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7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钙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3月的非住院患者60例,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腹部侧位X线片检测腹主动脉钙化评分(Kauppila法),心脏超声检测心脏瓣膜钙化情况,并计算心血管钙化指数.结果 本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可见钙化的总发生率为68.3%,腹主动脉钙化的患者中5≤腹主动脉钙化评分< 16者占41.4%,瓣膜钙化以主动脉瓣为主(占64.5%).有钙化组与无钙化组患者的年龄、血钙、心血管钙化指数存在差异(均P <0.05),而透析龄(月)、身高、体质量、握力、血磷、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脂未见差异(均P≥0.05).结论 本组患者心血管钙化部位不均衡,随患者年龄和血钙水平的增加,心血管钙化的发生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期增重及其总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3-9月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829名单胎健康孕妇作为基线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于首次纳入时收集孕妇孕前等基线资料,于孕第(12±1)、(28±1)、(36±1)周及分娩前分别收集孕妇锻炼习惯、膳食摄入情况等信息和测量孕妇体重,分娩后收集分娩孕周等分娩信息。GDM诊断按中国妊娠合并糖尿病防治指南(201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早、中、晚期增重和孕期总增重与GDM的关系。结果 共682名孕妇纳入数据分析。控制生育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孕早期锻炼、产次、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及膳食能量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孕早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早期增重不足组和增重过多组GDM发生风险均增加(分别为OR=1.23,95% CI:0.63~2.38和OR=2.20,95% CI:1.12~4.35);与孕中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中期增重不足组和过多组GDM发生风险均降低(OR=0.47,95% CI:0.18~1.19和OR=0.78,95% CI:0.43~1.42);与孕晚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晚期增重不足组GDM发生风险增加(OR=1.48,95% CI:0.77~2.84),增重过多组GDM发生风险降低(OR=0.53,95% CI:0.28~0.99);与孕期总增重适宜组相比,总增重不足组GDM发生风险增加(OR=2.16,95% CI:1.04~4.46),总增重过多组GDM发生风险降低(OR=0.74,95% CI:0.38~1.46)。结论 孕早期增重不足和过多均可能增加GDM发生风险,孕早期可能是影响GDM发生的关键时期,孕中晚期增重对GDM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与肌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云南省肾脏病医院及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5例,所有入组患者均用MIS评分法进行营养不良-炎症综合征的评估,应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肌肉质量测量,采用电子握力计测量肌力,空腹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本研究中肌少症患者26例(47.3%),其中肌少症前期患者10例(18.2%),肌少症期16例(29%),无肌少症29例(52.7%);肌少症前期、肌少症期、无肌少症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IS得分将患者分为轻度(0~4分)、中度(5~8分)、重度(>8分)三组.MIS评分与骨骼肌质量、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呈负相关(P<0.05).不同MIS组间骨骼肌质量、骨骼肌质量指数、握力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组患者肌少症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关.随着营养不良炎症得分增加,骨骼肌质量、骨骼肌质量指数及握力平均值呈下降趋势.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炎症状态可能会降低肌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泌乳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纵向研究方法, 于2013年3-9月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751名单胎健康孕妇作为基线调查对象, 在其分娩前后各随访一次, 最终以473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记录获得其孕前体重、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泌乳时间及基本信息, 测量身高和分娩前体重, 计算孕期增重;控制分娩方式、母亲年龄等混杂因素后, 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泌乳时间的关系。 结果 调查对象泌乳时间<1、1~、24~、48~和≥72 h的构成比分别占16.3%、37.0%、17.5%、18.6%和10.6%。与孕前体重正常组相比, 孕前消瘦和孕前超重或肥胖均是泌乳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OR值(95%CI)分别为2.85(1.91~4.27)和 3.42(1.69~6.90)。与孕前体重正常且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 孕前消瘦且孕期增重适宜和过多均是泌乳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OR值(95%CI)分别为2.34(1.31~4.18)和3.42(1.67~7.00);孕前超重或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多是泌乳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 OR值(95%CI)为3.10(1.15~8.37)。结论 孕前BMI是泌乳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 孕期增重需联合孕前BMI对泌乳时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死亡率占第2位。营养不良贯穿肝癌患者的整个病 程,发生率高达80%,肝癌患者经历肌肉蛋白质消耗和支链氨基酸氧化减少,营养不良以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多见。肝癌患者在 入院时应进行常规的营养诊断(营养筛查、营养评估及综合评定),并遵循五阶梯治疗原则进行营养干预。稳定期肝癌患者每日能 量供给30~35 kcal/kg,每日蛋白质供给1.2~1.5 g/kg,对于肝性脑病患者,酌情减少蛋白质摄入和合理选择蛋白质来源。存在代谢 紊乱、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肝癌患者,需行多学科联合治疗,并坚持全程营养管理。因肝癌患者接受肝切除、肝移植及介入治疗后存 在不同的营养问题,同时肝癌患者常并发肝硬化、肝性脑病、肌肉减少症及肌少症性肥胖等,不同疾病状态下个体化营养治疗对于 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总结了肝癌患者不同疾病状态时的营养治疗,以期改善肝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成都地区2~6岁儿童饮奶行为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改善该地区儿童饮奶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于2014年4-5月在成都地区选取2所幼儿园707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饮奶行为(饮奶频率、饮奶量、饮奶时间、饮奶种类等)和饮奶反应等信息。测量儿童身高体重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年龄别身高Z评分(HAZ)、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和年龄别BMI Z评分(BAZ)来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结果 成都地区2~6岁儿童饮奶率为98.6%(697/707),每日饮奶率为84.6%(598/707),2~岁组儿童每日饮奶率高于4~、5~岁和6~7岁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9、11.80、13.88,P均<0.005)。儿童日均饮奶量中位数为364.0 ml,2~岁组儿童日均饮奶量高于4~、5~和6~7岁组儿童(P均<0.05),3~岁组儿童日均饮奶量高于4~岁和6~7岁组儿童(P均<0.05)。饮用2种奶制品的比例为55.8%(389/697),同时饮用液态奶和酸奶的比例为35.2%(245/697)。早餐饮奶的比例为81.8%(570/697),饮奶同时进食其他食物的比例为62.9%(444/697)。饮奶后曾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为11.6%(82/707)。儿童饮奶行为对其身高、体重、BMI、HAZ、WAZ 和BA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成都地区2~6岁儿童每日饮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探讨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饮奶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4-5月在成都市选取2所幼儿园707名2~6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基本信息、近3个月饮奶行为(饮奶频率及饮奶量)及其家庭因素(家长饮奶行为、家长奶类知识、家长对儿童饮奶态度、家长学历及家庭经济收入)等信息,分析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的影响.结果 家长奶类知识知晓率达到80%的占55.87%(395/707).儿童饮奶率为98.59%(697/707),每日饮奶率为84.58%(598/707),日均饮奶量≥300 mL的比例为61.67%(436/7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长日均饮奶量≥300 mL、每天饮奶、饮奶年限≥10年及鼓励儿童饮奶是儿童饮奶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2.969,1569,1.974,2.701,P值均<0.05).结论 家庭因素对儿童饮奶行为有影响,家长积极饮奶态度和良好饮奶行为可促进儿童饮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常见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的1385例患者,记录患者人口学资料,进行人体学测量,并收集患者入院48 h内的生化检验结 果,同时采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量表(PG‐SGA)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并分析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1385例恶性肿瘤患者,其 中男性980例(70.8%),女性405例(29.2%),平均年龄为(56.5±13.4)岁。PG‐SGA评分为(6.92±5.27)分,营养良好、可疑/轻度营 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重度营养不良发生比例分别为14.7%(203/1385)、20.1%(279/1385)、31.0%(429/1385)、34.2%(474/1385)。 患者在住院期间仅23.0%(319/1385)使用过肠内营养,36.6%(507/1385)使用过肠外营养,同时使用肠内和肠外营养的比例为7.1% (99/1385)。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男性、肿瘤有转移、近1~3个月体重下降及近1周 饮食下降是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较高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握力是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比例高达85.3%,中重度营养不良高达65.2%,但营养治疗率低。年龄(≥70岁)、男性、肿 瘤有转移、近1~3个月体重有下降及近1周饮食有下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握力水平高的患者 不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0.
孕期总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孕期总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1 220名6~12孕周、单胎健康的妇女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等基本信息,于分娩前测量孕妇体重,计算孕期总增重,参照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发布的孕期增重推荐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增重适宜、增重不足和增重过多组。于分娩后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妊娠结局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期总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结果 共纳入1 045名单胎活产孕妇进行分析。与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期增重过多组脐带缠绕和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升高(分别为OR=1.641,95% CI:1.197~2.252和OR=1.678,95% CI:1.132~2.488);孕期增重过少组早产发生风险升高(OR=3.189,95% CI:1.604~6.341)。结论 孕期总增重过多和过少均可能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应重视孕期体重监测,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