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建立适合筛查汉族人多囊肾病1型致病基因(PKD1)突变的检测体系。方法 利用设计的82对引物[8对针对PKD15′端多拷贝区的长链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和57对巢式PCR引物,17对针对3′端单拷贝区PCR引物]分别对PKD1的46个外显子进行扩增,扩增产物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筛检出异常条带后,再经测序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利用建立的PCR-SSCP检测体系对汉族人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患者家系进行PKDA1突变检测,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结果 用82对PCR引物,可成功扩增PKD1各个外显子区域,并经测序证实为PKD1目的片段。将建立的SSCP-PCR基因突变检测体系,分别从2个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家系检测出PKD1基因Del 3 bp(G49761-G49763)和C47629T2个突变,其可分别导致编码产物第3827位缺失谷氨酸(Glu3827)和第3555位丝氨酸,而产生由苯丙氨酸(S3555F)替代的改变。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PCR-SSCP检测体系,可完成PKD1各外显子区域特异性扩增,并成功检测出汉族人2个ADPKD家系基因突变位点,不仅为PKD1基因突变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宝贵资料,而且为下一步汉族人多囊肾病的大规模基因突变筛查和临床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多囊肾病患者肾脏体积与临床表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肾脏体积与临床症状及肾功能预后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方法:确诊的ADPKD患者65例,平均病程7.8年。对照组为正常健康人40名。采用B超,由专人测量患者双侧肾脏的长、宽、厚三径,计算肾脏体积。同时测血清肌酐,记录体重、血压,肉眼血尿以及腹部症状等。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GFR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减低、肾衰竭5组。另按两侧肾脏长径均值>150mm分组。观察各组肾脏体积和临床症状,肾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患者肾脏平均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分别为(625576±48076)和(117496±1475)mm3,P<0.001]。患者各组肾脏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均<0.01)。ADPKD其他各组肾脏体积与GFR正常组相比,除GFR轻度减低组外均显著增加(P<0.05)。ADPKD肾功能明显损害病例大多出现在肾脏长径均值>150mm组。ADPKD肾脏体积大小与GFR呈负相关(r=-0.51,P<0.01)。随着肾脏体积增大,腹部压迫、疼痛及肉眼血尿等并发症明显增加。高血压与肾脏体积无相关关系(r=-0.01,P>0.05)。结论:ADPKD患者的肾脏体积越大肾功能预后越差,并发症明显增加。肾脏体积大小和增长率是疾病进展的指标。定期B超随访观察,有助早期综合治  相似文献   
3.
中国汉族人群PKD2基因多态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人群PKD2基因多态性。方法:选取50名健康志愿者,提取外周血白细囊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进行多态性检测,取异常条带标本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判别PKD2外显子基因多态性位点及类型。结果:从50名健康人中成功检测出2种多态性。第1种为PKD2外显子7的1716位碱基由鸟嘌呤置换为腺嘌呤,编码氨基酸仍为赣氨酸。第2种为PKD2外显子1的第420位碱基由鸟嘌呤置换为腺嘌呤,编码氨基酸仍为甘氨酸。结论:建立了PCR-SSCP直接检测我国汉族人PKD2基因多态性的方法,并成功检测出2种PKD2基因多态性,为开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基因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的Han:SPRD大鼠模型的肾脏病理变化,为揭示ADPKD发病机制提供证据与线索.方法:选取雄性2周龄Han:SPRD纯合大鼠(cy/cy)和3个月龄杂合大鼠(cy/ ),取其肾组织进行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光镜下发现Han:SPRD大鼠肾脏体积增大;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显著;小管基膜增厚,可见灶性小管萎缩和较多蛋白管型;肾小球数目减少、体积缩小,渐趋废弃,呈明显缺血样改变,血管壁增厚.透射电镜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腔阻塞,基底膜薄厚不均,部分断裂;小管上皮细胞胞质脱落,微绒毛紊乱、部分缺如;细胞外间质成分稀少;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内可见大量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丰富.结论:Han:SPRD大鼠肾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解释多囊肾病的部分临床表现;并观察到Han:SPRD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微绒毛异常,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肾小球性血尿87例肾活检病理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青少年血尿患者肾脏的病理变化,了解血尿严重程度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7例肾小球性血尿为主、无或轻微蛋白尿青少年(12~18岁)患者的血清学、免疫学指标,实行肾活检作普通光镜、免疫病理和电镜检查,分析不同血尿程度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87例患者中IgA升高者占53%,IgG升高者占34%,IgM升高者占16%,C3降低者占5%;肾脏病理肾小球轻微改变者74例(85.1%);中度病变8例,严重病变5例,其中6例为持续肉眼血尿;肾小球系膜IgA、IgG、IgM和C3为主沉积分别为74.71%、14.94%、5.77% 和 2.29%,66%的患者同时有IgA和其他免疫成分沉积.电镜检查电子致密物在系膜区、内皮下、基底膜内和上皮下沉积分别为90.8%、37.9%、10.3%和1.1%,42%的病例在系膜区和其他部位均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结论:绝大多数单纯肾小球血尿或伴轻度蛋白尿患者的肾脏病理改变轻微,少数患者可以出现严重肾小球硬化性改变,持续性肉眼血尿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三棱对体外培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经EGF、三棱作用后,采用Brdu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检测EGF-R磷酸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GF(2.5~20 ng/ml)可刺激衬里上皮细胞增殖(P<0.01);与对照血清比较,三棱含药血清(1%~5%)能明显抑制经EGF刺激后的衬里上皮细胞增殖(P<0.01),阻止细胞从G0-G1期进入G2-M期,其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三棱含药血清能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EGF-R的磷酸化(P<0.05).结论 EGF在多囊肾病发病中起促进作用,三棱可能通过对EGF-R磷酸化的干预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从而为延缓多囊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药三棱对体外培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增殖及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经EGF、三棱作用后,采用 Brdu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Western blotting检测EGF-R磷酸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GF(2.5~20 ng/ml)可刺激衬里上皮细胞增殖(P<0.01);与对照血清比较,三棱含药血清(1%~5%)能明显抑制经EGF刺激后的衬里上皮细胞增殖(P<001),阻止细胞从G_0-G_1期进入G_2-M期,其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三棱含药血清能抑制囊肿衬里上皮细胞EGF-R的磷酸化(P<0.05)。结论 EGF在多囊肾病发病中起促进作用,三棱可能通过对EGF-R磷酸化的干预而达到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从而为延缓多囊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 factor-1,IGF-1)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1例ADPKD患者血液、囊肿液及尿液中IGF-1浓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IGF-1及其受体(IGF-1R)在ADPKD囊肿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1例ADPKD患者囊肿液中的IGF-1浓度(1 62.0±5.06)ng/ml显著高于血液(76.0±28.13)ng/ml和尿液(62.0±11.18)ng/ml中浓度(P<0.01);IGF-1和IGF-1R在ADPKD囊肿组织中的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间质细胞均呈阳性表达.结论:囊肿液中IGF-1的增多可能来自囊肿衬里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并与囊肿的形成和长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对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囊肿衬里上皮细胞(CLECs)细胞周期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SPARC对CLECs的作用。方法体外条件下用不同浓度SPARC处理CLECs,5鄄鄄2脱溴氧尿苷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BrdUELISA)测定CLECs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RT鄄PCR方法检测CLECs细胞周期调控基因ClnD1、P21Waf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μg水平的SPARC能有效抑制ADPKDCLECs增殖(P<0.01),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10μg/mlSPARC刺激后,ClnD1mRNA水平(3.56±0.54)×104拷贝/百万GAPDH较对照组(7.50±0.99)×104显著减弱,P21WmRNAaf1水平(7.72±0.85)×103较对照组(4.25±1.38)×103显著增强。结论SPARC能够有效抑制CLECs细胞周期的进展。其机制可能通过抑制ClnD1、促进P21Waf1的表达,抑制细胞通过G1鄄S期限制点,从而对其增殖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移植肾组织五种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移植肾组织Fas、Fas配体(FasL)、颗粒酶B(GB)、穿孔素(P)以及T细胞内抗原-1(TIA-1)5种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 采用竞争性PCR技术定量检测42例移植肾及对照组织上述5种免疫效应分子的mRNA水平,通过β-actin对检测结果进行校正,并与病理学诊断比较分析。结果 Fas、FasL、GB、P和TIA-1的检出例数分别为41、11、19、33和27例。各组Fas表达类似,急性排斥组FasL、GB、P和TIA-1 mR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排斥组(P<0.05)和无排斥组(P<0.05),慢性排斥组和无排斥组间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除外)。结论 移植肾组织FasL、GB、P和TIA-1 4种免疫效应分子mRNA水平的上调与移植肾急性排斥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