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2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国家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项目效果,第2个周期(2012-2014年)筛查模式调整为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本研究通过对2014年度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模式的质量和效果,为完善筛查流程、提高筛查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模式为全国35~64岁农村户籍女性进行群体性乳腺癌筛查:先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女性进行乳腺临床检查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超声BI-RADS 0、4、5级者进行乳腺X射线检查(mammography,MG),X射线BI-RADS 0、4、5级者进行组织病理检查,乳腺超声、X射线BI-RADS 1、2、3级者进行1年随访。检查数据以统计报表和个案表(筛出乳腺癌患者)形式录入《国家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信息直报系统》。分东、中、西部地区计算乳腺癌召回率、活检率、活检阳性预测值、检出率、早诊率、原位癌比例、早期癌比例、漏检率、假阳性率等主要评估指标;使用χ^2检验对地区间指标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014年为30个省(市、区)697个项目县共1373524名35~64岁农村女性进行了乳腺癌筛查。检出乳腺癌1190例,检出率为0.87‰;东、中、西部地区检出乳腺癌例数分别为404、375和411例,检出率分别为0.90‰、0.86‰和0.84‰,地区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5,P>0.05。共检出早期乳腺癌1014例,早诊率为85.21%;东、中、西部地区检出早期乳腺癌例数分别为353、323和338例,早诊率分别为87.38%、86.13%和82.24%,地区间早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38,P>0.05。检出原位癌82例,原位癌比例为6.89%;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检出原位癌39、23和20例,原位癌比例分别为9.65%、6.13%和4.87%,原位癌比例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67,P<0.05。检出早期癌(0+Ⅰ期)387例,早期癌比例为32.52%;东、中、西部地区早期癌例数分别为159、115和113例,早期癌比例分别为39.36%、30.67%和27.49%,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22,P<0.01。MG复筛人数为33129人,召回率为2.41%;东、中、西部地区MG复筛人数分别为12827、11616和8686人,召回率分别为2.87%、2.67%和1.77%,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P<0.01。3088人接受活检,活检率为0.22%;东、中、西部地区接受活检人数分别为1106、1006和976人,活检率分别为0.25%、0.23%和0.20%,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910,P<0.01。超声初筛漏检率为7.23%,其中BI-RADS 3级漏检率为6.89%;MG复筛BI-RADS 3级漏检率3.99%;仅超声检出乳腺癌比例为5.58%。结论2014年中国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检出和早诊情况符合相关质控要求,说明基于超声的乳腺癌筛查在中国农村地区可行且有效。但本筛查流程的漏检率仍较高,需进行流程优化。应加强MG和活检设备配置及技术培训,以提高乳腺癌筛查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和早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干血斑(DBS)样本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感染前病毒DNA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采集59例静脉吸毒HIV-1感染者和22名HIV-1阴性健康人EDTA抗凝静脉全血5ml,保存全血1ml,另用50μl制备干血斑样本后,分离血浆。QIAamp Blood Mini试剂盒和10%Chelex 100树脂分别提取全血和干血斑中细胞DNA。Roche Cobas Amplico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IV-1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HIV-1Env基因Gp41区,gag基因,pol基因分别用2对外侧和内侧引物,按照套式PCR方法,进行扩增。以HIV-1任何两个基因区扩增结果组合判断HIV-1感染。结果在重复2~3次的前提下,59份DBS样本HIV-1感染基因诊断敏感度93%(95%可信区间89%~97%),34份全血样本94%(95%可信区间89%~98%)。疋。检验显示,两种样本用于HIV-1基因诊断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份两种阴性样本特异性均为100%(95%可信区间95.93%~100%)。8份血浆病毒载量(VL)〉4.0 Log的DBS样本用于基因诊断的可重复性和HIV-1感染样本检出率优于5份VL〈4.0 Log样本。18对全血和DBS样本HIV-1基因诊断一致性分析,符合率94%,一份DBS样本HIV-1特异三个基因片段均未扩增。结论干血斑样本易采集,便于运输,保存条件低,费用低廉,用于HIV-1基因诊断时与全血样本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病毒载量〈4.0 Log的样本,为增加检出概率需要对样本重复检测。DBS样本HIV-1基因诊断方法适合于无条件立即处理血样本的偏远地区或采样困难的感染者的诊断,及HIV-1母婴垂直传播研究中婴幼儿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推动我国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工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害是危害我国儿童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已开展了大量预防儿童伤害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儿童伤害疾病负担已有所减轻,但伤害仍是造成儿童死亡的第1位原因,预防儿童伤害应被列为促进儿童健康的优先工作领域。健全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儿童伤害预防机制,开展系统、全面、科学的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是降低我国儿童伤害疾病负担的重要策略。建议依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完善伤害预防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和颁布实施儿童伤害预防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预防儿童伤害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加强儿童伤害防控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以达到减少儿童伤害,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掌握中国就业流动人口红肉摄入水平和超标率。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利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表膳食调查法分析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0个县(区、团)中48 511名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的红肉摄入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和超标率。结果 (1)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5.9(95%CI:116.5~132.5)g,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141.6(95%CI:131.3~148.9)g和104.7(95%CI:95.8~111.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红肉摄入量随年龄、文化程度、BMI的变化趋势(趋势检验P值均>0.05)。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标化后,标化日均红肉摄入量为121.0(95%CI:113.4~128.7)g。(2)样本人群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6.2%(95%CI:33.0%~39.3%),男性远高于女性,分别为42.4%(95%CI:38.9%~45.8%)和27.8%(95%CI: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性别人群均为30~39岁组超标率最高,分别为43.5%(95%CI:39.7%~47.4%)和30.1%(95%CI:26.5%~33.9%)。标化日均红肉摄入超标率为34.6%(95%CI:31.9%~38.0%)。结论 中国就业流动人口日均红肉摄入量超过世界癌症基金会推荐的标准,摄入量和摄入超标率均高于当地常住人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不同妇女人群对妇女病普查服务的利用情况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妇女常见病普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选取北京、福建、山西、湖北、安徽、黑龙江、新疆、四川、甘肃、广西为调查现场,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7 261名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共有3 040名妇女2004至2006年三年期间接受过妇女病普查服务,占42.0%.妇女人群对妇女病普查的利用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参加普查的意愿是影响其接受普查行为的最主要因素(OR=5.022);无业者普查率低于行政/技术人员、工人和农民(OR分别为1.597、2.292、2.181);受教育程度越低,普查率越低(OR=1.707);55岁以上年龄组的妇女普查率低于35~44岁和45~54岁年龄组(OR分别为1.683、1.378).结论妇女人群对妇女病普查服务的利用不足,应针对其原因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妇女人群对妇女病普查的认识,提高妇女参加普查的比率,促使妇女病普查服务得到更好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对孕妇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干预效果,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条件接近的两个地区作为干预地区和对照地区,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举办讲座和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资料等。通过干预前及干预后的两次问卷调查,了解孕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变化,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共完成1 541名孕妇的调查,其中干预组933人,对照组608人。干预前两组对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对艾滋病一般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干预组。实施干预后,干预组孕妇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及艾滋病一般防治的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了孕妇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知晓率的提高较为明显,因此,应继续开展综合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7.
感染HIV的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需求与障碍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孕产妇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需求与服务利用障碍。方法对某艾滋病高发地区,自2003年以来截至2004年10月发现并分娩的HIV感染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3.79%的孕产妇不愿意接受产前检查,5.17%的孕产妇不愿意住院分娩,怕歧视、担心检查和住院分娩费用高等是孕产妇不接受孕产期保健的主要原因;96.43%的孕产妇愿意本人和给孩子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但只有87.50%的孕产妇服用了抗HIV药物,未服药的原因为临产急诊分娩,未得到检测结果,延误了孕产妇和婴儿的服药时机;89.29%的孕产妇希望其所生婴幼儿获得随访服务,但只有58.93%的婴幼儿得到过随访服务,其中51.52%的婴幼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得到首次随访;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感染情况是不愿意接受随访的主要原因;近7%的孕产妇不愿意或不知道要给所生的婴幼儿进行HIV抗体检测。结论育龄妇女和孕产妇艾滋病检测不及时、非住院分娩、婴幼儿随访服务薄弱、经济负担、社会歧视等问题,是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的主要障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能力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母婴传播(Inte-grated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IPMTCT)项目地区的医务人员,对母婴传播防治相关知识的知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明确下一步项目工作中人员能力建设及支持重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1年9-10月,对2省4个项目县(市、区)所有承担IPMTCT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734名医务人员IPMTCT综合知识知晓率为48.9%(359/734)。88.1%(647/734)的医务人员近1年接受过相关培训。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地域和年龄因素后,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PMTCT)基础的项目地区,医务人员的IPMTCT综合知识知晓率高于无PMTCT工作基础的地区的医务人员[比值比(Odds ratio,OR)=5.8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4.037~8.362];近1年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医务人员知识知晓率高于未接受过培训的医务人员(OR=3.014,95%CI=1.674~5.426);乡镇级医务人员相关知识水平低于县级及以上医务人员(OR=0.335,95%CI=0.226~0.496);相对于临床人员,保健、检验等专业人员相关知识水平低(OR=0.413,95%CI=0.256~0.668;OR=0.274,95%CI=0.154~0.487)。结论医务人员IPMTCT综合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乡镇医务人员和从事保健、检验工作的医务人员相关知识更为薄弱,有PMTCT工作基础的地区和近期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医务人员,IPMTCT综合知识水平高。应进一步加强培训,尤其重视对乡镇医务人员、保健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培训。加大对没有PMTCT工作基础的地区的培训支持。  相似文献   
9.
我国HIV1型(HIV-1)感染的主要途径已从吸毒转变为性途径传播[1],新生儿面临着更大的感染危险.临床实践证明在感染HIV-1的新生儿中及早开展抗病毒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和提高生活质量[2].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