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左胸小切口与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改良左胸小切口与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疗效,探讨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切除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12月62例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切除术(改良组)和96例常规左胸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常规组)的临床资料,从术后近期并发症、淋巴结清扫程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1,3年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均无手术死亡,2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8.6±3.5 vs.10.3±4.8)无统计学差异(t=1.251,P=0.862),2组手术时间(174.6±65.4)m in vs.(168.4±88.0)m in无统计学差异(t=0.476,P=0.635),改良组术中出血量(322.4±155.3)m l显著少于常规组的(445.7±161.7)m l(t=-4.751,P=0.000);改良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16.1%(10/62)与常规组20.8%(20/96)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χ=0.542,P=0.462),改良组术后住院时间(11.3±2.4)d显著少于常规组的(14.7±4.1)d(t=-5.905,P=0.000);2组1、3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log-rank分析2χ=3.92,P=0.095;2χ=3.66,P=0.112)。结论改良左胸小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创伤小,术后近期并发症率、术中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远期手术疗效与常规开胸食管癌切除术无差别。  相似文献   
2.
研究犬在体情况下迷走神经刺激(VS)对心房肌不同部位的电生理影响,以及乙酰胆碱激活钾电流(IKACh)在心房的分布特点,探讨其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致食管、责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原因,从中找出预防的办法,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3年12月718例食管癌、贲门癌手术病例。结果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4.0%(29/718),狭窄程度:轻度(0.5-1.0cm)15例;中度(0.2-0.5cm)11例;重度(0.2cm以下)3例。结论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及改进吻合技术能有效减少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p53 codon72)突变与人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PCR-RFLP)方法检测118例人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p53 codon72的突变及其差异,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p53 codon72的Arg/Arg和Pro/Pro或Arg基因型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的频率分别为11.0%和38.1%、4.2%和7.60A。p53 codon72Arg/Pro基因型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5.75,P〈0.01),p53 codon72突变与p53蛋白表达有关(χ^2=15.21,P〈0.01);且p53 codon72的Pro等位基因与食管癌的TNM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第72位密码子突变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经胸微创小切口治疗贲门失弛缓症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食管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手术经胸左后外侧改良小切口,切口长10—15cm,行食管肌层切开加膈肌瓣成形术。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23min;无一例死亡,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均得到随访。吞咽困难症状均消失,无食管胃反流症状。结论 改良小切口行Heller手术加膈肌瓣成形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癌根治手术(Radical resection of pulmonary carcinoma,RRPC)对患者体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 ICAM-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90例肺良性病变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转移情况血清s ICAM-1的表达水平,并与观察组相应时间血清s ICAM-1的表达水平相比较。结果观察组中鳞癌患者s ICAM-1水平为(404.8±49.6)ng/m L,腺癌患者s ICAM-1水平为(375.5±95.6)ng/m L,小细胞癌患者s ICAM-1水平为(398.4±101.4)ng/m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Ⅲ-Ⅳ期患者s ICAM-1水平为(397.8±82.9)ng/m L显著高于Ⅰ-Ⅱ期的(336.1±43.5)ng/m L,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s ICAM-1水平为(401.3±38.8)ng/m L显著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49.2±28.7)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s ICAM-1水平为(262.7±70.8)ng/m L,显著低于手术前(395.3±96.7)ng/m L,但仍高于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的(165.2±19.8)n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肺癌根治术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降低s ICAM-1水平,且s ICAM-1可作为临床肺癌疾病的检测指标,实施检测利于判断病情以及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行胸腺切除术后不放置胸腔及纵隔引流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2月~ 2010年3月间行胸腺切除并前纵隔脂肪清扫术的83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两组,引流组55例,术毕胸腺床仔细止血,若纵隔胸膜未破,于前纵隔放置引流管行负压吸引,如纵隔胸膜已破,于一侧肋间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未引流组28例,不放置引流管,剪破一侧或双侧胸膜,行胸膜腔内引流,在完全缝合胸大肌前嘱麻醉师膨肺,用负压吸引器吸出前纵隔残余气体及液体后关闭胸大肌层. 结果 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率及肌无力危象发生率方面,引流组和未引流组分别为( 132.86 ±62.93) ml vs.(121.21±39.16)ml,(143.07±33.08) min vs.(130.00±28.43)ml,(7.35±1.22)d vs.(6.88±0.96)d,3.6%(2/55)vs.3.6%(1/28)及1.8%(1/55) vs.7.1% (2/2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胸腺切除术后不放置胸腔及纵隔引流管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在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中的技术方法,总结其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28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7例行胸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管状吻合器吻合术,151例行手工吻合术。结果术后吻合口瘘、乳糜胸、喉返神经损伤、胸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管状吻合器组手术吻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管状吻合器适用于多数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吻合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对于颈段食管直径过细、胃长度不足等情况更宜手工吻合。术中切除胃小弯制作管状胃可有效延长胃长度,对成功进行胸段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颈部管状吻合器吻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胸腔瘘包括吻合口瘘、胸胃瘘,是食管癌贲门癌术后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1].一旦出现消化道胸腔瘘,患者身体较虚弱,多不能耐受二次手术修补瘘口,手术风险极大,临床常采用保守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是治愈消化道胸腔瘘的基础和前提,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已成定论[2],探索创伤小、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肠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