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 ,应用Angio Seal血管闭合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 ,立即应用Angio Seal装置闭合动脉穿刺点止血 ,记录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及局部血管并发症。结果 :Angio Seal血管闭合成功率为 97 2 % ,止血时间(2 0 4± 1 81)min ,制动时间 (4 17± 2 0 5 )h。 3例术后少量渗血 ,1例术后即刻迷走神经反射。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应用Angio Seal血管闭合器止血安全、有效 ,并发症发生率低 ,对高危患者同样适用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短期的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强化预处理对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PCI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92例住院准备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PCI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40mg/d预处理3~5d,共47例)和对照组(PCI术前仅使用阿托伐他汀10mg/d预处理3~5d,共45例),其余药物治疗两组类似,后行PCI治疗,术前均再次服用300mg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8、24h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变化和术后24h的肌钙蛋白(cTnI)超过正常上限的比例、30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结果PCI术后24h的CK、CK-MB水平,对照组显著高于强化组〔(4.1±0.4),(0.38±0.12)g/Lvs(3.2±0.5),(0.31±0.09)g/L;P〈0.05〕;而术后8h的CK、CK-MB水平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24h的cTnI超过正常上限的比例及CK、CK-MB水平超过正常上限3倍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6.4%、6.4%vs26.7%、15.6%、17.8%;P〈0.05);术后30d强化组的MACE发生率12.8%,低于对照组17.8%,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行PCI治疗的老年ACS患者,高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短期预处理可以减轻PCI术中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因再发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对桥血管和原发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介入性血运重建分为介入治疗组(129例)和单纯药物治疗组(133例).随访1年后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主要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病变/靶血管血运重建等;次要终点:非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心绞痛复发情况.观察心功能和因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率.结果 随访1年,2组患者共成功随访245例,其中介入治疗组124例、药物治疗组121例.1年后MACE发生率:介入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分别为9.7% (12/124)、23.1%(28/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为14.5%(18/124)和27.3% (33/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心血管疾病再住院率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0.5 (13/124)和21.5% (26/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4±11)%,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58±8)%](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桥血管和原发冠状动脉病变安全有效,中期预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管内皮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替米沙坦组(3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氢氯噻嗪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片,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的血压情况、血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血压明显改善,血清ET-1、vWF、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NO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替米沙坦组hs-CRP水平降低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有效控制血压,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降低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小样本研究表明超重及肥胖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能力减弱,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患者的进一步证实,并且肥胖与氯吡格雷反应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正常体重与超重患者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进行测定,探讨超重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相互关系.方法:共选取204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至少6小时给予负荷量的氯吡格雷300 mg,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至少24小时后取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后聚集率绝对数差值≤10%界定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所有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正常体重组(BMI<24 kg/m2,n=68)、超重组(BMI 24.0~27.9 kg/m2,n=90)和肥胖组(BMI≥28 kg/m2,n=46).结果:204例患者中共有31例存在氯吡格雷低反应现象(15.2%),正常体重组68例中有5例(7.4%),超重组90例中有14例(15.6%),肥胖组46例中有12例(26.1%),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超重组服药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亦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超重(OR=1.72,95%CI=1.24-4.27;P=0.012)、肥胖(OR=2.92,95%CI=1.63-6.72,P=0.025)和糖尿病(OR=4.63,95%CI=1.32-16.25,P=0.017)都是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常规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并未取得与正常体重患者同样有效的血小板抑制疗效,但增加负荷量剂量能否改善血小板聚集情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介入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对桡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06至2007-12于北京安贞医院十二病房择期拟行经右侧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5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右侧桡动脉,记录右侧桡动脉的直径、内膜厚度,计算右侧桡动脉内膜增厚率、狭窄和闭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前桡动脉平均直径为(2.37±0.57)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1.95±0.50)mm和(2.23±0.41)mm,均较术前缩小(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桡动脉内膜厚度平均为(0.25±0.12)mm,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分别为(0.69±0.31)mm和(0.38±0.17)mm,均较术前明显增厚(P0.0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桡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分别为11.3%(40/355)、80.6%(286/355)和25.1%(89/355);桡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0%、15.7%(56/355)和7.6%(27/355);闭塞率分别为0%、2.8%(10/355)和1.7%(6/35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术可导致术后早期桡动脉的损伤,但术后晚期损伤可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7.
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病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方法。方法:对602例心脏瓣膜病术前临床资料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脏瓣膜病并发冠心病为14.1%,其中无症状者占76.2%,21例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中阳性率为9.5%。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心脏瓣膜病伴发冠心病的最可行的方法。在临床,大于50岁(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提前到40岁),需心脏瓣膜置换的病人,术前应常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8.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随访期间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11例因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致晕厥或有猝死家族史的患者植入ICD后通过临床症状、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9±7)个月,4例患者共接受73次治疗(抗心动过速起搏4次,低能量复律5次和高能量除颤64次),1例患者治疗发生在晕厥后;1例由于阵发心房颤动发生3次误治疗,经调整参数后没有发生类似事件。结论ICD治疗恶性心律失常效果可靠,定期随访调整合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是保证有效治疗、防止误治疗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老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中老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I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病史、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15例;1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均确诊(其中包括超声心动图确诊的8例);经导管弹簧圈栓堵治疗5例,外科手术治疗10例。随访3个月至7年均存活,无不适症状。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一经确诊,应积极治疗,首选介入治疗,即经皮弹簧圈栓堵术,其方法可靠、创伤小、方便、有效、安全;其次可选择外科手术治疗,也是可靠、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63岁。主因“间断性胸闷20年,加重6个月”入院。既往心电图提示陈旧心肌梗死,持续心房颤动(房颤),先后服用地高辛、胺碘酮等药物治疗,症状逐渐加重,曾经晕厥1次。入院查体: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电图示房颤心律,QRS波宽度140ms。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LVEDD/LVESD 81mm/65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8;左心房(LA)54mm,左心内未见明显血栓征象。动态心电图频发多源室性早搏,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级(NYHA分级)”,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1个月余,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