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我所收治了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5例.由于对ABPA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实验室检查与相关理论等各方面缺乏认识,导致5例ABPA患者被影像学误诊.为提高ABPA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现将临床确诊治愈的5例ABP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1.患者情况:(1)临床表现:经临床确诊的5例男性ABPA患者,最小15岁,最大41岁,平均27岁.均有明显的间断咳嗽、咯痰,病程1年3个月至5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支气管结核(EBTB)并发黏液栓嵌塞(MPI)的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其影像学诊断的水平。 方法 对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确诊的25例EBTB并发MPI患者的CT表现和形态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EBTB并发MPI后典型的CT表现:(1)直接征象:树杈状阴影10例(40.0%),挤牙膏状阴影8例(32.0%),手套状阴影7例(28.0%)。(2)病灶分布与形态:不规则的团块状阴影均分布在各肺叶内2/3的肺野中,膨胀性强,边缘清晰,呈向心性分布。(3)伴随征象:25例中23例(92.0%)患者主体病灶阴影周围有多发性斑点状和小片状卫星灶,13例(52.0%)患者伴病灶区肺纹理聚拢,肺叶容积缩小,肺气肿形成等慢性过程。6例(24.0%)患者CT检查显示左或右主支气管明显狭窄。(4)CT增强表现:25例中12例患者CT增强扫描后团块状病灶CT值均<20 HU。25例患者经确诊后进行规则的抗结核治疗均获得较好的疗效。 结论 EBTB并发MPI后易形成树杈状、挤牙膏状、手套状阴影,掌握其CT表现与特点有利于提高EBTB并发MPI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对儿童肺结核患者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 方法 收集2006年4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确诊新发初治0~15岁的肺结核患者150例,所有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Ⅰ组0~岁,Ⅱ组6~岁,Ⅲ组11~15岁),每组均按完全随机方式纳入,达50例终止,分别采用常规剂量[自动曝光控制技术(AECT)]和低剂量[恒定性管电流控制技术(CCCT)]方案扫描,作自身性前后图像对比,采取双盲法对图像质量作量化评价,验证各组肺结核患儿的低剂量CT图像质量[每项图像质量控制(简称“质控”)内容为五级,采用5分制,图像质量很好为5分,较好为4分,一般为3分,稍差为2分,差为1分]。恒定式管电压120 kV,Ⅰ组AECT 100 mA,CCCT 20 mA;Ⅱ组AECT 150 mA,CCCT 30 mA;Ⅲ组AECT 150 mA,CCCT 40 mA。 结果 150例肺结核患儿不同低剂量方案螺旋CT扫描后评价结果:(1)肺窗显示的病灶范围、病灶密度、病灶清晰度、病灶中的细节、噪声大小5项质控内容: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8.8(22.2±1.5)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1(23.7±0.8)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9,P<0.001);Ⅱ组CCCT 30 mA平均得97.2(24.2±0.9)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2(24.7±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P>0.05);Ⅲ组CCCT 40 mA平均得98.3(24.6±0.6)分,AECT 150 mA平均得99.0(24.7±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P>0.05)。(2)纵隔窗显示的肌肉肋骨脂肪、肺门大血管、纵隔内食管与周围组织对比度、心房心室、下腔静脉5项图像质控内容: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7.8(21.9±1.5)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4(23.8±1.1)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7.2,P<0.001);Ⅱ组CCCT 30 mA平均得97.0(24.2±0.8)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7(24.5±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P>0.05);Ⅲ组CCCT40 mA平均得97.6(24.4±0.7)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9(24.7±0.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P>0.05)。(3)肺结核病灶图像质量Ⅰ组CCCT 20 mA平均得85.6(3.72±0.73)分,AECT 100 mA平均得95.3(4.66±0.66)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9.34,P<0.001);Ⅱ组CCCT 30 mA平均得96.0(4.56±0.54)分,AECT 150 mA平均得98.8(4.74±0.4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P>0.05);Ⅲ组CCCT 40 mA平均得97.6(4.72±0.45)分,AECT 150 mA 平均得99.2(4.84±0.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05)。 结论 恒定式管电压120 kV不变,使用0~岁组CCCT 20 mA、6~岁组CCCT 30 mA、11~15岁CCCT 40 mA等不同低剂量螺旋CT扫描均能较好地诊断儿童肺结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武汉市肺科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临床确诊为颈部淋巴结结核的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25.0%),女99例(75.0%);年龄范围15~73岁,年龄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为27(22,48)岁;病程为14d至6年,病程M(Q1,Q3)为60(30,180)d。收集研究对象临床信息,以及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淋巴结大小、数量、分布特点、MR成像信号特点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结果 132例淋巴结结核患者中,DWI共发现异常淋巴结2032枚,其中右侧1127枚,左侧905枚,淋巴结平均直径为(21.32±6.50)mm。按照影像学分区,共累及503例次,主要分布在第Ⅱ区[161例次(32.01%)]、第Ⅳ区[113例次(22.47%)]。按照影像学形态结合病理分为4期,共累及292例次,Ⅰ期有100例次(34.25%),Ⅱ期有71例次(24.32%),Ⅲ期有71例次(24.32%),Ⅳ期有50例次(17.12%)。Ⅰ期在T1WI为稍低信号,T2WI、DWI为高信号,DWI部分淋巴结呈裂隙状低信号;Ⅱ、Ⅲ、Ⅳ期淋巴结坏死区在T1WI呈低信号,T2WI、DWI呈高信号。部分颈淋巴结结核痊愈后,纤维硬结灶及钙化灶表现为“四低”现象,即T1WI、T2WI、DWI、ADC图均呈低信号。脓肿区T1WI、T2WI均呈稍低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实质部分与坏死区间DWI呈环形低信号。行DWI扫描时,在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200、500、1000、2000s/mm 2时,相应ADC值[M(Q1,Q3)]分别是0.935(0.787,1.504)×10 -3mm 2/s、1.254(0.970,1.565)×10 -3mm 2/s、1.039(0.769,1.290)×10 -3mm 2/s、0.842(0.625,1.193)×10 -3mm 2/s、0.687(0.337,0.859)×10 -3mm 2/s,5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4.16,P<0.01)。结论 MR常规序列结合DWI及ADC值对颈部淋巴结结核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分析COVID-19患者肺部HRCT的动态演变特点,旨在提高对其诊断水平,并为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搜集本院经临床和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并进行多次HRCT检查的128例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72例,女56例,平均(54.06±12.95)岁。临床主要为发热、咳嗽,主诉时间3~20天。分析首次、治疗期间和末次HRCT资料,主要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形态、分布、密度、累及段数、胸膜下线、间隔增厚;磨玻璃影、实变、有无胸膜炎和游走性。结果:128例中在本院行CT检查4~8次,HRCT时间间隔:首次与第2次(43.54±13.45)h,第2次与末次(90.12±33.94)h。病灶主要呈弥漫性分布,右肺平均累及(7.77±2.91)段,左肺为(6.26±2.09)段;首次HRCT显示病灶以肺叶外带分布为主,全叶段累及者74例(57.81%),未全叶段累及者54例(42.19%)。右肺(上叶、中叶、下叶)、左肺(上叶、舌叶、下叶)病灶分布在首次、中期和末次HRCT检查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肺χ2=6.99,P=0.136;左肺χ2=0.927,P=0.921);在首次和中期检查时右肺上叶、中叶和下叶之间病灶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9,P<0.001;χ2=12.75,P<0.001);在三期检查时左肺上叶、舌叶和下叶之间病灶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5,P<0.001;χ2=32.75,P<0.001;χ2=10.06,P<0.001)。三期HRCT检查之间磨玻璃样影(GGO)分布(肺外带、肺中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6,P<0.001);其中首次、中期和末次HRCT检查时,GGO在肺外带与中央带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86,P<0.001;χ2=51.07,P<0.001;χ2=36.80,P<0.001)。肺实变在三期HRCT检查时的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5,P<0.001)。胸膜炎(右侧、左侧、双侧)在三期HRCT检查时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6,P=0.385)。间质异常(胸膜下线与间隔增厚)在三期HRCT检查时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3,P=0.268);在首次和末次HRCT检查时胸膜下线与间隔增厚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P<0.01;χ2=12.25,P<0.001),而在中期HRCT检查时2个征象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P=0.208)。结论:COVID-19的HRCT表现在疾病进程中的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点,了解这些特征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25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以期提高对COVID-19的HRCT精准诊断水平。方法采取整群抽取法抽取2020年1月1日至2月20日期间武汉市肺科医院收治的COVID-19疑似患者492例,对其中250例核酸检测阳性的确诊患者,回顾分析其HRCT的病灶形态特征性表现。250例患者中,男169例(67.6%),女81例(32.4%);年龄21~83岁,中位年龄51岁。临床症状中,发热患者229例,其中中低热型患者210例(84.0%);出现呼吸道症状者195例(78.0%);无临床症状但是有与患者密切接触史而体检发现肺部异常者38例(15.2%)。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结果 (1)患者性别与年龄特点:男169例(67.6%),女81例(32.4%),男性高于女性35.2个百分点。在21~83岁患者的不同年龄组中,21~岁年龄组6例(2.4%,最低值):50~岁年龄组89例(35.6%,最高值)。(2)临床表现特点:低热患者(210例,84.0%)与发生呼吸道症状者较多(195例,78.0%),密切接触者无症状体检发现肺部异常者38例(15.2%)。250例核酸检测阳性而最后得到确诊的患者中,HRCT首诊诊断为COVID-19者221例(84.4%)。(3)HRCT表现特征:表现为多发肺磨玻璃样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者195例(78.0%);多发片状影者36例(14.4%);弥漫间质性浸润影者27例(10.8%);多发大片状实变影者20例(8.0%);出现病灶中血管束增多影者207例(82.8%);病灶发生于两肺下叶外带及胸膜下者207例(82.8%);动态观察中,间隔3d短期复查病灶呈爆炸性方式增多者221例(88.4%)。结论掌握上述COVID-19典型的HRCT表现特征后,将大大提高COVID-19的CT诊断准确率,从而大幅度提高COVID-19的临床综合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9.
【摘要】目的:探讨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HRCT表现,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 100例已确诊为肺结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以肺间质改变为主,总结这类患者的HRCT特点。结果:100例中病变共累及361个肺段,右肺上叶尖段和后段(52例,14.4%)、左肺上叶尖后段(48例,13.3%)、右下叶基底段(53例,14.9%)和左下叶基底段(51例,14.1%)是主要受累部位。病变在双肺弥漫性分布35例。将所有病变按部位(好发部位和非好发部位)分为2组,好发部位组中病变沿叶段中央分布共151个肺段(44.9%),叶间胸膜旁分布112个肺段(33.3%),明显多于胸膜下分布的73个肺段(21.7%);非好发部位组中沿叶段中央分布共86个肺段(31.5%),叶间胸膜旁分布79个肺段(28.9%),胸膜下分布108个肺段(3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37,P<0.001)。按间质类型分析:轴心间质异常69个肺段(23.7%);周围间质异常125个肺段(42.9%);间隔间质异常97个肺段(33.3%)。伴发改变:磨玻璃样影(GGO)48例,实变30例,支气管播散7例,微结节32例,空洞12例,肺大疱18例,气胸2例。本组病例中经规则抗结核治疗后间质病变明显吸收者31例(31%),稍有吸收者23例(23%),无明显吸收者46例(46%)。结论: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的肺结核的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