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48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索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红细胞破损或溶血而产生的细胞碎片及微粒变化,为输血安全提供启示性实验基础。方法取不同保存天数(3、7、14、21d)的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进行上清液制备,通过显微静态图像分析技术对上清液中的微粒进行观察和形态分析。结果保存3d和7d的样品上清液中可见少量微粒,微粒大小和细胞相仿;从14d开始微粒的数量显著增加,微粒粒径更小,到21d微粒铺满了整个视场,呈现碎片化。结论保存期超过14d的库存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其上清液的细胞碎片及微粒显著增多,较保存期不到14d的细胞均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外源细胞碎片或微粒可能会成为抗原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建议临床上给患者输注保存期在14d以内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表观弥散系数对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已被临床证实。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人脑不同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的影响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的:探讨人脑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弥散加权像上纹状体、顶叶皮层及放射冠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变化特征。 设计:抽样调查。 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中心,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对象:选择2000—03/200l—03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60名健康志愿者,男37名,女23名;年龄18-65岁。 方法:对60名正常人脑分别进行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左-右;前-后;上-下)的弥散加权像检查,并测量其纹状体、顶叶皮层及放射冠的表观弥散系数值。 主要观察指标:60名健康志愿者纹状体、顶叶皮层及放射冠表观弥散系数值。 结果:60名健康志愿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纹状体、顶叶皮层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差异无显著性,而放射冠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在左-右、前-后、上-下轴向分别为(5.0&;#177;0.5)。(4.2&;#177;0.6),(15.2&;#177;1.4)&;#215;104mm^2/s,左-右、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纹状体、顶叶皮层表观弥散系数值不受弥散梯度方向影响;而放射冠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则受其影响。定量研究放射冠的弥散应该描述其弥散梯度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秀河  黄力  陈汉芳  黄耀熊 《新医学》2003,34(4):222-223
探讨人脑纹状体、顶叶皮层、放射冠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的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变化特征。方法:对60名正常人的脑部分别进行不同弥散梯度方向(左-右、前-后、上-下)的弥散加权像检查,测量其纹状体、顶叶皮层、放射冠的ADC值。结果:纹状体及顶叶皮层的ADC值在不同弥散梯度方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放射冠的ADC值在左-右、前-后、上-下轴向分别为犤(5.0±0.5)、(4.2±0.6)、(15.2±1.4)犦×10-4mm2/s,前两者与后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纹状体、顶叶皮层的ADC值不受弥散梯度方向影响,而放射冠的ADC值则受其影响,定量研究放射冠的弥散应该描述弥散梯度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01-06/2005-01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成像和常规MRI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140次检查。其中超急性期(<6h)15次,急性期(7~24h)25次,亚急性期(2~7d)34次,稳定期(8~14d)28次,慢性期(15~135d)38次。测定各期病灶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相对表观扩散系数值及中心-边缘表观扩散系数值。分析各期梗死灶在弥散加权成像、T2WI及表观扩散系数图上的演变情况。结果:100例患者均完成了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超急性期15例均在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图上显示出缺血灶,但其在T2WI上表现正常。②各期病灶表观扩散系数值及在弥散加权成像上信号不同。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在弥散加权成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其表观扩散系数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0.678±0.102)×10-3,(0.960±0.163)×10-3mm2/s,P<0.001]。④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相对表观扩散系数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⑤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灶平均相对表观扩散系数最低,随时间延长由低到高,于8~14d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相对表观扩散系数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r=0.926,P<0.001)。结论:三向同性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图对急性脑梗死,尤其是超急性脑梗死较常规T2W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死。梗死灶表观扩散系数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及T2WI可以对脑梗死进行分期诊断,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有帮助,动态观察可以对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生物学优化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角度来提出可用于评估放射治疗方案可行性的评估函数。方法:在以细胞受到照射后的再修复、再群体化、细胞周期的再分布、肿瘤内乏氧细胞的再氧合,即"4R理论"[1]的基础上,分析生物效应剂量函数BED的变种公式,最后得出3个用于评估肿瘤放疗计划好坏的评估函数。再利用评估函数试验性的分析文献报道过的肿瘤放射治疗方案,并与对应的方案结果进行比对,理论上评价评估函数的可行性。结果:综合分析已有治疗方案参数与评估函数理论参数基本一致。结论:基于生物学优化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评估函数在临床上用来预判治疗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背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caspase 3抑制剂的研发大都集中在肽类或非肽类化合物的合成和发现上,而利用RNAi干扰技术直接沉默caspase 3基因,在基因水平抑制软骨细胞凋亡还未见报道.目的:利用慢病毒载体,把Caspase 3 siRNA转入软骨细胞,使其caspase 3基因沉默,相对阻断凋亡效应的联级反应,期望达到抵抗软骨细胞凋亡的目的.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8-06/2009-06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软骨细胞从SPF级SD大鼠关节中提取,caspase 3 siRNA慢病毒载体为实验构建.方法:构建大鼠pSIH1-H1-copGFP-Caspase 3 siRNA表达质粒,使用慢病毒包装系统,在293TN细胞中进行包装生产含caspase 3 siRNA的慢病毒颗粒,然后转导(transduce)入大鼠软骨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转导后软骨细胞caspase 3 基因沉默情况,再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软骨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技术Annexin V/ PI检测软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Caspase 3 siRNA能顺利转入软骨细胞,转导率达90%;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软骨细胞中Caspase 3 mRNA的表达量,实验组低于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 0.01);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细胞的Caspase 3蛋白表达量,实验组低于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在使用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软骨细胞凋亡时,caspase 3 siRNA转导组抑制细胞凋亡的能力是对照组的7倍.结论:利用慢病毒载体把caspase 3 siRNA转入软骨细胞,使软骨细胞的caspase 3 基因沉默,可以达到相对拮抗软骨细胞凋亡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聚乙烯醇对细胞黏附能力有限,在聚乙烯醇中加入胶原蛋白能否改善其细胞的黏附性?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聚乙烯醇-胶原复合材料,并探讨其作为软组织替代材料的可行性.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材料:选用15只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0~3.0 kg,雌雄不拘,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广州市创伤外科研究所市级实验室完成.牛Ⅰ型胶原购自广州创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聚乙烯醇-124购自广州南方化玻仪器公司. 方法:实验于2003-07/2006-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完成.①聚乙烯醇-胶原材料制备:配制5g/L的牛Ⅰ型胶原与5%的聚乙烯醇-124以1:1混合,真空冷冻干燥成为凝胶状,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结构.②细胞毒性试验:聚乙烯醇-胶原材料剪成10mm×5mm×1 mm小片,γ射线消毒后,分别放入48孔平板中,每孔加入1×104个3T3细胞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③体内埋植试验:将实验兔背部脊柱两侧各作2个纵切口,形成皮下腔隙.分别于手术形成的皮下腔隙植入4块聚乙烯醇-胶原材料,分别于术后1,4,8周各取3只实验共9块标本及其周围组织作病理观察.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凝胶膜内部结构、细胞毒性试验及体内埋植试验结果.结果:①聚乙烯醇-胶原材料内部结构:真空冷冻干燥的聚乙烯醇-胶原为白色的凝胶,扫描电镜见其表面和切面内部有贯通的三维孔隙.②细胞毒性试验结果; 313细胞在PVA-胶原材料上能三维生长、形态正常.③体内埋植试验结果:聚乙烯醇-胶原植入1周后,产生了正常的异物反应,材料与组织界限分明.4周后,只见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胶原纤维和假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包裹材料.8周未见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囊壁致密,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包膜包裹材料.16周可见囊壁致密,胶原纤维变长,捧列规则,核变小,呈长卵圆形或长梭形,无新生小血管,无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囊壁稳定、变薄.结论:聚乙烯醇-胶原材料无毒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与组织相容性,可安全地应用于体内移植.  相似文献   
8.
以 Xe Cl准分子激光对湿软猪角膜板片直接进行加工切削 ,借助特制模座 ,加工出有预期屈光度的表面角膜镜片。且加工出来的角膜镜片具有比用常规机械加工方法更好的精确度和表面光滑度 ,表明了准分子激光十分适于对新鲜湿软的生物材料的直接精细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描述多组分混合物的晶格模型,描述离子间相互作用的硬核模型,以及电解质中离子与偶极分子相互作用的Kirwood模型,提出了描述对电解质中微团溶液微团化和相分离起主要作用的基本物理因子的唯象理论。在此理论中,我们建立了有电解质时微团溶液内吉布斯自由能的结构形成。根据此吉布斯自由能模型,可以得出各微团  相似文献   
10.
解卷积获取显微光切片以及三维重建分析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线形与非线形相结合的成像模型,以此设计算法来去除断层图像的离焦成份,实现显微光切片。对256×256×30花粉图像的处理结果验证了算法在去除模糊信息上的效果。对处理后的30层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割、测量,实现了显微断层图像的三维立体可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构建出数字共焦显微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