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 探索β-TCP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SD大鼠20只,先去卵巢建立骨质疏松模型,等饲养3个月保证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再建立双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模型,将手术成功的骨质疏松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两组,β-TCP植入组于骨缺损处植入β-TCP,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4,8周进行大体观察、X射线摄片、组织病理学观察,Micro-CT观察。结果 术后4周、8周,β-TCP 植入组:缺损区X射线影像有明显的骨组织生成,HE染色可见大量骨小梁和较多核深染的长梭形骨细胞,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较好,且能明显增加股骨骨密度;空白对照组X射线骨组织生成较少,骨小梁或骨板结构较少,排列较紊乱,Micro-CT显示骨微观结构修复效果不够理想,股骨骨密度增加不明显。结论 β-TCP可较好地修复骨质疏松性大鼠股骨干骺端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诱导细胞凋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织标本,FicatⅠ期和Ⅱ期患者10例(A组)、FicatⅢ期患者10例(B组)、FicatⅣ期和Ⅴ期患者10例(C组),同时选择10例接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正常股骨头组织标本(D组)。对所有标本在光镜下观察测定空骨陷窝率,采用TUNEL凋亡检测法测定细胞凋亡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对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同时分别对细胞凋亡率与空骨陷窝率和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组患者股骨头空骨陷窝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10±6.14)%,(54.10±7.33)%,(75.25±7.80)%,(7.20±1.32)%,F=227.614,P=0.000];A组空骨陷窝率高于D组(P=0.000),B组高于A组(P=0.000),C组高于B组(P=0.000)。4组患者股骨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0±3.27)%,(36.90±9.53)%,(70.30±13.63)%,(2.80±2.57)%,F=136.004,P=0.000]。A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B组高于A组(P=0.000),C组高于B组(P=0.000)。4组患者股骨头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定性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5±0.82),(5.97±1.01),(8.56±0.94),(1.00±0.56),F=150.005,P=0.000]。A组高于D组(P=0.000),B组高于A组(P=0.000),C组高于B组(P=0.000)。4组患者股骨头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定量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6±0.43),(5.04±2.24),(11.14±2.49),(1.00±0.28),F=73.466,P=0.000]。A组高于D组(P=0.000),B组高于A组(P=0.000),C组高于B组(P=0.000)。空骨陷窝率和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s=0.882,P=0.000),细胞凋亡率和磷酸化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表达量呈正相关(rs=0.860,P=0.000)。结论:骨细胞凋亡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重要过程,并且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1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监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健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情况,并通过FRAX系统预测对应时间点健侧髋部及骨质疏松性再骨折风险,以指导临床积极干预.方法 2009年3月~ 2012年2月共收治13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后患者拒绝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术后5天、2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健侧髋部骨密度,再通过FRAX系统预测健侧髋部及全身再骨折风险,同时设未骨折老年群体81例行骨密度检查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相对于其他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健侧髋、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术后健侧髋部骨折风险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均高于未骨折老年群体,健侧髋部骨折及全身骨质疏松性骨折再发风险于术后9个月最高,患者术后应当及时预防骨折再发.  相似文献   
4.
吴云强  吕杨训  崔伟  柳维  周贤挺  杨雷 《中国骨伤》2014,27(11):912-915
目的 :探讨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对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的作用及韧带损伤时肘关节侧位X线影像学中桡肱率变化特点。方法:取冷冻保存的新鲜成人肘关节标本20侧,将标本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随机分为两组。利用自行设计的维持肘关节后外侧旋转活动度的设备固定标本,A组按次序切断外侧结构:A1组,外侧韧带完整的标本组;A2组,切断桡侧尺副韧带组;A3组,增加切断环状韧带组;A4组,最后切断桡侧副韧带组。B组分为:B1组,外侧韧带完整的标本组;B2组,切断桡侧副韧带组;B3组,再切断环状韧带组;B4组,最后切断桡侧尺副韧带组。分别摄肘关节侧位X线片,在PACS系统中测量桡肱率,比较各组的差异,并统计分析。结果:A组,统计分析各组数据,各组间桡肱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统计分析前2次切断韧带,各组间桡肱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断桡侧尺副韧带(B4组),与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侧尺副韧带是限制肘关节后外侧旋转脱位的主要结构,环状韧带、桡侧副韧带为次要结构;并根据肘关节后外侧旋转不稳定X线影像学特点将其分为4个等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NeerII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09-09—2012—06收治的48例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其中25例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PHIL05组)固定,23例行肱骨髓内钉(PHN组)固定。结果PHILOS组手术时间为(110_+26)min高于PHN组(78±12)min,PHILOS组术中出血量为(96±15)ml高于PHN组(52±10)ml,PHILOS组骨折愈合为(15±4)周,高于PHN组(10±2)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在颈干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HN组的外展前屈功能稍差。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在治疗NeerII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疗效相当,但肱骨近端髓内钉手术创伤更小,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3枚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23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111例,女125例;年龄19~89(50.17±12.88)岁。根据随访结果分析其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相关性。对年龄、性别、损伤侧、体重、损伤机制、术前等待时间、Garden分型和是否有股骨颈皮质粉碎等单因素分析得到显著性差异的自变量,然后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36例病例平均随访4.58年,高能损伤(24.69%vs. 5.16%,χ~2=19.405,P=0.000),术前等待时间48 h(20.00%vs. 6.38%,χ~2=10.065,P=0.002),GardenⅢ/Ⅳ型(18.52%vs. 2.97%,χ~2=13.357,P=0.000),股骨颈皮质粉碎(66.67%vs. 4.88%,χ~2=39.96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损伤机制[高能损伤,Exp(B)=4.397,95%CI=(1.672-11.562),P=0.003],术前等待时间48 h[Exp(B)=3.060,95%CI=(1.176-7.966),P=0.022],股骨颈皮质粉碎[股骨颈压力侧皮质粉碎,Exp (B)=3.944,95%CI=(1.245-12.494),P=0.020;股骨颈压力侧和张力侧皮质均粉碎,Exp(B)=23.761,95%CI=(3.805-148.374),P=0.001]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GardenⅢ/Ⅳ型并非独立危险因素[Exp(B)=1.985,95%CI=(0.436-9.032),P=0.375]。结论:高能量损伤、术前等待时间(48 h)和股骨颈皮质粉碎是影响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股骨颈压力侧和张力侧皮质粉碎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一个很强的预后危险因素,因为它表明了一种更严重复杂的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7.
胫骨干骨折通常是由于高能量损伤所致,不仅骨折粉碎程度高,而且软组织损伤严重,复位固定非常困难,感染率也较高,使得目前骨折不愈合及骨不连发生率居高不下[1]。随着对生物学固定(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BO)理念的认识,临床上出现了“生物学固定”的概念。外固定支架作为一种桥梁结构,不仅维系了骨干的力线,而且可随时撑开或加压[2];弹性髓内钉(TENs)作为目前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常用固定器械,具有良好的弹性、韧性及生物相容性,能够抵抗骨折处的压力、张力、剪切力及扭转力,保持成角、轴向、侧方及旋转的稳定性,维持复位状态[3]。结合两种固定方式的优势,本文将外固定支架和TENs结合用于治疗复杂胫骨骨折,本院从2011-08-2013-01采用此系统治疗胫骨骨折24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8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48例行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32例行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对2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侧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6.6±2.2)周,与后外侧入路组的(15.4±3.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44.3±1.5)分,优于外侧入路组的(41.2±1.0)分,步态异常发生率低于外侧入路组。后外侧入路组有3例出现并发症,少于外侧入路组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对外踝骨折有一定的优越性,而后外侧入路对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应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