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万~290万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万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死亡率为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病死率为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27,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3种外科治疗方法的疗效和预后。方法2003年3月至2004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其中颈内动脉内膜切除2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吻合术13例,以及支架血管成形术17例。运用灌注磁共振技术对颈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的外科治疗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局部脑血流量没有显著性降低,但存在灌注明显延迟。术后与术前对比显示,所有患者灌注延迟的区域明显减少,其中分水岭区恢复正常,但大脑中动脉分布区仍存在灌注延迟。结论通过灌注磁共振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3种外科治疗方法前、后单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  相似文献   
3.
心房黏液瘤合并多发脑动脉瘤一例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 女,19岁,于2004年5月在情绪激动后出现发作性抽搐,口吐白沫,跌倒在地,四肢强直,双侧上肢屈曲,约2-3min后缓解,发作间歇不能言语,发作时无意识丧失,抽搐发作频繁,每天十几次至几十次,追问病史,患者曾于2002年4月于运动中突然意识丧失,约20min后缓解,意识恢复后,左侧口角下垂,右侧肢体无力。送至当地  相似文献   
4.
脊髓血管胚胎发生发育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人胚胎脊髓血管的发生发育过程 ;分析胚胎脊髓血管的结构特征以及与成人脊髓血管结构的关系。方法 :采用胎龄 30d~ 2 8周的胚胎及胎儿、新生儿和成人尸体标本 ,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对脊髓血管胚胎各期的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神经管未闭合时 ,周围的间充质内已出现了毛细血管网 ,逐渐向基板和翼板集中 ,并沿神经根走行 ,进出椎管 ,每一节段均有两对 ,左右对称。表面的毛细血管垂直向脊髓内发出分支 ,部分分化成各级动、静脉 ,并在髓内发出分支 ,构成毛细血管网。原基板外周的毛细血管网随脊髓的生长 ,形成了脊髓前动脉纵轴。颈髓前动脉多保持双干结构。脊髓后动脉为双干 ,在外侧方。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血管已与成人大致相仿。结论 :脊髓前动脉在胎龄 8周时 ,胸腰段就已经融合为一条。颈髓的脊髓前动脉多为双干 ,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胎龄 3个月以上的胎儿脊髓表面血管形态已经与成人大致相仿。脊髓血管是神经管周围间充质中的毛细血管网随着脊髓的生长 ,通过相互融合和不均衡退化等机制 ,逐渐演化过来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使用具有三维重建功能的美国AdvantxLCN^+型x线血管造影机进行的3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的支架成形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维重建成像图像立体逼真,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部位、形态、狭窄程度,且对二维脑血管影像的工作角度具有指导意义。结论三维重建成像颅内动脉狭窄显示角度为二维脑血管显示狭窄部位提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动脉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以及代偿方式,据其特点观察其对外科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颈动脉闭塞患者27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结果所有患者中,12例给予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共9例患者术后颈动脉再通,其中,术前顺向血流4例,逆向血流5例。结论全脑动脉造影对于颈动脉闭塞患者而言,其优势在于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价以及对全脑血管整体情况的判断,但其尚不能取代其他的评估方式。  相似文献   
7.
应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灌注磁共振技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接受外科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患者术前均以TIA、RIND发病,CT及MRI未见大面积脑梗塞,灌注磁共振(PWI)均显示rCBF正常或降低,MTT增大,血管造影显示颅内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别给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支架血管成形术或颈内、外动脉吻合术予以治疗,术后PWI改善达82.6%,随访发现87%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PWI能够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是对国产α-氰基丙烯酸异丁酯(IBCA)、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和进口NBCA栓塞脑动静脉畸形(AVMs)后病理学对比研究.方法:32例脑AVMs用国产IBCA、NBCA和进口NBCA经过1~3次栓塞后,最短10h,最长193d行脑AVMs切除,所有标本经HE及弹力纤维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结果:①管腔内有胶样物质;②血管壁及周围脑组织急性期以多核白细胞浸润为主,伴血管壁变性、坏死,中晚期以淋巴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中晚期管腔内大量异物巨细胞反应);③血管壁纤维化、钙化;④未发现栓塞剂移至管脏外或脑实质内的现象,被栓塞的血管腔内未见血管重生及再通现象.国产NBCA与进口NBCA病理变化相似.结论:①IBCA和NBCA可做永久性栓塞剂;②国产IBCA、NBCA可代替进口同类产品;③IBCA和NBCA的病理变化相似;④未发现有致畸致癌作用,无AVM复发.  相似文献   
9.
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栓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血栓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结合文献讨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操作方法。方法从1997年1月至2002年7月经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CRA血栓形成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19-71岁,平均46岁。起病距发病的时间为16 h至28 d,平均9 d。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l-1·min-1持续泵入,总量为18~100万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即刻显效5例(25%),有效8例(40%),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5%。1例术中发生大脑中动脉血栓,出现偏瘫、失语并发症,经即刻溶栓治疗康复。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总药量小,并发症少,是治疗CRA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观察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 ,探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方法 将临床经颈部B超、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10 8例 ,实施颈动脉支架术 ,15例行预扩张 ,12例后扩张成形 ,9例使用滤器装置 ,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结果  2例手术失败 ;术后 2例发生脑出血 ,1例脑栓塞 ,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 ,除 1例脑出血死亡外 ,3例治疗后恢复 ;1~ 6个月的随访中 ,10 5例患者无复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近期疗效满意。结论 颈动脉狭窄段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可行性 ,近期疗效肯定 ,是临床上有推广潜力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 ,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