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4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019年广州本地登革热病例血清型分布和病毒全基因组进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登革病毒血清型特异性荧光PCR试剂盒进行分型,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分离培养的病毒采用Illumina平台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从ViPR网站下载部分代表性序列,用MEGA7.0软件进行病毒系统...  相似文献   
2.
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88例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资料,对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0.34%。88例患者感染的主要部位为:肺部(27.03%)、口腔(22.30%)、肠道(19.59%)、胆道(15.54%)。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占54.67%。在分离的病原菌株中,真菌比例最高,占55.24%,其中白色念珠菌占19.58%,热带念珠菌占14.69%。革兰氏阳性菌占23.78%,肠球菌占9.09%,葡萄球菌5.59%,链球菌4.20%;革兰氏阴性菌占20.98%,肺炎克雷伯氏菌占8.39%,大肠埃希氏菌占4.90%。真菌对二性霉素B最敏感,其次为氟康唑;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最敏感;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结论重症肝炎患者人工肝术后感染发生率高,多部位及细菌混合感染多见。所分离的病原菌中,真菌比例最高,病原菌对临床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性。为降低人工肝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指标,评价IFN-!联合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治疗的35例慢性乙肝患者,经肝穿证实病理纤维化程度均在S2以上,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用IFN-!1MU,皮下注射,每日一次,12周后改隔日一次,同时口服安珐特,2粒/次,每日三次,总疗程36周。对照组13例,服用一般护肝药物,疗程36周。治疗后再行肝穿术并做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诊断。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纤维化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与治疗后对照组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FN-!联合安珐特是抗肝纤维化的较好配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登革热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探讨老年登革热患者的心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4-2016年收治的116例65岁以上老年登革热患者,以同期收治的65岁以下登革热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心脏表现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结果:老年登革热患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其他基础疾病的比例显著增多,急性心衰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增加(分别为6.9%和55.2%),心脏超声异常的比例虽未有显著增多,但心脏结构和血流异常更为严重。两组病毒分型无差别,仅1例死亡。老年组脑钠肽升高和肌红蛋白阳性比例显著增高(分别为14.7%和12.9%),肌钙蛋白仅1例阳性。结论:老年登革热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明显增多,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衰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超声结构和血流异常更为严重,但总体预后良好。脑钠肽升高和肌红蛋白阳性明显增多,与临床表现相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东地区HIV/AIDS病例的死亡原因.方法 对345例HIV/AIDS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某医院HIV/AIDS住院患者3406例,死亡345例,病死率10.13%.自2005年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以来,病死率较前下降.CD4+T淋巴细胞计数< 200个/μl者病死率为14.61%(299/2046),与≥200个/μl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D4+下降,病死率上升.(2)机会性感染累及99.42%(343/345)死亡病例,共出现机会性感染924例次,与死亡直接相关的占84.64%.机会性感染以真菌和细菌感染最常见,感染部位以肺部、口腔、全身播散性、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皮肤软组织感染为主,其中重症肺炎、播散性青霉菌病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艾滋病指征性机会性感染占29.65%.引起HIV/AIDS死亡的因素还有机会性肿瘤、HIV相关性疾病及艾滋病非相关性疾病等,占15.36%.无接受有效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亦构成死亡的因素,其中接受HARRT者疗程超过3个月只占6.96%.结论 终末期艾滋病患者病死率极高,机会性感染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HIV/AIDS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控制机会性感染,及时有效HAART治疗是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9年广东省登革热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登革热的临床诊治及人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4日至10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480例登革热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临床表现及预后,对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发病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80例登革热...  相似文献   
7.
2005年广州市29例流脑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2005年春季广州地区局部暴发流行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2004年12月~2005年3月收治的29例确诊流脑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流脑患者绝大多数(89.6%)为成年患者,以外来人员及民工为主(75.9%),多数患者(62.1%)在同一暴发点,均未接种过流脑疫苗。临床表现典型,轻型2例(6.9%),普通型21例(72.4%),暴发型6例(20.7%)。所有患者均出现发热、头痛,呕吐23例(79.3%),瘀点瘀斑23例(79.3%),脑膜刺激征阳性22例(75.9%),意识障碍13例(44.8%)。发病早期外周血及脑脊液WBC、血清LDH、CK、CKMB、ALT、AST、CHE、ALB、BUN、CREAT、GLU、TRIG、CHOL、K、Na、Ca等有不同比例的异常,暴发型尤其显著.治疗后逐渐恢复。并发心肌损害12例,肝损害10例,肾损害3例,7例发生关节炎,关节腔积液4例。普通型和暴发型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异常例数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膜炎奈瑟氏菌检出率为65.5%(19例),病原菌对青霉素、氯霉素、复方磺胺及头孢曲松均敏感。29例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本次流行以成人民工为主,临床表现典型,暴发型比例高,关节炎发生率较高,多脏器损害比例高,病原体检出率高,常用抗生素敏感,抢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本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在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在全年各月份均发育繁殖,幼虫密度高峰主要分布于5~8月份,其密度变动与气温、雨量和孳生地环境状况有关,气温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雨量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白纹伊蚊孳生地在不同环境分布.结论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变动规律与气候因素和孳生地分布环境有关.分析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白纹伊蚊种群预测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 0例SARS住院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SARS组白细胞总数显著下降 ,淋巴细胞百分数和绝对数显著下降 ,粒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 ,CD3 、CD4 、CD8 细胞绝对数显著下降 ,CD4 细胞百分数 ,CD8 细胞百分数及CD4 /CD8 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SARS患者各病程CD3 、CD4 、CD8 ,于病程第一至第三周较第四周下降明显 (P <0 .0 5 ) ,病程第一至第三周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阐明SARS的发病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取预防措施和管理对策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 制定应急预案及相关制度、流程;大力宣传培训;加强消毒隔离;强调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措施的落实.结果 医院在甲型H1N1流感的诊疗过程中未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实行综合性预防措施和管理对策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