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诱发肌电图监测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神经诱发肌电图在显微血管减压(MVD)术中、术后对面肌痉挛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对26例典型面肌痉挛病人、探讨在MVD术前、术中、术后,经皮刺激痉挛侧(手术侧)面神经下颌缘支,记录诱发同侧眼轮匝肌肌电位(MD-OC反应)变化,并以正常侧作对照检查。结果:26例术前均记录到痉挛侧MD-OC反应,在术中操作不同阶段,21例均见MD-OC反应消失。术后1周~3个月随访复查21例中,12例痉挛完全消失,MD-OC反应不复存在,9例症状明显或部分减轻,但有4例再记录到MD-OC反应。另5例术中,术后均记录到MD-OC反应,症状未有改善。结论:面神经诱发肌电图运用于MVD术中监测和预后判断,可改善和提高面肌痉挛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13例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管其中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5例.前交通动脉瘤17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人脑前动脉-胼周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例.多发动脉瘤5例.共118个动脉瘤在显微镜下直视手术,动脉瘤直接夹闭术108例.孤立或包裹术5例:5例多发动脉瘤行同期手术3例,分期手术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8次.Hunt和HessⅠ~Ⅱ级病人中有例行早期手术.全组术后死亡率为7.9%.着重讨论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多发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1997年2月~7月采用经皮穿刺左下腹麦氏点法的改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8例脑积水患者,手术操作方便,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采用磁共振体层成像血管显像术(MRTA)检查11例三叉神经痛和21例面肌痉挛,其中10例行后颅窝探查.32例MRTA检查中,确认患侧有“血管压迫”28例,无血管压迫4例.10例接受探查术发现有或无压迫血管,与MRTA诊断相符9例.1例岩静脉压迫因未行增强扫描而漏诊.MRTA可作为此类疾患“血管压迫”的术前病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诱发肌电图监测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神经诱发肌电图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MVD)治疗的术中监测作用和术后疗效的评估。方法对26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于MVD术前、术中、术后,经皮刺激痉挛侧(手术侧)面神经下颌缘支,记录诱发同侧眼轮匝肌肌电位(MD-OC反应)变化,并以正常侧作对照检查。结果26例术前均记录到痉挛侧MD-OC反应,在术中操作不同阶段,21例见MD-OC反应消失,术后1周至3个月随访此21例,痉挛完全消失12例,明显减退5例,MD-OC反应不复存在,部分减轻4例再记录到MD-OC反应。另术中、术后均记录到MD-OC反应的5例,症状则无改善。结论面神经诱发肌电图用于MVD术中监测和预后判断,有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科1996年5月以来,对来诊主诉面肌抽动患者138例进行面神经的肌电位活动及诱发肌电位活动检查,探讨面神经电生理检查对面肌痉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性和价值。现报道如下。资  料对象 面肌抽动患者13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80例;年龄30~75岁,平均505岁;病程1个月~30年,平均474个月。根据临床主诉和症状特征分为典型组、非典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典型组为以一侧眼轮匝肌抽搐发作起病,逐步发展至颊部、口角联同抽动(包括仅一侧眼轮匝肌的抽动)[1,2],又称原发性面肌痉挛114例(其中12例单纯一侧眼轮匝肌抽动);非典型组指除了典型组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前、后三叉神经的传导功能变化,探讨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指导及其对手术预后的评估,探讨微血管减压术的可能机制。方法 14例经术前核磁共振斜矢状位成像证实有神经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在微血管减压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早期头皮诱发电位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结果 所有病例的术前头皮诱发电位均呈潜伏期延长与波幅降低的改变,显示三叉神经根部的传导功能损害。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证实微血管减压术后,14例病人三叉神经传导功能迅速恢复,术后疼痛均缓解。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后三叉神经痛的改善,常与神经生理学数值恢复正常有关,提示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微血管减压术后电生理参数值的迅速恢复及疼痛缓解,证明这两种现象与髓鞘再生无关。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预测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附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12例多节段(〉4个节段)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变位于颈段、颈胸段、胸段、腰骶段各3例;髓外硬脊膜下5例,软脊膜下2例,硬脊膜外2例,髓内3例。均行显微手术病灶切除。结果病灶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5例,好转6例,无变化1例。结论椎管内多节段肿瘤起病时症状可较轻微,逐渐加重。早期显微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有助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例在首次CT扫描上表现为脑内出血(ICH),或壁内出血(IMH)而无SAH的MCA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首次CT扫描时间为起病后0—2d,表现为单纯ICH者4例,IMH者2例。DSA和手术证实为MCA动脉瘤破裂。开颅动脉瘤切除1例,夹闭5例,其中4例同时行血肿清除术。术后无死亡。结论MCA动脉瘤破裂首次CT扫描可仅表现为ICH或IMH而无SAH,与动脉瘤的部位、出血量以及CT扫描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0.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87例病人,用时序检验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诸因素。结果近期疗效优者164例(87.7%),良者23例(12.3%)。平均随访期7.38年,随访期间33例有不同程度的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6个月,临床总有效率为82.4%,且复发大多在术后2年内,单因素分析表明动脉性压迫、神经存在血管压迹及减压方式与临床有效率有关,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静脉性压迫为复发的主要因素。结论神经受压程度、压迫血管的类型及不同的手术方式为影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