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可以出现运动症状和认知功能改变、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各种非运动症状.近十几年来,自从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进入临床后,已经被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中丘脑底核(STN)DBS治疗PD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1993年,Benabid等[1]用STN-DBS治疗第1例晚期PD患者,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和运动迟缓的症状,并因此使得患者多巴胺药物用量平均减少了60%[2].多巴胺药物用量的减少又可以缓解多巴胺药物诱发的运动症状波动和异动症.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晚期PD患者接受STN-DBS治疗.DBS有效、安全、可调节等优点使之取代毁损术,逐渐成为晚期PD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现简述STN-DBS治疗PD的临床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探讨其需要改进之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脚桥核(PPN)在晚期帕金森病(PD)中的地位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主要在神经电生理学方面,综述了PPN的自身电活动特性、PPN与基底节核团之间以及与大脑皮质、脊髓之间的电生理联系。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旺明  徐如祥 《新医学》2002,33(5):265-267
1引言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震颤、肌僵直和运动减少为典型临床表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太明确,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变性、死亡,同时伴随含嗜酸性包涵体(lewy小体)出现,纹状体多巴胺含量降低,引起运动功能紊乱.帕金森病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中,主要存在氧化应激反应、线粒体功能缺陷、兴奋性毒性损害等因素,它们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和信息传递,最终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现将主要研究进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再行对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可行性,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应用MRI及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行对侧STN-DBS,在STN-DBS术前及术后1周分别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UPDRS)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20例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1周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0.05,P<0.01),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单侧苍白球联合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人,择期行对侧STN-DBS安全且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6-羟基多巴(6-OHDA)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与氧化应激的关系,以及外源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组,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中脑活性氧水平,并观察大鼠中脑黑质部位TH阳性细胞和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6-OHDA注入黑质区后,活性氧升高至129.82±16.79(u/mgprot);外源性SOD有效降低活性氧水平,大鼠右侧中脑黑质区TH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而凋亡细胞有所减少,大鼠的旋转圈数也明显降低.结论氧化应激在6-OHDA致大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的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而外源性SOD增强了对活性氧的灭活能力,减弱了6-OHDA的神经毒作用,提高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改善了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双侧脑室内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临床治疗经过。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报告6例双侧脑室内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治疗情况,并复习相关献。结果 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为2l~35岁。均因头痛数月就诊。MRI特征:肿瘤直径≥4.5cm,位于双侧脑室体部前2/3,多以一侧为主;与双侧脑室体各壁接触,阻塞室间孔伴梗阻性脑积水;Tl、T2像为大体上等信号或略高信号,有钙化和囊变所致的散在异常信号区;增强明显,边界尚清楚:在肿瘤周边有较多的血管流空影,肿瘤中间部分有血管流空影从基底节和丘脑延伸而来。手术治疗:5例从额中回经皮质一侧脑室前角入路,l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2例全切除,其中l例因丘脑和基底节区水肿和出血死亡,另l例因同样原因致严重意识障碍17d;4例大部分切除。术后均有3-7d的轻度意识障碍。其它治疗:5例存活患接受放疗和/或化疗。随访l-4年,4例部分切除患的残存肿瘤迅速缩小至消失。结论 巨大中枢神经细胞瘤与丘脑和基底节区常有明显粘连,常有血供来自于穿动脉,且肿瘤周围有重要的深部静脉,因此不宜手术全切除,以免伤及重要结构致死致残。手术的目的是次全切除肿瘤,重建和保持脑室系统畅通,不损害脑室周围神经和血管结构。残存肿瘤对放疗和/或化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 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应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术对毁损靶点进行确认定位,对31例难治性帕金森病患者行同期双侧腹后内侧苍白球毁损治疗,术前及术后于开状态、关状态分别行改良Webster记分,计算改善率,评价其疗效。结果经微电极确认后的电生理靶点与CT定位靶点存在明显差异,靶点调整率806%。31例手术均有效,其中治愈7例,明显进步24例。Webster计分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为742%±95%,关状态改善率为891%±89%。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同期双侧腹后苍白球毁损术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临床治疗优势,微电极记录技术可使术中定位精确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微电极导向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80例接受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25例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随访和神经功能评估,分别获得术前、术后和DBS开启后1周、6个月、2年及5年的不同服药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量表(UPDRS)评分资料,采用威尔科克森检验(Wilcoxontest),比较不同术后时间点UPDRS运动评分与术前评分的差异。结果 核团毁损术和DBS在术后1周、6个月及2年随访中均能明显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在5年随访时间点上仅DBS治疗组较术前比较仍显示差异性。而且DBS组患者术后左旋多巴服药的剂量较术前减少。核团毁损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8%,永久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DBS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核团毁损术和DBS两者被证实是中晚期帕金森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的UPDRS运动评分,减轻左旋多巴诱发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STN—DBS较毁损术更具有独特的可控性、安全性和长效性。  相似文献   
9.
垂体脓肿是罕见的疾病,常缺乏明确的感染病史,无明显发热及脑膜刺激症状,容易误诊。诊断上应注意与垂体瘤囊变、颅咽管瘤、Rothka囊肿、蝶窦囊肿或脓肿等之间的差别。本文报道1例小儿垂体脓肿的诊治过程及经验教训,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