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入路行腹腔镜复杂性肾癌肾盂癌根治术肾蒂血管非同步处理技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 年 4月就诊于我科的109例肾癌、肾盂癌患者接受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根据肾蒂血管处理方式的差异分别纳入非同步组和同步组。非同步组患者61例,其中肾癌43例,肾盂癌18例;同步组患者48例,其中肾癌33例,肾盂癌15例;均采用3套管技术,从腹膜后入路,显露肾蒂,非同步组优先处理肾动脉,游离肾脏,最后结扎肾静脉。同步组先游离出肾动脉及肾静脉予以结扎,最后游离肾脏。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同步组1例男性患者因左肾肉瘤浸润腰大肌、腹膜及结肠,粘连严重转为开放手术,予以排除,两组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非同步组与同步组手术时间分别为:肾癌(94.3±28.1)min vs (113.3±40.3)min,肾盂癌(135.2±43.3)min vs (168.2±37.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肾癌(68.4±56.8)ml vs (100.7±93.1)ml,肾盂癌(105.4±37.3)ml vs (131.3±36.3)ml。比较两组患者病种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蒂血管的处理是复杂性肾癌、肾盂癌经后腹腔镜根治切除的关键,术中灵活的肾血管处理应对尤为重要,非同步肾蒂血管处理技巧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患者杨某,38岁,阴囊左侧无痛性结节8月入院,查体:阴囊皮肤无红肿,左侧附睾头下方扪及结节数粒,成簇状,直径0.3cm~0.7cm不等,表面光滑,质硬,挤压可滑动,与睾丸附睾界限清,相互间无粘连,与阴囊皮肤无粘连,无压痛。双侧睾丸、附睾、精索及输精管未见异常。既往阴  相似文献   
3.
患,男,52岁,农民。因无痛性肉眼血尿1年,排尿困难伴左下肢活动障碍1月入院。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以终末血尿为主,服药后血尿停止,但反复发作,未作任何检查及治疗。1月前出现进行性排尿困难,腹胀、腹痛,感左下肢乏力,左大腿股内侧及会阴部疼痛,行走时突然跌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膀胱肿瘤和膀胱异物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对5例膀胱肿瘤和3例膀胱异物[宫内节育器(IUD)嵌入膀胱并结石]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肿瘤采用经腹膜外途径,膀胱异物采用经腹腔途径。切除膀胱肿瘤、取出膀胱异物后,缝合膀胱。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指标。膀胱肿瘤术后定期行膀胱镜检查并随访。结果:8例手术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98(80~13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5(10~40) 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7(5~9) d。9~12 d拔除导尿管,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结果:膀胱平滑肌瘤2例,IUD异位3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副神经节瘤1例,尿路上皮癌1例。结论: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可作为治疗膀胱良性肿瘤、膀胱异物及部分膀胱恶性肿瘤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常见肿瘤,以表浅性移行细胞癌多见,术后复发率高。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加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或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等免疫制剂,对低级别肿瘤的治愈率可达80%以上。2000年8月~2007年7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对140例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行TURBt加膀胱灌注BCG或丝裂霉素(MitomycinC,MMC)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是原发性肾积水的主要原因.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采用离断性肾盂成形术治疗UPJO 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8~34岁,平均20岁,12岁以下5例;左侧31例,右侧8例,双侧1例.病史3d~4年,有腰痛史31例,肉眼血尿8例,腹部包块6例,并发肾结石11例,高血压4例.B超提示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以下输尿管不扩张.IVU提示患侧中度至重度肾积水,肾盂输尿管连接处以下输尿管不显影,对侧肾无异常.手术采用经12肋下斜形切口显露UPJO部位.术中发现梗阻原因为:管腔狭窄28例,纤维索带及异位血管压迫8例,功能性梗阻4例.对纤维索带或异位血管压迫者先行离断.切开肾盂将肾脏减压,在病变的远侧离断输尿管,近端离断肾盂.根据肾盂形态和扩张程度设计裁剪多余肾盂,输尿管断端斜形切开1.5cm,冲洗肾盂及输尿管远端,放入支架引流管,用5-0肠线作肾盂输尿管无张力漏斗状吻合.肾周脂肪覆盖吻合口并用1、2针固定,肾盂附近放置多侧孔橡皮管引流.其中6例放置肾造瘘支架管,34例放置双J管.支架管在术后4~8周内拔除.拔管前均复查B超,患侧肾积水明显减轻,肾皮质增厚,患侧肾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7.
膀胱化学感受器瘤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丝裂霉素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对膀胱癌术后患者VEGF、FGF及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膀胱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都经尿道电切术治疗.因治疗方法 不同将患者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吡柔比星进行化疗,对照组给予丝裂霉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um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FGF、MMP-9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6个月、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12个月、24个月以及36个月复发率分别为3.23%、8.06%、11.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52%、24.19%、35.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在对膀胱癌术后患者VEGF、FGF及MMP-9水平中影响较低,积累生存高,术后复发少,不良反应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医院诊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20例,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19例,非感染组101例。采用医院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术后并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20例良性前列腺术患者中19例发生尿路感染,占15.8%。单因素分析显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率与年龄、医师经验、糖尿病、术前尿潴留导尿术、术前使用抗生素、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关系密切(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率与年龄、医师经验、糖尿病、术前尿潴留导尿术、术前使用抗生素、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关系密切(P0.05)。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术后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肾蒂血管的处理技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由同一术者为329例患者行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肾切除术,根据肾蒂血管处理方式分为非同步组(n=175)与同步组(n=154),均采用3孔法施术,经腹膜后入路,显露肾蒂,非同步组采用先处理肾动脉的方法,游离肾脏,最后结扎肾静脉。同步组先游离出肾动脉及肾静脉并结扎,最后游离肾脏。巨大肾积水者,先吸出部分积液,以利显露肾蒂。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非同步组与同步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1.7±36.9)min与(121.9±39.1)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83.3±63.9)mL与(115.3±43.2)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关键是肾蒂血管的处理,术中灵活选择手术步骤、非同步处理肾脏动静脉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