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NiTi放射性支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在 76只家兔腹主动脉中分别置入放射与非放射性支架。用免疫组化法和TUNEL法观察放射性支架对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1) 2周时放射与非放射性组新生内膜面积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1个月和 3个月时放射支架组新生内膜面积小于非放射性组 (P <0 0 1) ;(2 )PCNA法测定平滑肌细胞增殖显示放射性组在各时间点PCNA表达低于非放射性组 (P <0 0 5 ) ;(3)TUNEL法测定放射性组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在 2周和 1个月时有显著差异 (P<0 0 5 ) ,在 3个月时两组平滑肌细胞凋亡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1)放射性支架可减少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 (2 )放射性支架可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3)放射性支架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糖尿病急性STEMI患者106例,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治疗,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记录术后1个月和12个月随访终点时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105例患者急诊PCI治疗获得成功。106支梗塞相关血管(IRA)的110处罪犯病变处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134枚,未发生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并发症。1个月随访终点时死亡4例(3.77%),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4.72%;发生支架内血栓1例;血运重建1例。12个月随访终点时除1个月时死亡的4例外未再发生死亡病例,共发生心血管事件11例(10.38%),发生支架内血栓2例(1.89%),52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患者中发生支架内再狭窄6例(11.54%)。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STEMI急诊PCI中应用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发生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出血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15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平均年龄57.8±9.6(35~78)岁,男性116例。分析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出血事件是否达到TIMI出血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n=10)和非TIMI出血组(n=140),分析两组的相关临床和介入治疗情况,以及出血事件对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TIMI出血组中,达到轻、重度出血标准的患者分别占总病例的4.7%和2.0%。住院期间随访发现,发生TIMI轻重度出血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再梗联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TIMI出血组(分别为40%和3.6%,P<0.01),住院时间延长(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患者中,女性比率,补救性应用替罗非班比率和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较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急诊PCI治疗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P=0.013,OR=1.458)。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存在一定的出血发生率,发生TIMI轻重度出血的患者近期预后不良。较高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支架扩张不充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异常病变形态是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能否获得更大的支架内管腔面积,能否发现更多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5-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对象:选择50例患者的52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为自体冠状动脉非弥漫性病变,血管直径≥2.5mm,严重的左主干病变除外。方法:50例患者的52处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后分别用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置入的终点。主要观察指标:分析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于血管造影(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P〈0.001),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P=0.044)。②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血管造影达96.2%,而血管内超声只有37.7%。③血管内超声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P〈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P〈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P〈0.001)。④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血管内超声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例(75.0%),远段血管有23例(44.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支架置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P〈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mm^2。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指导支架选择,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也能更精确地发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心脏运动负荷试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慢血流共21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3d行心电图运动负荷实验并分析结果。结果:10例心电图运动实验阳性,占47.6%。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阳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7.
64排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10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排CT已成为临床上筛查冠心病常用方法之一,16排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一般为82%和98%。与16排CT相比,64排CT的扫描厚度降低,扫描时间缩短,图像清晰度增加。本文旨在探讨64排CT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9.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05例超声诊断110015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邓东安侯传举迟永辉韩秀敏张玉威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超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445.1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临床并不罕见。两种畸形并存,常以一种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纯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病变而左主干正常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76例患者.应用IVUS测量病变部位的斑块负荷,确定斑块的性质.同时确定左主干是否存在病变,若存在病变则确定病变性质;测量左主干的管腔直径和面积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对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者,测量斑块负荷.结果 7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左主干患者中IVUS显示完全正常28例,内膜增生12例,有斑块36例,发现内膜斑片2例.对于存在斑块者偏心斑块为30例,向心斑块为6例;脂质斑块25例(占69.4%),纤维斑块4例(占11.1%),钙化斑块2例(占5.6%),混合斑块5例(占13.9%).IVUS显示女性左主干正常者的管腔直径为(5.32±0.68)mm,管腔面积为(23.34±5.27)mm2,男性左主干正常者的管腔直径为(5.90±0.50)mm,管腔面积为(27.75±4.47)mm2.男女管腔直径和管腔面积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2和0.048).内膜增生者血管直径为(5.90±0.47)mm,血管面积为(27.58±4.21)mm2;存在斑块者的管腔直径为(4.39±0.54)mm,管腔面积为(17.45±5.23)mm2,血管直径为(5.99±0.67)mm,血管面积为(26.61±6.27)mm2,直径狭窄百分比为(26.17±7.87)%,斑块负荷为(34.79±9.37)%.结论 IVUS能发现冠状动脉造影所无法显示的左主干病变,并且能精确地确定左主干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