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评价脊椎及椎旁组织对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0例脊柱脊索瘤与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肌肉组、脂肪组和瘢痕组,观察肿瘤侵袭前缘瘤周组织完整性,分别测量其肉眼边界(MSM)、组织学边界(HLM)与分子边界(MCM)的长度,并进行边界长度组内比较和MSM—HLM、MSM—MCM差值组间比较。结果:瘤周骨皮质、软骨结构多保持完整,其余4组瘤周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破坏。各组MSM、HLM和MCM长度组内单因素方差分析,除骨皮质组与软骨组外,其余各组内边界长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骨松质组、肌肉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骨松质组及肌肉组MSM的长度显著大于组内HLM、MCM的长度(P〈0.05),脂肪组及瘢痕组MSM长度显著大于MCM长度(P〈0.05)。骨松质组、脂肪组MSM—HLM与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骨皮质组(P〈0.05);肌肉组、瘢痕组MSM—HLM、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R0.05),瘢痕组MSM—MCM差值显著大于骨皮质组(P〈0.05)。结论:骨皮质及骨膜、软骨终板、椎间盘、关节突软骨是限制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天然屏障,而骨松质、肌肉、脂肪组织及瘤旁瘢痕组织不具备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成人是一种常见病 ,而对于青少年腰间盘突出症报道尚不多见。 1994年以来我院诊治了 2 1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 2 1例 ,男 16例 ,女 5例 ;年龄 11~ 17岁 ,平均 16 4岁 ,病程 2~ 3 6个月 ,平均 12 2个月。 2 1例患者术前均行腰椎X光片 (正侧位 )和CT检查 ,5例加照腰椎MRI。 2 1例患者中有 13例曾在院外行保守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理疗 ;其中 9例无明显效果 ,4例颈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 ,但均于 3~ 7个月后复发。本组病例最终均手术治疗。疗效评定 :优 :术后全部症状消失 ,恢…  相似文献   
3.
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例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1例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5例中有3例会并枕颈畸形。椎动脉畸形组和正常组比较,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病程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椎动脉畸形基础上,如果出现颈椎不稳,则容易发生颈性眩晕,颈椎融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5.
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2例。常见脱位节段:C4,4 8例、C5,6 15例和C6,7 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床旁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牵引复位成功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复位失败者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85.7%,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1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例患者获平均21.6个月(13~36个月)随访。随访病例中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序列良好。结论床旁颅骨快速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可先行颅骨快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宜行后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脊柱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在不同类型瘤周组织中的侵袭距离,为两者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 将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与10例脊柱脊索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按瘤周组织类型的不同,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肌肉组、脂肪组和瘢痕组,分别测量各组标本肉眼边界(MSM)、组织学边界(HLM)与分子边界(MCM),并进行各边界组内比较和MSM.HLM、MSM-MCM组间比较.结果 除骨皮质组与软骨组外,其余4组边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松质组、脂肪组、肌肉组和瘢痕组MSM-HLM,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和(或)骨皮质组同一种差值(P<0.05),边界差值的最大值分别为11.68 mm,8.64 mm,13.08 mm和9.98 mm.结论 脊椎可被视为一个解剖间室,对局限于该间室的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应首选全椎切除;在瘤周松质骨、椎旁肌肉和脂肪组织内行广泛性切除时,切除范围应达到肿瘤肉眼所见范围外1.3 cm,1.5 cm和1.0 cm;重视首次手术切除彻底性,复发再手术时,瘤旁瘢痕切除范围至少应达到肉眼所见范围外1.0 cm.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畸形(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1例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5例中有3例合并枕颈畸形。椎动脉畸形组和正常组比较,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病程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在椎动脉畸形基础上,如果出现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8.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2-284,T001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型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了1989-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产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11例有效;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8.9%,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氧化氮(NO)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夹闭大鼠腹主动脉制成缺血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成L -NAME组和再灌注组 ,L -NAME组每日腹腔注射一氧化氮合酶(NOS)非特异性抑制剂L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 10mg/kg体重 ,两周时取大鼠脊髓做N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组织学及超微病理观察。结果 脊髓缺血再灌注后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固有型一氧化氮合酶 (cNOS)阳性表达 ,同时伴随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应用L -NAME后可减少cNOS的异常表达 ,减轻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结论 局部组织中NO产生增多可能是脊髓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之一 ,交感型颈椎病则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一提到颈椎病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那些四肢麻木无力 ,需要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而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常常被忽略或漏诊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交感型颈椎病认识不清。那么 ,交感型颈椎病到底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 ?这些就是本文要说明的问题。1 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总的说来 ,交感型颈椎病的特点是患者主诉多但客观体征少 ,症状多种多样 ,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类 ,第 1类是交感兴奋症状 ,比较多见 ,主要包括 (1)头部症状 :表现为头疼和偏头疼 ,疼痛的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