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
背景:如今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已由起初的内外侧"双轨道结构"逐步转型为"360°全方位立体结构",国内外学者们更关注平台后侧结构的稳定性、复位情况以及对复位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后侧平台的内固定材料的选择仍无明确定论,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模拟胫骨平台后外侧1/2和后外侧1/4骨折。分别使用前侧2枚6.5 mm拉力螺钉、外侧4.5 mm L型钢板以及后侧3.5 mm T型钢板置入内固定骨折块。在胫骨平台中心处加载500 N纵向应力,比较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状态。结果与结论:在1/2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与后侧钢板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较小,外侧钢板的位移较其他两种固定方式大。而在1/4骨块模型中,前侧拉力螺钉在各方向的位移优势更明显,后侧钢板的位移居次,外侧钢板的位移最大。1/2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523 MPa,外侧钢板为153.372 MPa,后侧钢板为115.922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4.309 MPa,外侧钢板为4.37 MPa,后侧钢板为3.124 MPa。1/4骨块上前侧拉力螺钉的最大应力为36.803 MPa,外侧钢板为153.336 MPa,后侧钢板为104.234 MPa;而在骨块上的最大应力前侧拉力螺钉模型为1.195 MPa,外侧钢板为0.827 MPa,后侧钢板为1.196 MPa。提示前侧拉力螺钉能够承担更大的应力,并在受到应力后位移变化较小,可提供较稳定的支持。而后侧钢板在骨块较大(1/2骨块)时,能够提供较强的稳定性,与拉力螺钉相仿;而在骨块较小(1/4骨块)时,稳定性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外侧钢板在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时,稳定性较差,不如前侧拉力螺钉和后侧钢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肱骨前方入路结合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肱骨二或三部分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至2008年10月,经肱骨前方入路应用锁定加压钢板(LCP)或肱骨近端内固定系统(PHILOS)钢板微创治疗22例肱骨二或三部分骨折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46~78岁,平均63.4岁);左侧7例,右侧14例.骨折类型:肱骨干骨折伴肱骨近端骨折11例,肱骨干骨折伴肱骨远端骨折8例,肱骨干骨折伴肱骨近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2例,肱骨干骨折合并肱骨近端、远端骨折及肩关节脱位1例.其中2例术前伴桡神经损伤,急诊行桡神经探查后再复位固定骨折.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及肘关节HSS评分标准分别对患者患侧肩关节和肘关节进行评分.结果 评价以1年为标准,其中1例患者术后随访不到1年,以随访终末时间为结点. 结果 2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78~150 min,平均107.9 min;术中出血量110~450 mL,平均274 mL.20例术后获平均9.4个月(8~22个月)随访,2例失访.20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5周).骨折端无移位,螺钉无松动、拔出及断钉发生.2例术前伴桡神经损伤患者,1例3 d后功能恢复,另1例4个月后功能恢复.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85.0%.肘关节功能按HSS评分标准评定:优16例,良4例,优良率100%. 结论 肱骨前方切口经皮置入锁定加压接骨板具有创伤小、不损伤腋神经及桡神经等优点,治疗肱骨二或三部分骨折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肝衰竭的治疗是目前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几年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已被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中,由于治疗价格相对较贵,加之不同原因导致的肝衰竭其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很大的差异,临床评价不一。本文研究观察了在综合护肝治疗基础上应用ALSS治疗36例急、慢性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HF)病人,将生存期、生活质量、副作用、医疗费用及疗效等作为判断病人最主要的指标来分析ALSS的综合临床效益。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8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Lamivudine)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8例给予Lamivudine每天100mg联合胸腺肽40mg隔日肌注1次,对照组70例单用干扰素αα-2b,5MU隔日肌注1次,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复制指标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率为88.23%,生化应答率为88.23%,HBeAg阴转率为55.88%,HBVDNA阴转率为88.23%,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48.58%,34.29%,48.5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amivudine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迅速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促进HB Ag抗HBe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CSH)病人外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常规分离PBMC,在PMA、Ionomycin、Monensin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对17例CSH患者及19例正常健康者CD4+T细胞内IFN-γ和IL-4的表达进行分析,并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含量。结果 CD4+Th1、 Th2细胞在CSH组分别为7.2%—26.3%(平均15%)和0、l%—10.9%(平均2.0%),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2.2%—11.9%(平均5.9%)和0.4%—3.9%(平均2.2%);CD4+Th1细胞百分数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SH组中13例HBV DNA阳性,其HBV DNA的含量与IFN-γ表达细胞百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Th1细胞与肝脏的炎症活动明显相关,IFN-γ的表达对HBV复制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及其多元关系。方法对1999年5月~2004年5月间收治的300例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对随访资料完整的99例患者资料运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即对其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复位时间、复位质量、完全负重时间、内固定是否取出及术前是否行牵引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9例患者获平均24.5个月(8~60个月)随访。15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坏死率为15.2%,发生坏死的时间为术后8~50个月。由复位质量、术前牵引、年龄及年龄×取出内固定构成的多因素组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影响最显著。结论闭合复位质量对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影响程度极大;不良位置的术前牵引可能加重股骨头坏死;年龄在多因素共同影响中的相对危险度不大;Garden分型是判断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一项重要指标,与骨折复位质量具有相关性,但其并非是多因素共同影响下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辅助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18例重型药物性肝炎患者应用ALSS治疗,观察症状、体征、预后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的肝功能、PTA等指标。结果 ALSS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显著好转;治愈好转率83.3%。结论 ALSS治疗重型药物性肝炎疗效显著、可靠。  相似文献   
9.
背景:如何确定LISS-DF近端螺钉单双皮质合理搭配的固定方式,以便达到骨折两端螺钉固定强度的相对平衡,降低锁定钢板、螺钉和骨皮质之间的剪切应力,避免螺钉的应力集中,产生更有效的治疗结果是避免内固定失败的关键。目的:对LISS-DF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的固定方式进行有限元分析及力学评价。方法:在ANSYS9.0软件中建立LISS-DF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AO/OTA33-A3型)的实体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在近端螺钉单、双皮质不同组合固定方式下,通过模拟生理应力做轴向加压、扭转实验,同时评估近端螺钉的应力变化。结果与结论:在16种不同组合方式中,当近端螺钉组合为1,3单2,4双皮质固定时,近端4枚螺钉的应力均值最小为24.21975N,同时剪切应力均值亦为最小,位移变化与其他组合固定方式相当且均较小。提示近端螺钉靠近骨折端处双皮质固定,其余螺钉依次单双皮质交替固定时,LISS-DF系统应力分散,抗拔出和抗扭转效果好,从而减少钢板螺钉早期的松动脱落。  相似文献   
10.
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模式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义荣  梁旭  杨铁毅  刘粤 《中国骨伤》2014,27(7):570-574
目的:对比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与传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前瞻性方法入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300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经筛选最终综合治疗组148例,男62例,女86例;年龄60~88岁,平均(78.76±7.32)岁;股骨粗隆间骨折45例,股骨颈骨折103例;Singh指数≥Ⅳ级74例,Singh指数<Ⅳ级74例;术前Harris评分39.90±2.28.传统治疗组146例,男60例,女86例;年龄66~96岁,平均 (80.00±7.06)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股骨颈骨折96例;Singh指数≥Ⅳ级75例,Singh指数<Ⅳ级71例;术前Harris评分40.10±2.81.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周Singh指数≥Ⅳ级的发生率及DPD/Cr值、术后12个月的Harris评分及再骨折的发生率。结果:综合治疗组140例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0±1.85)个月;传统治疗组132例获得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75±0.79)个月。综合治疗组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术后12周DPD/Cr值及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t=1.326,3.870,7.657,2.290,P<0.05);而术后12周Singh指数≥Ⅳ级的发生率高于传统治疗组,术后12个月再骨折的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组(χ2=30.869,4.346,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综合治疗组较传统治疗组的抗骨质疏松效果理想,与康复科合作的综合治疗模式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