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实质切开取石术的治疗效果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月实施后腹腔镜肾实质切开取石术12例。手术采用自制气囊制造后腹腔间隙。切开肾实质,取出结石。将斑马导丝自肾盂放入输尿管,再沿导丝放置D-J管。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肾实质切口。术后2~4d可下地活动,术后4~6d拔引流管,术后1个月拔除D-J管。结果 12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改开放者,术后无出血、漏尿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86min(70~125min),肾蒂阻断时间平均28min(21~35min),放置D-J管时间平均4.8min(3~8min),失血量平均90m L(50~150m 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9.6 d(7~14 d)。术后1周复查KUB示无1cm以上结石残留,D-J管位置正常。结论腹腔镜肾实质切开取石术取石彻底,手术时间短,可以作为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补充手段。缩短肾动脉阻断时间,选准肾切口,熟练的缝合技术及双J管置入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肾旁后间隙的边界、形态及其对后腹腔镜手术的意义。方法本院2009年1—12月实施后腹腔镜手术80例,术前行螺旋CT平扫+三维重建,观察肾旁后间隙存在的比例,肾旁后间隙的形态,肾旁后间隙内肾旁脂肪的厚度,肾旁后间隙的前后边缘。结果CT上肋尖下平面91.3%~95%,髂骨上缘平面86.3%~90%可见肾旁后间隙存在。肾旁脂肪最厚部位在腹部外侧或后外侧,肋尖下平面最大厚度为左(14±6.0)mm,右(14.6±7.3)mm,髂骨上缘平面最大厚度为左(20.4±12.6)mm,右(26.2±9.7)mm。CT断面上肾旁后间隙的形态为新月形或三角形,方向主要为前后走行。肾旁后间隙的后界在腰大肌外缘或腰方肌表面,均位于竖脊肌外缘线以内。肾旁后间隙的前界即肾后筋膜前缘腹壁附着点,大多数位于腋前线附近。结论肾旁后间隙在肋尖下缘部位脂肪分布宽,但厚度稍薄,髂骨上缘厚度稍大但脂肪分布窄。采用IUPU法和气囊扩张法建立腹膜后腔都应以了解肾旁后间隙的解剖形态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张晓春  钱庆鹏 《现代实用医学》2007,19(4):262-263,270
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NL)是治疗上尿路结石常用的方法,了解经皮肾镜取石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可以提醒术者做好相关的准备,必要时适当地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进行分期手术、腹部CT检查和引流感染的肾脏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形态分析对膀胱球形肿瘤肌层浸润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球形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患者的CT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根据瘤体形态进行分析及分类,对照病理结果分析CT瘤体形态与肿瘤肌层浸润情况的关系。结果:球形肿瘤根据CT形态特点可分为五种类型:Ⅰ型24例,为单纯球形(非肌层浸润23例);Ⅱ型3例,为球形肿瘤周围有低矮片状肿瘤(均非肌层浸润);Ⅲ型12例,为增强后肿瘤内有焰芯样强化(均非肌层浸润);Ⅳ型5例,为肿瘤基底处膀胱壁凹陷(肌层浸润3例);Ⅴ型7例,为伴有同侧输尿管扩张(肌层浸润6例)。本组51例中,根据各型所占例数分析,Ⅰ、Ⅱ、Ⅲ型97.4%(38/39)为非肌层浸润,Ⅳ、Ⅴ型75.0%(9/12)为肌层浸润;如果以此为预测标准,CT对肿瘤肌层浸润情况的判断准确率可达92.2%(47/51)。结论:对于膀胱球形肿瘤,单独通过CT瘤体形态预测判断肿瘤肌层浸润是可行及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手术过程及并发症情况,分析电切技法对穿孔的影响,提高TURP质量.方法 收集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行TURP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200例.将所有电切动作分为4类:直切法、弧切法、滑切法、点切法.将穿孔并发症分为先兆穿孔、有覆盖的穿孔和游离穿孔.记录分析TURP过程中不同部位穿孔时的电切技法使用情况.结果 共发生穿孔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5.5%(11/200).其中膀胱颈部有覆盖的穿孔3例,使用直切法;中叶周围部先兆穿孔1例,使用弧切法;两侧叶周围部先兆穿孔4例,有覆盖的穿孔3例,均使用弧切法.结论 在适宜的位置使用适当的电切技法,有利于加快速度,减少并发症.弧切法应用最广,也最易造成穿孔,在修整腺窝部时应谨慎操作.滑切法不但可以加快手术速度,还可以减少穿孔,是有价值的电切技法.精湛的技术是避免腺窝部包膜穿孔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对肾脏肿瘤诊治的指导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51例肾脏肿瘤患者的CT报告、病理结果及手术情况.结果 CT报告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达100%(35/35),CT报告为不能明确肿瘤性质的10例中8例术后病理呈恶性,CT报告为良性肿瘤的6例中2例术后病理呈恶性.CT对恶性肿瘤的阳性预测值为100.0%(35/35),敏感度为77.8%(35/45),误诊率4.4%(2/45).CT对良性肿瘤确诊率为66.7%(4/6),良性肿瘤误诊率为0.CT总体误诊率为3.9%(2/51).结论 CT报告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最高;CT报告为肿瘤性质不确定时,肿瘤多为恶性;CT报告为良性肿瘤时不能排除肿瘤为恶性的可能.CT报告为肿瘤性质不确定或良性时,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可以防止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7.
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并发症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报告在行PCNL的197例中,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10次),发生率为3.2%;分别为严重出血(Hb下降>60g/L)5例,感染1例,腹腔积液1例,肾功能不全1例,结肠穿孔1例,胸腔积液1例;18%(36例)有术后发热(38.5℃以上),且发热以鸟粪石和尿酸结石者居多,但与Ⅰ期、Ⅱ期手术无明显差别。结果:开放手术1例,介入止血1例,余均保守治疗。全部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PCNL并发症中出血及发热最常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机率少但多种多样;对PCNL并发症的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合理处理,有赖于对各并发症临床特征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男性3人,女性2人,年龄68-72岁,均为T3N0M0膀胱多发肿瘤,4例行双侧输尿管造口术,1例行单侧输尿管造口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2.5-3.5 h,术中失血400-600 mL,平均出血量420 mL,术后约60-72 h肠道功能恢复,手术均未输血,手术切口甲级愈合,未出现腹腔并发症。结论本组共5例行经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均取得满意效果,无腹腔并发症。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术式将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20例术前均行彩超和膀胱镜检查,20例行泌尿系统增强CT检查,15例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6例术前行膀胱镜活检,在治疗上20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结果 20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其中3例伴上皮异型增生,所有病例术后予以膀胱内羟基喜树硷灌注化疗2年,所有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膀胱颈和三角区,诊断主要依赖于膀胱镜检查和术后病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可常规进行膀胱内灌注化疗,为预防肿瘤复发,需随访与复查.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我院采用顺行和逆行2种手术方式行输尿管肾镜下激光肾盂内切开成形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处(UPJ)狭窄患者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