很多,然而平均住院日过长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町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率与效益。本文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为例,系统地分析了平均住院日政策的确定及意义。指出,大型综合性医院在政府投入不足等客观条件限制下,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运行效率,以通过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整体运行效率,可使医院在实现资源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减少病人直接和间接费用,同时亦可使医院综合效益最大化,并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不均住院日是衡量医院有效利用卫生资源、评价医院医疗质量和经济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随着人们对缩短平均住院日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此项管理指标引入医院考核管理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必要弄清楚影响平均住院日的主要因素,真正做到科学制定各科室年度相关指标,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柚皮苷硬膜外腔注射对致坐骨神经痛大鼠的疼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28只,制作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大鼠。术后第3天开始注药治疗,柚皮苷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柚皮苷注射液50μl,地塞米松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0μl,生理盐水组每日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0μl,未注药组硬膜外腔无药物注入处理。检测大鼠术前,术后及给药后1、3、7、14d的疼痛行为指标(50%机械性刺激缩足阈值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结果4组大鼠在术后均对机械刺激产生明显的痛觉过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柚皮苷组与地塞米松组在提高疼痛行为学指标的作用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柚皮苷可有效改善髓核致坐骨神经痛大鼠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治疗疗效,对影响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内固定移除的因素进行评估。[方法]2004年7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65例,男38例,女27例,平均(51.1±15.0)岁。手术部位:颈椎14例,胸椎5例,腰椎46例。所有脊柱术后感染患者均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在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前留取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待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明确后调整抗生素。必要时联合彻底清创冲洗、对口置管冲洗引流,根据引流液培养结果决定冲洗量及拔除冲洗管和引流管。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分析内固定移除与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术前住院时间、感染发生时间、感染部位、体温、切口渗液、切口红肿、切口疼痛、神经体征、病原菌种类和清创次数等因素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对内固定移除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前住院时间、感染发生时间、清创次数等因素与内固定移除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清创次数是影响内固定移除的最重要因素。[结论]对于脊柱内固定术后感染,当清创次数达到2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地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黄韧带骨化(OLF)发率存在明显种族差异,易感基因可能在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是疾病易感基因研究的重要方法,目前对胸椎OLF易感基因SNP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胸椎OLF易感基因研究,有助于了解胸椎OLF发病机制,为临床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