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支气管结核(EBTB)并发黏液栓嵌塞(MPI)的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的水平。 方法 对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25例EBTB并发MPI患者的CT表现和形态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EBTB并发MPI后典型的CT表现:(1)直接征象:树杈状阴影10例(40.0%),挤牙膏状阴影8例(32.0%),手套状阴影7例(28.0%)。(2)病灶分布与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阴影均分布在各肺叶内2/3的肺野中,膨胀性强,边缘清晰,呈向心性分布。(3)伴随征象:25例中23例(92.0%)患者主体病灶阴影周围有多发性斑点状和小片状卫星灶,13例(52.0%)患者伴病灶区肺纹理聚拢,肺叶容积缩小,肺气肿形成等慢性过程。6例(24.0%)患者CT检查显示左或右主支气管明显狭窄。(4)CT增强表现:25例中12例患者CT增强扫描后团块状病灶CT值均<20 HU。25例患者经确诊后进行规则的抗结核治疗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结论 EBTB并发MPI后易形成树杈状、挤牙膏状、手套状阴影,掌握其CT表现与特点有利于提高EBTB并发MPI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我所收治了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5例.由于对ABPA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实验室检查与相关理论等各方面缺乏认识,导致5例ABPA患者被影像学误诊.为提高ABPA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现将临床确诊治愈的5例ABP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患者情况:(1)临床表现:经临床确诊的5例男性ABPA患者,最小15岁,最大41岁,平均27岁.均有明显的间断咳嗽、咯痰,病程1年3个月至5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双排螺旋CT机扫描,其扫描参数为常规剂量(150 mA)及2种低剂量(15 mA,30 mA).除管电流不同外,在管电压、扫描周期、螺距及层厚方面CT扫描参数完全一致.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逐一记录各剂量CT扫描的影像学表现及图像质量,并将2个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在肺结核的CT影像学显示率方面,低剂量30 mA的CT扫描可清晰地显示各种结核病灶,并且与常规剂量相比两者并未显示出统计学的差异(P>0.05).但当管电流进一步降低至15 mA时,活动性和静止期肺结核的确诊率显著降低,与常规剂量和30 mA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CT(30 mA)完全可以替代常规剂量CT 进行肺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耐多药空洞型肺结核病人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空洞注药术的操作要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痰菌阳性耐多药的空洞型肺结核84例,在CT导向下根据自制体表定位标记带选择进针点、进针角度、进针路径行空洞内灌注给药。结果84例病人穿刺成功率100%,并发气胸3例,肺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治疗后痰菌转阴率为91.7%,空洞好转率89.3%,空洞闭合率66.7%。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空洞给药技术具有简单易行、直观、定位准确、并发症少等优点,对治疗痰菌阳性耐多药的空洞型肺结核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低剂量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来本院行肺部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的2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依次进行编号后,用SPS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后将单数纳为常规剂量组,双数纳入低剂量组,两组均为100例。低剂量组患者行低剂量CT扫描(30 mA,3 mm重建层厚)并穿刺,常规剂量组行常规剂量CT扫描(150 mA,3 mm重建层厚)并穿刺。两组患者经过常规消毒穿刺,取组织样品送病理检查后,分别比较各组在辐射剂量[指标为CT吸收剂量加权指数(CTDIw)、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LP)]、图片质量(对图像的肺窗及纵隔窗分别进行盲法判断,分为1~4分,评分>2分视作图像可接受,适合穿刺活检)、穿刺成功率及病理检查准确率方面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辐射剂量方面,CTDIw:低剂量组为1.48 mGy, 常规剂量组为7.38 mGy;DLP:低剂量组为(11.52±1.72)mGy×cm,常规剂量组为(67.25±4.69)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6,P<0.05);在图片质量方面,两组在图像质量可接受性方面均为100.0%(所有患者评分均>2分);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8.0%(98/100)和99.0%(99/100),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0,P>0.05)。关于病理检查诊断准确率及误诊率,低剂量组及常规剂量组分别为82.8%(82/99)、13.7%(13/95)和89.8%(88/98)、8.3%(8/96),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诊断准确率=2.02,χ2误诊率=1.39;P值均>0.05)。 结论 低剂量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大大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为肺部占位性病变的明确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此具有高度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武汉市肺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临床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25.0%),女99例(75.0%);年龄范围15~73岁,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27(22,48)岁;病程为14d至6年,病程M(Q1,Q3)为60(30,180)d。收集研究对象临床信息,以及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淋巴结大小、数量、分布特点、MR成像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结果 132例淋巴结结核患者中,DWI共发现异常淋巴结2032枚,其中右侧1127枚,左侧905枚,淋巴结平均直径为(21.32±6.50)mm。按照影像学分区,共累及503例次,主要分布在第Ⅱ区[161例次(32.01%)]、第Ⅳ区[113例次(22.47%)]。按照影像学形态结合病理分为4期,共累及292例次,Ⅰ期有100例次(34.25%),Ⅱ期有71例次(24.32%),Ⅲ期有71例次(24.32%),Ⅳ期有50例次(17.12%)。Ⅰ期在T1WI为稍低信号,T2WI、DWI为高信号,DWI部分淋巴结呈裂隙状低信号;Ⅱ、Ⅲ、Ⅳ期淋巴结坏死区在T1WI呈低信号,T2WI、DWI呈高信号。部分颈淋巴结结核痊愈后,纤维硬结灶及钙化灶表现为“四低”现象,即T1WI、T2WI、DWI、ADC图均呈低信号。脓肿区T1WI、T2WI均呈稍低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实质部分与坏死区间DWI呈环形低信号。行DWI扫描时,在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200、500、1000、2000s/mm 2时,相应ADC值[M(Q1,Q3)]分别是0.935(0.787,1.504)×10 -3mm 2/s、1.254(0.970,1.565)×10 -3mm 2/s、1.039(0.769,1.290)×10 -3mm 2/s、0.842(0.625,1.193)×10 -3mm 2/s、0.687(0.337,0.859)×10 -3mm 2/s,5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4.16,P<0.01)。结论 MR常规序列结合DWI及ADC值对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儿童肺结核患者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方法 收集2006年4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确诊新发初治0~15岁的肺结核患者150例,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0~岁,Ⅱ组6~岁,Ⅲ组11~15岁),每组均按完全随机方式纳入,达50例终止,分别采用常规剂量[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ECT)]和低剂量[恒定性管电流控制技术(CCCT)]方案扫描,作自身性前后图像对比,采取双盲法对图像质量作量化评价,验证各组肺结核患儿的低剂量CT图像质量[每项图像质量控制(简称“质控”)内容为五级,采用5分制,图像质量很好为5分,较好为4分,一般为3分,稍差为2分,差为1分]。恒定式管电压120 kV,Ⅰ组AECT 100 mA,CCCT 20 mA;Ⅱ组AECT 150 mA,CCCT 30 mA;Ⅲ组AECT 150 mA,CCCT 40 mA。 结果 150例肺结核患儿不同低剂量方案螺旋CT扫描后评价结果:(1)肺窗显示的病灶范围、病灶密度、病灶清晰度、病灶中的细节、噪声大小5项质控内容: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8.8(22.2±1.5)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1(23.7±0.8)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9,P<0.001);Ⅱ组CCCT 30 mA平均得97.2(24.2±0.9)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2(24.7±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P>0.05);Ⅲ组CCCT 40 mA平均得98.3(24.6±0.6)分,AECT 150 mA平均得99.0(24.7±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P>0.05)。(2)纵隔窗显示的肌肉肋骨脂肪、肺门大血管、纵隔内食管与周围组织对比度、心房心室、下腔静脉5项图像质控内容: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7.8(21.9±1.5)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4(23.8±1.1)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2,P<0.001);Ⅱ组CCCT 30 mA平均得97.0(24.2±0.8)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7(24.5±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P>0.05);Ⅲ组CCCT40 mA平均得97.6(24.4±0.7)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9(24.7±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P>0.05)。(3)肺结核病灶图像质量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5.6(3.72±0.73)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3(4.66±0.66)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9.34,P<0.001);Ⅱ组CCCT 30 mA平均得96.0(4.56±0.54)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8(4.74±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5);Ⅲ组CCCT 40 mA平均得97.6(4.72±0.45)分,AECT 150 mA 平均得99.2(4.84±0.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 结论 恒定式管电压120 kV不变,使用0~岁组CCCT 20 mA、6~岁组CCCT 30 mA、11~15岁CCCT 40 mA等不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均能较好地诊断儿童肺结核。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索耐多药肺结核(MDR-TB)患者低剂量CT定位下空洞注药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痰菌阳性耐药空洞型肺结核病例154例,随机分为低剂量CT(30mA)定位下空洞介入治疗组(78例)及常规剂量CT(150mA)定位下空洞介入治疗组(76例)。常规消毒麻醉,在CT导向下根据自制定位铅栅选择合适穿刺点、进针角度及路径后行空洞内联合灌注给药。比较两种不同剂量CT扫描在总辐射量、图像质量、穿刺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方面有何差异。结果:低剂量CT介入治疗组的CTDIvol 0.99mGy,DLP(14.20±1.46)mGy·cm;ED(0.199±0.02)mSv;常规剂量组CTDIvol 4.92mGy,DLP(75.92±7.42)mGy·cm;ED(1.06±0.10)mSv。统计学结果示两组患者的辐射量有显著性差异(t=-71.18,P=0.00);但在图像质量可接受性方面,两组患者的图像均为100%(评分均>2分);关于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的远期疗效,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剂量CT引导下的空洞注药技术在大大降低辐射量的同时既保障了穿刺治疗的成功,又促进了MDR-TB患者的疾病转归,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普遍开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