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JP2〗了解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患率及其分布情况,为提高感染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6-2018年住院患者进行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不同科室、年龄现患率和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3年共调查7 446例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3.64%,社区感染现患率24.79%,3年现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现患率前3位的科室为ICU、神经外科ICU及神经内科ICU,社区感染现患率前3位的为呼吸内科、儿科及泌尿外科;不同年龄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患率均呈“U”型分布;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为主;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克雷伯菌属等医院感染构成比高于相应社区感染构成比,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属等社区感染构成比高于相应医院感染构成比。结论 现患率调查可发现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异同点,有利于加强重点科室、高危人群、重点部位及重点病原菌的感染防控。〖JP〗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回顾性探讨经桡动脉入径使用指引导管对罪犯血管进行造影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连续在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选经桡动脉入径行PPCI的STEMI患者318例。根据罪犯血管造影耗材分为指引导管组(205例)和造影导管组(113例)。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完成时间、再灌注完成时间、PPCI完成时间、并发症及30 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PPCI。两组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发病至手术时间、造影完成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指引导管组患者更换指引导管比例显著大于造影导管组(5.9%比0.9%,P=0.032),而更改动脉入径比例(0.5%比3.5%,P=0.036)、前臂血肿发生率(5.4%比12.4%,P=0.026)、再灌注完成时间[(12.9±10.5)min比(16.3±13.7)min,P=0.025]、PPCI完成时间[(21.8±13.6)min比(27.5±18.7)min,P=0.005]显著小于造影导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30 d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指引导管组患者总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导管组(6.3%比13.3%,P=0.037)。结论经桡动脉入径使用指引导管对STEMI患者直接进行罪犯血管造影有助于缩短再灌注时间,降低PPCI后30 d的总MAC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诊PCI术前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预防慢血流的作用。方法选择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共128例,按单双顺序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术前给予静推替罗非班并持续静滴至术后。B组为对照组,术前未使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慢血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急诊PCI术,其中B组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1天死亡,其余127例康复出院。两组均有慢血流或无复流出现。其中A组4例,3例发生在右冠脉,1例发生在前降支;B组为12例,右冠脉7例,前降支4例,回旋支1例。两组出现慢血流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前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慢血流的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治疗 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积水的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枕下正中入路 ,将枕大孔扩大至下项线 ,约扩大 2 .5× 4.0 cm。咬除 C1 后弓 ,切除环枕筋膜 ,切开硬脑脊膜和蛛网膜。游离并分开两侧小脑扁桃体 ,直至四脑室底。取肌筋膜行硬脑脊膜、蛛网膜扩大修补 ,逐层缝合肌肉筋膜皮下皮肤。结果  14例中 MR示脊髓空洞腔 <5节段 2例 ,5~ 8节段 10例 ,>8节段 2例 ,伴延髓空洞 2例。术后 7例 MR复查 ,空洞腔明显缩小 ,感觉恢复优于肌力恢复。结论 此手术方法要点是 :扁桃体复位 ,四脑室正中孔开放 ,枕大孔区蛛网膜下腔扩大缝合。  相似文献   
6.
MMP—2和MMP—9在人脑原发性胶质瘤侵袭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江常震  陈锦峰  何理盛  林志雄  黄纲雄 《解剖学报》2001,32(4):346-349,T01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在原发性人脑胶质瘤侵袭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2和MMP-9在胶质瘤和脑内转移瘤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通过测量CT影像上的瘤周水肿范围,并与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结果作对照比较。结果 1.45例人脑胶质瘤档本中,MMP-2和MMP-9的瘤细胞阳性率分别为35.5%、62.2%,两者之间差别显著(P<0.05);MMP-2、MMP-9在高度恶性胶质瘤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56.5%、91.3%,两者之间亦存在明显差别(P<0.01);2.MMP-2的染色强度与胶质瘤侵袭指标--CT瘤周水肿范围无关(P>0.05),而MMP-9的染色强度则与其有关(P<0.05);也与高度恶性胶质瘤中的表达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 MMP-2、MMP-9在人脑胶质瘤中可以作为恶性表型及侵袭指标之一,亦可体现胶质瘤基质降解表型,但不能作为转移表型。其中,MMP-9在人脑胶质瘤侵袭中可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哈希表的电子病历及其位置信息的存取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分层的病历共享网络架构,以及医疗机构间和区域间病历共享和数据同步的机制,讨论了网络拓扑参数的分析计算方法。该方案具有结构简单、伸缩性好、对服务器带宽和响应性能要求低、管理成本低、易于分析和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脑胶质瘤侵袭微生态系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侵袭微生态系统的形态学特征。 方法 利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 12例手术切除的脑胶质瘤标本中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及其与肿瘤细胞的相互关系。 结果 光镜下可见侵袭性生长的瘤细胞可在血管周形成巢状结构。电镜下不同胶质细胞起源的胶质瘤中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基本上为无孔型 ,偶见窗孔形成。内皮细胞下基质完整 ,基底膜呈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 ,有的伴有多层基板样结构形成。基底膜靠近瘤细胞侧常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虫蚀样空洞 ,含有较大空洞的基底膜常突向瘤细胞侧。有的血管外腔扩张 ,腔内可见瘤细胞以单个形式侵袭 ,少见瘤细胞伸出伪足突入基底膜及穿透内皮细胞间隙现象 ,瘤细胞与基底膜相互接触处呈光滑平整的界面。 结论 无孔型内皮细胞、肿瘤微血管基底膜结构的局限性或广泛性增厚和虫蚀样空洞的改变 ,及少见瘤细胞伸出伪足突入其间 ,可能是不同胶质细胞起源的人脑胶质瘤侵袭微生态系统形态学上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椎管内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的原因。方法 回顾十年来13例行二次以上手术的椎管内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二次手术时发现肿瘤复发8例,残留3例,髓内囊肿1例,肿瘤漏诊1例;三次手术4例;四次手术1例;六次手术1例。治愈8例,好转2例,无变化1例,加重2例。结论 椎管内良性肿瘤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为肿瘤复发、残留、漏诊或疤痕粘连。对复发肿瘤早期诊断和再切除,将有助于提高椎管内良性肿瘤整体治愈水平。  相似文献   
10.
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CT定位钻孔血肿抽吸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临床病例分级I-Ⅱ度恢复良好达91.3%,死亡率0;Ⅲ度恢复良好55.56%,死亡率11.11%;Ⅳ-Ⅴ度死亡率高达78.57%。提示病情分级与预后密切相关;探讨了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如血肿量、手术时机、血肿破入脑室、再出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