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折端微动时应力对骨痂的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和扭转强度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微动组与固定组,利用万能材料实验机检测两组动物骨折端骨痂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和扭转刚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4d、21d、56d时固定组、微动组弯曲刚度差异无显著性;28d、42d时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术后14d、21d时固定组、微动组扭转刚度差异无显著性;28d、42d、56d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术后28d、42d、56d时固定组、微动组扭转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膝关节特发性骨坏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4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8例膝关节特发性骨坏死患者资料.根据Aglietti的影像学分期,Ⅱ期1例、Ⅲ期1例、Ⅳ期2例、Ⅴ期4例.手术方法:Ⅴ期4例患者分别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单髁置换术,Ⅳ期2例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余采取保守治疗.结果 随访2年,保守治疗患者中有1例进展为Ⅴ期,6例手术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未见假体松动及骨质塌陷,疗效满意.结论 膝关节特发性骨坏死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分级主要依靠影像学辅助.早期病例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多进展缓慢.晚期病例需手术治疗,手术选择多样,其中全膝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托毒生髓方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45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其余3组制备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右胫骨内侧钻开0.5cm×1.0cm骨窗,注入鱼肝油酸钠0.5ml和5×10^6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5ml,骨蜡封闭骨缺损,3周后X线检查证实模型复制成功。托毒生髓方组以托毒生髓方提取液灌胃(5ml,每日2次)和局部外洗(10ml,每日4次),庆大霉素组和模型组分别以庆大霉素稀释液10m1或生理盐水10ml外洗,每日2次或4次。治疗2个月,于治疗开始后第20、40、60天行白细胞计数、血清溶菌酶含量检测和动物病变肢体X线检查。结果:模型组白细胞计数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于各观察时间点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庆大霉素组虽有所恢复,但仍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托毒生髓方组则较模型组和庆大霉素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第60天均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治疗第60天,托毒生髓方组X线诊断分型明显轻于模型组和庆大霉素组(P〈0.01)。治疗第20天X线影像显示,模型组则出现新的骨内脓肿及高密度坏死骨影像,庆大霉素组髓腔狭窄或消失,而托毒生髓方组炎症反应消退,原有的骨干畸形重新塑形。结论:托毒生髓方对于慢性骨髓炎兔模型病变部位的炎症控制以及骨结构恢复和髓腔再通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成骨(没有检测促进成骨的指标,建议删除)有关。  相似文献   
4.
猪内毒素休克外周与内脏微循环灌注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脓毒性休克时全身血流动力学及内脏微循环改变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方法:小型猪20只,随机分为4 组:①正常对照组(C组):仅给生理盐水;②内毒素组(L组):单纯持续泵入内毒素;③N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L NAME)治疗组(LN 组):泵入内毒素后1 小时持续泵入L NAME;④L NAME对照组(N 组):仅给L NAME。结果:内毒素持续泵入后1小时,外周(骨骼肌)微循环灌注增高,至4小时末上升约70% ;肝、胃、肠等内脏器官微循环灌注急剧下降,至4 小时末下降约60% (P< 0.05);门静脉血流量也相应下降。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 NAME后,血浆一氧化氮(NO)明显下降,NOS活性明显减弱,内脏微循环灌注进一步下降。结论:内毒素休克时外周与内脏微循环灌注是不平衡的,内脏微循环灌注急剧下降,血流淤滞为其重要特征。NOS抑制剂L NAME能提高血压,但不能改善内脏微循环。  相似文献   
5.
火器伤骨折固定方法对其感染和细菌学特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火器伤骨折的细菌学特点和不同治疗方法对火器伤骨折感染的影响。方法:建立犬股骨火器伤骨折模型,采用石膏、钢板和外固定器等骨折固定方法,观察其细菌学特点(分类和定量),分析其感染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外固定器治疗组伤道细菌量较少,感染率较低。石膏固定组感染的病原菌常与伤道初期污染菌有关。外固定器和钢板固定组常见医原性感染。结论:外固定器技术能可靠固定骨折,又避免了对骨折局部的不良干扰,利于火器伤骨折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表明骨折端一定形式的微动可以促进骨痂的形成,但微动影响骨折愈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不明确。目的:研究骨折端微动时应力对断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骨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材料:实验于2003-03/2004-04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及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八室完成。选取健康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72只,清洁级,月龄5~6个月,体质量2.5~3.0kg,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动组和固定组,每组36只。两组动物又分别分为术后7,14,21,28,42,56d6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6只。方法:应用氯胺酮、速眠新肌注麻醉所有动物,于胫骨平台下3,3.5,5.5,6cm分别旋入固定针,安装外固定架,夹具距内侧骨皮质1.5cm,胫骨平台下4.5cm处横行截断胫骨,固定组、微动组骨折间隙分别为2.0,2.5mm。固定组动物应用单臂外固定架固定,解剖复位骨折端。微动组动物截骨固定后使外固定架中间杆有0.5mm的轴向移动。术后动物自由行走,依靠自身体质量使外固定架产生微动。术后7,14,21,28,42,56d处死动物。以骨折端为中心,切取1cm长标本,分割,固定12h。术后7,14,21,28,42,56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JVC图像分析处理系统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定量分析和显色强度判定。主要观察指标: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显色强度判定;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定量分析。结果:纳入72只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存在于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骨细胞胞浆内表达。术后14,21,28d微动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阳性指数分别为1.98±0.14,2.04±0.12,2.13±0.17,明显大于固定组(1.59±0.14,1.68±0.15,1.63±0.27,P<0.05)。结论:微动应力可使骨折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增多,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骨折端微动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骨折端微动时轴向应力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 72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微动组与固定组,利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两组动物骨折端BMP-2蛋白及mRNA表达的不同。结果 BMP-2蛋白及mRNA表达于间质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骨细胞及骨基质。在骨折愈合过程早期高度表达,峰值位于骨折后14d,其后表达水平降低。BMP-2蛋白及mRNA染色阳性指数术后14、21、28d微动组大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折端微动时BMP- 2蛋白及mRNA表达在特定时间增强。  相似文献   
8.
BMP基因治疗与骨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在骨科领域存在众多的难题中 ,骨修复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突出表现在骨不愈合、骨缺损等疾患的治疗上。具有成骨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发现和研究为骨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并成为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目前使用的细胞因子加入载体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失败率 ,其主要原因为细胞因子生物周期短 ,重组细胞因子生物活性差及缺乏适合的载体引起。因此 ,人们开始研究细胞因子其它使用途径以促进骨修复的效果。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族是研究比较多的一类细胞因子。1 基因治疗概述人类体细胞有 2 3对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由DN…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骨形成蛋白(BMP)7重组腺病毒,使其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在细胞内得到表达。方法 将BMP7基因克隆到转移载体pAdTrack—CMV中,在细菌BJ5183中与pAdEasy腺病毒基因组进行同源重组,得到BMP7重组腺病毒基因组,通过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利用BMP7重组腺病毒转染分离纯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BMP7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 经过多聚酶链反应(PCR)及酶切鉴定证明获得了BMP7转移质粒padTrack—BMP7和BMP7重组腺病毒基因组,并包装出重组腺病毒。逆转录PCR和免疫组织化学证明BMP7在重组腺病毒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得到了表达。结论 BMP7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为BMP7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骨形成蛋白7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诱导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7(BMP7)重组腺病毒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将BMP7基因克隆到转移载体pAdTrack-CMV中,在细菌BJ5183中与pAdEasy腺病毒基因组进行同源重组,得到BMP7重组腺病毒基因组,通过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出重组腺病毒,然后在裸鼠小腿肌肉中进行异位诱导成骨实验。结果经过PCR及酶切鉴定证明获得了BMP7转移质粒pAdTrack-BMP7和BMP7重组腺病毒基因组,并包装出重组腺病毒。组织学观察显示2周时实验局部大量纤维样细胞聚集,软骨细胞分化;5周时骨小梁形成,软骨细胞已退化。结论BMP7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以及其异位诱导成骨的成功,为BMP7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确切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