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6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178篇
内科学   36篇
神经病学   475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243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特性及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hMSCs移植特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免疫组化方法鉴定hMSCs表面HLA-ABC、HLA-DR、CD80、CD86分子;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含量;RT-PCR检测HLA-ABC、HLA-DRmRNA基因片断;外周血淋巴细胞杀伤试验及 CCK-8比色法规察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DNA复合物导入hMSCs进行大鼠脑内移植,观察hMSCs在脑内的存活情况。结果 hMSCs表面少量表达HLA-ABC分子,不表达 HLA-DR、CD80、CD86分子;有少量HLA-ABC mRNA基因片断存在,未发现HLA-DR mRNA基因片断;外周血淋巴细胞杀伤试验没有发现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大鼠脑内移植hMSCs一个月后仍可见有细胞存活。结论 hMSCs具有较弱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2.
红藻氨酸致痫后大鼠海马ERK、P38 MAPK和JNK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红藻氨酸(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组织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38MAPK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活性(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立体定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引起大鼠癫痫发作,采用Western-blot方法观察KA致痫后大鼠海马中活性ERK、p38MAPK和JNK的变化。结果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组织ERK、p38MAPK和JNK的磷酸化水平开始增高,分别于30min、1h和30min后达高峰,呈对照组的4.76倍、2.16倍和3.95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之后逐渐下降。结论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组织MAPKs的活性产生变化,其信号通路可能参与癫痫发作后海马组织的病理生理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1972年Druskin等首次报告1例颅脑火器伤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后,脑外伤所致凝血紊乱(或称凝血病,coagulopathy)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现已明确,凝血紊乱是脑外伤常见并发症,是二次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颅脑损伤激活凝血系统造成高凝状态及其随后发生的纤溶亢进可加重脑损害,影响预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与凝血紊乱、迟发性颅内血肿之间以及凝血紊乱与不良预后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一、颅脑损伤后凝血紊乱的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生长因子(GDNF)对损伤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用24只SD大鼠半横断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后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对照组)和脊髓损伤加GDNF组(实验组),应用Hochesst法检测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并计算凋亡指数;手术后应用行为学(BBB评分)观察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后1、2周实验组凋亡指数(10.86±0.99、14.32±1.27)较对照组(13.85±1.54、16.4l±1.28)降低(P<0.01);伤后6周BBB评分实验组(5.30±0.52)明显高于对照组(3.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6周BBB评分实验组(5.30±0.52)明显高于对照组(3.6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DNF能抑制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对成年大鼠损伤脊髓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菲立磁标记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BMSCs)自体移植脊髓后的核磁共振活体示踪及形态,期待找到一种应用非侵袭性方法来识别、跟踪BMSCs的存活状态及与宿主组织整合情况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股骨取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使用“Feridex-多聚赖氨酸复合物(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采用普鲁士兰染色和台盼蓝排除实验等方法鉴定FE-PLL标记兔骨髓基质细胞的效率和细胞的活力;体外标记的细胞自体脊髓移植,磁共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普鲁士蓝染色显示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与正常未标记的细胞相比较,FE-PLL标记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活力、增殖和分化等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经菲立磁标记的兔BMSCs自体脊髓移植后,可在核磁共振上活体示踪。结论菲立磁与核磁共振联合可无创性活体标记检测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基本的存在部位、存在方式及其一些生物学特性,可以用来活体示踪移植的BMSCs。  相似文献   
6.
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一种稳定、简便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作方法。方法 采用健康SD雄性大鼠,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结扎颈总动脉(CCA)及颈外动脉(ECA),不结扎翼腭动脉,用5.0头皮针于CCA结扎的远端刺一小口插入栓塞线造成缺血,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红四氮唑(TTC)染色和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评价该模型的可靠性。结果动物麻醉后一般只需15min左右即可完成手术,术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明显,TTC染色示脑梗塞区苍白,病理学检查显示典型病理表现。结论该方法缺血效果明确可靠,术式简便,手术时间短,不需具备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一种理想的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技巧,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 方法 采用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21例,对肿瘤暴露、显微手术技巧、手术中特殊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 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面神经功能保留17例,听力保留5例.术中出现心跳短暂停止1例,术后短期并发症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的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安全的手术方法 ,良好的手术技巧、对解剖的熟悉是全切肿瘤、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小儿颅内血肿的诊断与治疗徐如祥,杨俊,陈长才,柯以铨小儿颅内血肿是严重威胁儿童生命的伤病之一。由于小儿颅脑的解剖及生理特点,以及小儿病情变化快,对伤情判断困难等,在诊断和治疗上仍有一定的困难。我院自1983~1992年间共收治经手术治疗处理的13岁以...  相似文献   
10.
常规疗法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伤后早期应用亚低温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 (GCS计分≤ 8分 )6 0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 30例和亚低温组 30例。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于伤后 8h内开始加用物理自动降温毯行亚低温治疗 ,常规组仅用常规疗法治疗。结果 :亚低温组在伤后第 2天体温为 (34.0 8± 1.0 8)℃ ,第 2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3.86± 0 .4 8) k Pa和 (2 .0 8± 0 .4 0 ) k Pa,出现严重并发症 10例 ,1~ 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OS)预后良好 2 2例 ,预后不良 8例。常规治疗组在伤后第 2天体温为 (38.8± 1.5 0 )℃ ,第 2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分别为 (4.2 5± 0 .5 2 ) k Pa和 (2 .6 5±0 .4 9) k Pa,严重并发症 2 4例 ,GOS评分预后良好 13例 ,预后不良 17例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均 P <0 .0 5 )。结论 :常规疗法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