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抗多囊蛋白1氨基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单克隆抗体 (mAb) ,并对其特异性进行鉴定。方法 :以肾组织总RNA为模板 ,用RT PCR扩增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编码基因PKD1cDNA。将该基因克隆到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QE3 0中 ,转染大肠杆菌M15。以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表达多囊蛋白 1胞外区氨基端的组氨酸融合蛋白 (PC1 e2 ) ,用亲和层析法纯化。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 ,取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株Sp2 / 0进行细胞融合 ,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 ,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化。mAb的特异性用间接ELISA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 :克隆到两个编码多囊蛋白 1氨基端的cDNA片段 (50 2bp和 471bp)。构建的表达质粒经酶切和DNA测序证实 ,为所需要的质粒。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 (Mr)分别为 1980 0和 1890 0的融合蛋白 ,经Westernblot鉴定 ,均为多囊蛋白 1的融合蛋白。用Mr 为 1890 0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 ,得到杂交瘤细胞株 7B1。Westernblot分析表明 ,该细胞株分泌的mAb能特异地与多囊蛋白 1氨基端结合。结论 :本实验表达了PKD1多拷贝区所编码的PC1 e2 ,成功地制备了抗多囊蛋白 1胞外区N端的mAb。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适合筛查汉族人多囊肾病1型致病基因(PKD1)突变的检测体系。方法 利用设计的82对引物[8对针对PKD15′端多拷贝区的长链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和57对巢式PCR引物,17对针对3′端单拷贝区PCR引物]分别对PKD1的46个外显子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筛检出异常条带后,再经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利用建立的PCR-SSCP检测体系对汉族人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家系进行PKDA1突变检测,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结果 用82对PCR引物,可成功扩增PKD1各个外显子区域,并经测序证实为PKD1目的片段。将建立的SSCP-PCR基因突变检测体系,分别从2个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家系检测出PKD1基因Del 3 bp(G49761-G49763)和C47629T2个突变,其可分别导致编码产物第3827位缺失谷氨酸(Glu3827)和第3555位丝氨酸,而产生由苯丙氨酸(S3555F)替代的改变。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PCR-SSCP检测体系,可完成PKD1各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扩增,并成功检测出汉族人2个ADPKD家系基因突变位点,不仅为PKD1基因突变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宝贵资料,而且为下一步汉族人多囊肾病的大规模基因突变筛查和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急性肾衰为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对以急性肾衰为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期2型糖尿病肾病(DN)并高血压患者病情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跟踪随访50例临床期2型DN合并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积极降压、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3年后将肾功能显著恶化[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较基线值下降30%]或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列为观察终点事件并定义为预后不良。按有无终点事件(包括复合终点事件)分为两组,分析其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蛋白排泄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等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患者3年前的年龄、性别、血压、尿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eGFR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3年后,其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变异系数(SBP-BPV)、尿蛋白排泄率、血胆固醇、血尿酸的检测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可能为影响预后的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BP—BPV为本组病人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B=0.969,OR=2.637,P=0.001)。结论临床期DN的预后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SBP—BPV为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6.
李欣欣  王晶  赵海丹  陈洪  周春华 《医学综述》2014,(16):3035-3037
目的 24 h动态分析慢性肾脏疾病(13期)合并高血压(HCKD)患者的血压变化,并与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的血压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海军总医院肾内科收治的HCKD患者52例作为HCKD组,另外选取47例PH患者作为PH组,对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以及血压变异性检测,对两组患者的24 h舒张压(24 h-SBP)、24 h收缩压(24 h-DBP)、日间和夜间血压平均值以及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血压比较:HCKD组24-DBP、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分别为(81.5±13.2)mm Hg、(162.0±17.2)mm Hg、(82.4±16.5)mm Hg,均高于PH组(71.8±12.0)mm Hg、(140.3±25.6)mmHg、(66.8±20.1)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压变异性比较:HCKD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和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14.4±3.5)mm Hg、(9.5±1.2)mm Hg,均高于PH组(11.3±2.6)mm Hg、(7.8±1.3)mm Hg(P<0.05);HCKD组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和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分别为(9.4±2.5)mm Hg、(9.4±2.5)mm Hg,均高于PH组(7.7±2.2)mm Hg、(9.1±2.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性因素参与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趋势紊乱,夜间血压及变异性明显增加,是肾功能继续恶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洛伐他汀对系膜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观察洛伐他汀对系膜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洛伐他汀处理大鼠系膜细胞,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凋亡指数,吖啶橙荧光活体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率,电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免疫印迹法及细胞免疫结合图文分析观察洛伐他汀对系膜细胞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洛伐他汀对系膜细胞凋亡有明显诱导作用,呈一定剂量依赖性;并能明显抑制Bcl-2基因表达,促进Bax基因表达,致使两者比例明显下降。结论 洛伐他汀可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大鼠系膜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通过对凋亡抑制或促进基因的调控,改变Bcl-2/Bax比值而诱导MC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纤毛是一种突出细胞表面的细胞器,有运动纤毛和初级纤毛之分.长期以来初级纤毛都被认为是一种没有任何功能的退化细胞器,最近研究表明初级纤毛是一种机械传感器,发挥机械信号转导的功能.另外,在初级纤毛的装配、解聚及其蛋白组成等方面都有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9.
多囊肾病发病机理的新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良 《吉林医学》2005,26(12):1363-1364,1367
最常见多囊肾病的是由PKD1(85%)和PKD2(10%~15%)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较罕见的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和家族性青年性肾消耗病,其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最近研究表明PKD1编码蛋白——多囊蛋白1是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机械敏感受体,感受细胞基膜面局部粘附结构、侧膜面细胞连接以及腔膜面初级纤毛上与形态发生有关的信息。PC1以多蛋白复合物的形式活化,通过细胞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和胎儿基因的转录调节维持肾小管上皮的正常增生和分化,这些步骤的病变导致囊肿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单毅  周春华  赵海丹 《中国医药》2010,5(8):723-725
目的通过观察慢病毒介导的I型胶原(COLI)短发夹(sh)RNA感染大鼠系膜细胞后其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探索未来应用于动物实验,甚至临床时RNA干涉(RNAi)药物对靶细胞生长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感染增强剂(对照组)、空慢病毒载体及感染增强剂(pSC-GFP组)、COLI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及感染增强剂(pSC—GFP/COLI组)分别感染大鼠系膜细胞,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利用AnnexinV/PE法检测细胞凋亡,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进而观察慢病毒表达载体对细胞上述能力的影响。结果pSC—GFP/COLI组和pSC—GFP组均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且慢病毒表达载体抑制能力又显著高于空病毒,分别于感染后24h、48h和72h计算抑制效率为22.52%、28.57、33.33%。凋亡实验结果表明,慢病毒感染细胞后一定程度诱导了细胞凋亡,但作为载体携带的COLIshRNA未引起进一步的细胞凋亡加剧。细胞周期实验发现慢病毒引起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而在72hCOLIshRNA对s期的阻滞逐渐突出。结论慢病毒介导I型胶原短发夹RNA转染大鼠系膜细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细胞生长行为,但总体来说仍是安全的,为进一步动物实验及药物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