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篇 |
完全免费 | 63篇 |
专业分类
外科学 | 240篇 |
出版年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18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载药脂质微泡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制备出微米级及纳米级载药脂质微泡,本文就载药脂质超声微泡造影剂的特点、制备、应用、现存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保留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e ligament,ACL)部分束支与残端纤维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价值.[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89例,其中运动伤32例,训练伤24例,交通事故伤23例,生活中扭伤10例.关节镜下发现ACL在股骨髁间窝处断裂24例,胫骨髁间止点断裂28例,ACL前内侧束(AMB)断裂14例,后外侧束(PLB)断裂23例.采用保留ACL残端四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法重建32例,自体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腱嵌压固定法重建20例;保留ACL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双股胭绳肌腱结嵌压固定重建37例.胫骨端采用界面钉固定和在胫骨桥上肌腱缝线打结固定.[结果]术后均得到随访,时间14~37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7.5分,终末随访平均95.2分,术后提高27.7分.Rulermetr测试胫骨位移距离4 mm±3 mm 72例,6 mm±2 mm 17例;Lachman试验阴性79例,弱阳性8例,阳性2例.按膝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76例,良13例.[结论]保留交叉韧带前内侧束或后外侧束与残端重建ACL,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及爬行替代和本体感觉建立,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特点并探讨采用微骨折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2月~2005年8月79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男38例,女41例;左膝35例,右膝34例;平均年龄38.3岁(15~57岁)。术前膝关节症状持续时间平均11个月(3~23个月),其中有明确外伤史48例,占60.7%。软骨成形术基础上采用微骨折尖椎在软骨缺损区钻孔,孔径3 mm,孔间距3 mm,孔深3 mm。[结果]79例患者共发现软骨损伤131处,平均每例存在软骨损伤1.6处,其中股骨内髁和髌骨关节面最常见,分别占33.6%和22.1%;软骨损伤程度按Outerbridge分级最常见为Ⅳ级损伤,占60.3%;软骨损伤面积多数在1~2 cm2,占43.5%。术后随访73例,失访6例,随访率92.4%,平均随访17个月(10~33个月),采用Tegner运动评级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进行评价,45例优,18例良,16例差,优良率79.7%;Lysholm膝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提高到术后88分。[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是治疗膝关节全层软骨损伤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不管是急性或慢性软骨损伤,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和减轻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皮下跟腱切断术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介绍皮下跟腱切断术的手术指征、方法,阐明皮下跟腱切断术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的重要性。[方法]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12月,采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36例,男196例,女40例,共330足,年龄3 d~13个月。选择连续矫形石膏后,足不能背屈>15°,不能保持外展70°位置的病例为施行皮下跟腱切断术指征。308足具备手术指征接受手术治疗,22足未行皮下跟腱切断术而直接佩戴矫形支具。[结果]佩戴支具后定期随访,平均随访期2.1年,随访率97.88%。所有行手术的跟腱无1例不连接,外观连续,扪之有弹性,已行走者步态正常,跟腱有力。随访中,未手术组4足出现马蹄复发,行皮下跟腱切断术;手术组31足出现不同程度的马蹄,内收畸形复发,再行皮下或切开跟腱延长术及肌腱转移术。所有接受手术者无1例出现“摇椅足”畸形。[结论]皮下跟腱切断术是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完全矫正马蹄畸形的关键,它对于恢复跟骨的解剖位置,维持足正常的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严格把握手术指征,仔细操作,正确配合矫形石膏和外展支具使用,有助于取得Ponseti方法治疗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种超声造影剂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取得了很大发展。高分子材料超声造影剂由于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粒径大小均匀,抗压性能好,显影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高分子材料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中置鼻胆管引流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既能一期缝合胆总管又能有效引流的新方法.方法 连续收治的76例胆石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6例胆总管探查患者术中放置鼻胆管引流.胆总管一期缝合(简称鼻胆管组),40例行常规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简称T型管组).在两组手术时间、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6例患者成功完成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术中置鼻胆管引流术,鼻胆管组拔引流管时间(7.5±1.5)d、术后住院时间(9.3±1.3)d较T型管组(分别为17.6±6.3 d、19.4±5.6 d)短,差异有显著性(P<0.01),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胆总管探查后鼻胆管引流术既能避免一期缝合后胆管压力增高引起的胆漏,又能彻底消除拔T型管引起的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实用的在胆总管探查术后引流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保留残端纤维与剩余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mciate ligament,ACL)损伤重建时保留残端纤维与剩余束对移植肌腱转归的影响.方法 2~3月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n=6).暴露双侧ACL后,清理残端纤维组(A组)完全切断ACL,射频清理胫骨止点残端纤维;保留残端纤维组(B组)完全切断ACL,但不清理止点残端纤维及滑膜;保留剩余束重建组(C组)纵行切除1/2 ACL,保留残端纤维.各组均采用同侧长约2.5 cm的趾长伸肌腱移植重建韧带.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2、4、8周行血管墨汁灌注及HE染色观察,测量新生血管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 术后观察期内各组实验动物一般情况良好,双膝关节功能良好.术后2、4周,A、B组移植物无新生血管形成,C组移植物表面滑膜内可见新生血管形成,C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505±27)及(624±23)像素:8周,3组移植物表面均可见新生血管,A、B、C组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674±65)、(836±76)及(1 219±146)像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B组移植物成纤维细胞较A组多(P<0.05),8周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术后各时间点C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均多于A组(P<0.05);术后2、4周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残端纤维与剩余束重建ACL有利于移植肌腱早期建立血运、再血管化及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可缩短其缺血时间,有助于新生组织爬行替代和塑形改建. 相似文献
8.
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传统小肠移植模型基础上改进操作方法并试图建立一个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稳定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方法:显微镜下切取供肠的范围包括近端空肠、门静脉及其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动脉吻合采用供体带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袖与受体的腹主动脉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体的门静脉用袖套法与左肾静脉端端吻合,移植肠两端造瘘.结果:正式实验100次,手术成功率91%.供体手术控制在50 min以内,受体手术控制在80 min以内,手术时间约为150 min.结论:完全在显微镜下建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并将手术方法加以改进能在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操作定位准确、局部创伤小的基础上使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清理、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5月,采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踝关节病变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2~70岁,平均47.5岁;左踝10例,右踝15例;其中创伤后骨关节炎13例,地方性大骨节病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踝关节疼痛进行评定,根据美国足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AOFAS)从疼痛、自主活动、最大步行距离、地面步行、步态、活动度、稳定性及踝关节对线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20~35个月,平均27.5个月。术后踝关节无疼痛,步态明显改善,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和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平均骨性融合时间为11.7周(8~15周)。术后VAS评分为(1.20±0.82)分,较术前的(8.60±0.96)分明显降低(t=27.326,P=0.000);术后AOFAS评分中客观项目均较术前改善,术后AOFAS评分为(82.44±4.96)分,较术前的(36.44±9.90)分明显增加(t=-19.178,P=0.000)。结论:关节镜监视下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操作简单,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踝关节融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症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椎体成形术204例(286个椎体),发生并发症56例,其中男18例,女38例;年龄58~93岁,平均72岁。观察其骨水泥渗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骨水泥渗漏相关的并发症49例,60个椎体,其中渗漏到椎管内5例,渗漏到神经根管3例,渗漏到椎旁软组织20例,渗漏到相邻椎间盘15例,渗漏到椎旁静脉丛6例。与骨水泥渗漏无关的并发症7例,其中穿刺损伤神经根3例,一过性疼痛加剧2例,一过性血压降低2例。结论:导致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穿刺椎体的骨皮质不完整,骨水泥本身的毒性,操作技术不规范,不能准确掌握骨水泥注入时机和注入量,术中C形臂X线机透视监测不充分等。预防措施主要有:严格掌握PVP的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术中充分的X线透视监测,准确掌握骨水泥注入时机和注入量,术中心电监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