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84篇
内科学   185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9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11篇
肿瘤学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recently published results of the sequential treat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tic women with subcutaneous abaloparatide (80 µg/day) (ABL) for 18 months followed by 6 months of oral alendronate (70 mg/week) (ALN) support the administration of an anti-resorptive agent after completion of a treatment course with an osteoanabolic agent. The ABL/ALN sequence resulted in greater bone mineral density gains at all skeletal sites and in a reduction of vertebral, non-vertebral, major and clinical fractures compared to what is observed after 18 months of placebo followed by 6 months of ALN. Whereas questions remained unanswered about the ideal anti-resorptive agent to be used after ABL, the optimal dur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anti-resorptive drug or the potential interest of re-initiating a course of ABL after a limited administration of ALN,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use of the ABL/ALN seque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文章对其主要的来源途径予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1-01/2006-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esenchyma stem cells,origin,research progres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8-01/2006-10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研究进展”,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间充质干细胞的起源。②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干细胞的分离及鉴定。排除标准:重复研究、个案报告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96篇相关文献,4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6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40篇文献中,分别涉及骨髓、肌肉、脐血、胎盘、外周血、脂肪组织、血管及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资料综合:间充质干细胞是属于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动物模型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易于获得,临床上为神经损伤及其他系统的损伤修复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结论:间充质干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肌肉、脐血、外周血、胎盘等组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7.
8.
9.
不同孔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材料与人体内组织成分更为相似,具有更佳的生物性能。评价不同孔径的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从而筛选出适合的孔径以达到骨传导功能与生物力学性能的良好统一。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10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以硝酸钙和磷酸二氢铵为原料,采用溶胶-絮凝法制备粉体,运用压力成型、木模成型和浸渍成型分别制得孔隙分布均匀的孔径分别为50~150μm、100~250μm和300~500μm的多孔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②实验动物: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植入50~150μm孔径材料组、植入100~250μm孔径材料组、植入300~500μm孔径材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5只。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实验方法:制备双侧桡骨骨缺损动物模型,然后用3种不同孔径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进行修复,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④实验评估:术后4,8和12周分别行大体标本观察、X射线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各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片检查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植入100~250μm孔径材料组X射线评分高于植入50~150μm,300~500μm孔径材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植入100~250μm孔径材料组生物力学强度高于植入50~150μm,300~500μm孔径材料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植入100~250μm孔径材料组成骨效果明显优于植入50~150μm,300~500μm孔径材料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但其骨修复能力受孔径因素的影响,孔径100~250μm的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成骨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二磷酸盐药物对羟基磷灰石进行表面改性后对材料表面蛋白吸附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08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将羟基磷灰石制成10mm×10mm×2mm大小的块状,共48块,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4块。②实验组羟基磷灰石与氯磷酸二钠复合制成氯磷酸二钠-羟基磷灰石,对照组不复合氯磷酸二钠,用乙醇和蒸馏水超声波清洁,干燥备用。③将两组标本分别置入100g/L小牛血清(蛋白吸附溶液)和0.2mol/LPBS磷酸缓冲液(对照吸附溶液)中浸泡吸附,每种溶液中12块。④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检测和蛋白质电泳对两组材料表面吸附的蛋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检测提示吸附小牛血清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表面氮元素百分含量分别是(9.83±1.33)%和(10.11±1.6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②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提示两组材料均可以吸附大量白蛋白,实验组表面吸附的白蛋白要少于对照组。③双向电泳提示两组材料表面吸附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均大于50000;对照组吸附的酸性蛋白量要多一些,实验组表面吸附的碱性蛋白和中性蛋白要多一些;偏酸性的蛋白中,β球蛋白和玻璃粘连蛋白在实验组表面吸附量较对照组表面多。结论:氯磷酸二钠复合羟基磷灰石对材料表面吸附蛋白的种类有一定影响,但对总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