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10—2015-08采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进行分阶段治疗的1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采取分阶段治疗,第一阶段在控制大出血后行骨折临时固定,第二阶段进行创伤复苏,第三阶段进行骨折确定性手术。结果10例均抢救成功,无患者死亡。骨盆及四肢骨折手术顺利,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1例骨盆骨折术后切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切口延期愈合。术后1年骨盆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GMSI量表评分平均8.4分。结论损伤控制理念能最大限度降低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骨折患者的死亡率,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骨折确定性手术能减少对患者生理机能的干扰,可获得更满意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涉及后柱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自2009-07—2014-10收集206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资料,研究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的发病率。采用Schatzker法及罗从风三柱法分别对骨折进行分类,后柱再分为后内侧柱和后外侧柱,筛选出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病历。根据后柱骨折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结果 206例获得随访平均15.6(12~36)个月。150例骨折涉及后柱,其中130例涉及后外侧柱,97例涉及后内侧柱。206例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术后12个月复查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年复位不良者3例。结论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骨折发病率高,应根据骨折类型,采用合适的切口、内固定方式等,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后内侧切口和后侧倒“L”型切口治疗合并后柱骨折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涉及后柱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Ⅵ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1例采用后侧倒“L”型切口;29例采用后内侧切口.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1年患藤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平均(94.2±4.8)分.术后1年骨折复位不良者2例.结论 后侧倒“L”型切口适用于后外侧柱游离骨折移位>2 mm患者.后内侧切口适用于后外侧柱无明显移位或非游离骨折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胶原-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collagen-chitosan/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lactic acid,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材料,检测生物相容性,为其在骨软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1,4二氧六环为溶剂,按8%质量浓度加入PLA和等量nHAC溶解,制备nHAC-PLA;用2%醋酸溶液配制浓度为2%的CS纯溶液及1%的Col纯溶液,以质量比(M/M)20∶1混合,倒入含nHAC-PLA的模具中,冷冻干燥成形制备Col-CS/nHAC-PLA仿生支架。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热源实验、溶血实验、体外细胞毒实验、骨植入实验,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 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无急性全身毒性;皮内刺激实验示原发刺激指数为0分,为极轻微刺激;热原实验示3只实验动物体温升高均<0.6℃,体温升高总和<1.3℃,符合规定标准;溶血实验示平均溶血率为1.38%,符合≤5%标准。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示材料浸提液不影响兔BMSCs增殖,毒性分级为Ⅰ级。骨植入实验显示支架材料与周边组织相容性好。结论 Col-CS/nHAC-PLA仿生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较理想的组织工程骨软骨支架。  相似文献   
5.
6.
文题释义: 胸锁关节:由锁骨的胸骨关节面与胸骨锁骨切迹及第一肋软骨构成,为球窝关节,呈鞍状结构,在所有平面有一定活动度,是上肢与躯干唯一以真正关节形式相连的结构。胸锁关节关节面不匹配,缺乏骨性稳定性,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通过韧带维持。 疲劳试验机:一种主要用于测定金属及其他材料在室温状态下的拉伸、压缩或拉、压交变负荷的疲劳性能试验的机器,试验机特点是可以实现高负荷、高频率、低消耗,从而缩短试验时间,降低试验费用。其根据试验频率可分为低频疲劳试验机、中频疲劳试验机、高频疲劳试验机、超高频疲劳试验机。 背景:目前临床上治疗不稳定性胸锁关节脱位大多数都是将肩锁关节钩状钢板插入胸骨髓腔内或置于胸骨后侧,因钢板不敷贴导致手术操作难度增加,降低了关节复位的疗效。 目的:课题组研发了新型的胸锁关节钩状板(专利号:ZL201520515237.3),从生物力学方面比较肩锁关节钩状板和新型胸锁关节钩状板固定胸锁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 方法:用长方形人工骨替代胸锁关节两端的胸骨和锁骨,共18对人工胸锁关节,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6)将最短杆段3孔普通肩锁关节钩状板的钢板螺钉孔段固定于人工锁骨端,钩状端置于人工胸骨后侧,采用MTS生物材料测试系统检测人工胸骨骨折时的载荷、位移变化;实验组(n=12)将最短杆段2孔新型胸锁关节钩状板的钢板螺钉孔段固定于人工锁骨端,钩状端插入人工胸骨内,采用MTS生物材料测试系统检测人工胸骨前侧皮质骨(n=6)、后侧皮质骨(n=6)骨折时的载荷、位移变化。 结果与结论:对照组最大破坏力值均数为(390±51)N,实验组前侧皮质骨的最大破坏力均数为(421±55)N,实验组后侧皮质骨的最大破坏力值均数为(437±56)N,3组数据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新型胸锁关节钩状板内固定胸锁关节并未增加胸骨骨折的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材料。 ORCID: 0000-0003-4108-2033(林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