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凝状态在断指再植中的系列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高凝状态对断指再植后成活的影响。方法对448例断指再植进行血小板检测;在此基础上又对102例断指再植进行了血液凝固与抗凝固两个系统的生物化学测定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血小板增高与断指再植失败呈平行关系,血小板>300×109/L时,再植失败率高达53.3%。当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粘附性升高,纤溶酶元及抗凝血酶活性明显下降,血液粘度增高,血液的凝血与抗凝血系统失衡时则处于高凝状态,断指再植失败率明显升高。结论高凝状态是断指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断指血液循环重建与血流通畅性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4,他引:7
目的 探讨断指再植血液循环重建和血流通畅性相关因素与再植成活率的关系。方法 采用显微血管移植动物实验、手指掌侧浅静脉显微解剖、断指再植血流平衡动力学研究、解痉与抗凝剂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断指高凝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显微血管移植可获得较高通畅率;手指掌侧浅静脉口径粗;断指再植吻合血管多,吻合的血管口径粗,血液循环危象发生率低;解痉与抗凝剂用于高凝状态病例,可获得较好效果。结论 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获得断指再植较高成活率的关键,良好的血流再通和合理用药是保证再植手指血流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双手九指11段完全断离再植全部成活一例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双手九指11段完全断离再植全部成活一例范启申,曹斌,魏长月,李忠,郑隆宝,辛培旺,庞德云断指再植国内外已普遍开展,10指断离已有成功报导 ̄[1]。我院于1994年9月28日为1例双手9指11断完全断离患者实施了再植术,全部成活,报告如下:患者男,17... 相似文献
4.
5.
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附国内首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并就肝肠联合移植适应证、排斥诊断与治疗、感染防治、肠功能恢复与营养支持进行讨论。方法 供肠长380cm,供肠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FK506 激素 骁悉 赛尼哌方案。排斥监测采用内镜指导下肠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及临床观察。并采取措施防治感染和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病人恢复顺利,移植肠和移植肝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时已摆脱全肠外营养,依靠肠内营养维持营养状态。结论 肝小肠联合移植对肠衰竭合并全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损害病人,是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老年人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2002年70岁以上老年贲门癌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72.6岁,男女比例6.2∶1。术前合并心肺功能异常57例(79.2%)。病理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40例,55.5%);Borrmann分型Ⅱ~Ⅲ型64例(88.9%);PTNM分期Ⅱ~Ⅳ期68例(94.4%)。经腹手术68例,其中根治性手术54例;胸腹联合切口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15.5%),其中肺部感染4例,切口感染裂开1例,吻合口瘘2例,心肺功能不全2例。死亡2例。结论高龄贲门癌患者病理类型以中高分化腺癌为主,术前合并症多,手术应强调规范化与个体化兼顾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等方法分别对HCC伴有和不伴有PVTT的组织标本252例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分析多种基因在PVTT形成中的意义。标本分为:A组,未发现转移和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78例;B组,伴PVTT的原发肝细胞癌组织,50例;C组,PVTT,92例;D组,癌旁组织。32例。结果 内皮钙黏附蛋白(E-CD)的表达为癌旁组织(D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其受体(uPAR)的表达规律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为门静脉癌栓组织(C组)>伴PVTT的原发癌组织(B组)>无转移肝癌组织(A组)(P均<0.01)。结论PVTT组织中VEGF、PCNA、uPA/uPAR高表达,E-CD低表达为共同参与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8.
9.
低应力遮挡效应交锁髓内钉的研制与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新型股骨低应力遮挡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将股骨干交锁髓内钉远端锁孔向近端分别扩大 1、 2、 3mm ,采用 4具成人男性尸体 8根股骨干标本制成横断骨折模型 ,分别打入 4种不同孔径髓内钉 ,进行骨折断端应力分析实验。结果 :远端锁孔直径 3mm的交锁髓内钉与实验中其它组相比较 ,应力遮挡率最小 ( 2 0 .6 0 %) (P <0 .0 5 ) ,在载荷—应变、载荷—位移、轴向强度及刚度上均占有明显优势 (P <0 .0 5 )。而 4种髓内钉在弯矩—应变、弯矩—桡度、扭矩—扭角关系中无明显差别。结论 :远端锁孔直径扩大 3mm的交锁髓内钉不但应力遮挡小 ,而且强度、刚度符合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 ,从而该实验为临床应用低应力遮挡交锁髓内钉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