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血管内降温与体表降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疗效.方法 8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内降温组和体表降温组,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降温速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偏离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率以及肌颤发生率等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并发症以及预后等临床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血管内降温组患者中心温度降低迅速,并能准确维持目标温度(33℃~35℃),变异范围小;其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率以及肌颤发生率与程度明显低于体表降温组;血管内降温组颅内压下降出现更早,并发症较少,预后优于体表降温组.结论 血管内降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维持目标温度稳定,复温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效果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ravascular cooling system and traditional moderate hypother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Method Eighty sTBI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ravascular hypothermic groups (IVT) and traditional moderate hypothermia groups(HT).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ed a Glasgow Coma Scale(GCS) score of ≤8 and time of after injury to on admission must be within 12 hours.We compared with the speed of cooling, the time to target temperature, the percentage of deviation to the target temperature over 0.2℃, the frequency of shivering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ootomy between two group respectively.We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the level of ICP and prognosis in all patients.Results The IVT groups could quickly get to and maintain accurately a target temperature( 33℃~ 35℃ ).There was a little range of the temperature in IVT group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in the frequency of the shivering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ootomy.The decreased levels of ICP was significant faster than NT groups.However, the GOS scale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Conclusions The intravascular cooling has a greater advantage for sTBI patients than traditional methods.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其机制尚需进一步证实.目前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后及亚低温治疗过程中脑组织氧代谢状态的改变,尚未见到相应报道.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氧代谢变化规律,揭示亚低温治疗的作用.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析因设计.单位天津市环湖医院亚低温治疗中心.对象选择1998-08/2000-01在天津市环湖医院亚低温治疗中心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18-65岁.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保守治疗7例,手术清除血肿同时行内/外减压术6例.方法所有患者在亚低温治疗室内应用体温调节毯进行全身降温,同时给予冬眠肌松合剂(生理盐水500 mL+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卡肌宁400 mg)持续静滴.采用Neurotrend-7TM多参数监测系统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脑温,比较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并对患者脑氧代谢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总分15分,正常为15分,分数越低意识障碍程度越深)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持续监测脑组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及脑温.结果13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氧代谢的变化趋势氧分压亚低温后18 h明显高于降温前[(2.23±1.29,1.29±0.57)kPa,t=2.449,P<0.05].二氧化碳分压亚低温后6 h明显低于降温前[(7.32±0.92,7.75±1.07)kPa,t=2.446,P<0.05].pH值达低温时明显高于降温前[(7.06±0.15,6.83±0.20),t=5.164,P<0.05].颅内压达低温时明显低于降温前[(2.03±1.01,2.57±0.93)kPa,t=2.948,P<0.05].脑灌注压亚低温后6 h明显高于降温前[(9.40±1.80,7.80±1.59)kPa,t=2.365,P<0.05].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的相关关系二氧化碳分压在低温24 h时的数值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负相关(r=-0.699,P<0.05).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脑氧代谢持续监测安全、有效,有利于早期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缓解重型颅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氧及酸中毒,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岛叶胶质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96年6月至1998年4月采用翼点入路手术切除岛叶胶质瘤19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资料本组男12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472岁,颞叶癫痫12例,头痛、呕吐、意识障碍7例,视力障碍、视野缺损7例,偏身运动、感觉障碍5例,语言障...  相似文献   
4.
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常见的好发部位,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人数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24.9%-37.1%。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34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30.8%。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骨瓣减压术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广泛应用,术后出现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从而影响预后[1].2011年1-12月我科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320例,其中术后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33例(10.3%).现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女8例;年龄21~69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6例,高处坠落伤7例.术前GCS 3~9分,均行开颅血肿清除+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均出现减压窗张力增高,术后2~4周头部CT显示手术对侧额颞部低密度影,考虑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医学监测手段的发展及新的监护仪的出现,多种监测手段应用于重型颅脑创伤的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不仅及时反映了患者脑部的重要病理生理。生化代谢变化及亚低温治疗效果,同时也保证了亚低温治疗的安全性,从而防止或减轻了重型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拟就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监测,脑氧代谢监测,脑血流量监测及微透析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陈荷红 《河北医药》2004,26(2):150-151
目的 探讨颅底脑膜瘤的发病特点及规律,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依据WHO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中脑膜瘤的分类部分,对我院自1998年至2001年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151例颅底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揭示颅底脑膜瘤在发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及病理学分型等方面的规律。结果 (1)颅底脑膜瘤占同期颅内原发肿瘤的7.27%(151/2077),占脑膜瘤的34.16%(151/442)。(2)颅底脑膜瘤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男:女为1:1.96;高发年龄为41~70岁,其中41~50岁为最高峰占27.81%(42/151),30岁以下患病率极低,16岁以下儿童仅占1.32%。(3)肿瘤发生于蝶骨嵴及鞍结节者最多,分别占病例总数的27.81%(42/151)、25.83%(39/151),其次是桥小脑角占13.25%(20/151)。(4)组织病理学类型以内皮型脑膜瘤最为多见占41.06%(62/151),以后依次为:移行型33.77%(51/151)、纤维型15.23%(23/151)、恶性脑膜瘤3.97%(6/151)等。(5)蝶骨嵴和鞍结节脑膜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均为内皮型(17/42;20/39)和移行型(15/42;8/39);嗅沟脑膜瘤多见内皮型(7/11);桥小脑角脑膜瘤多见移行型(8/20);后颅凹及小脑幕脑膜瘤多见纤维型(8/12)。结论 颅底脑膜瘤在发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及病理学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点及规律,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成体哺乳动物脑中存在神经干细胞,将其分离出来长期培养具有多能性.探讨成体神经干细胞最新的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4-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dult neural stem cells”和“mamma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关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成体神经干细胞部位、来源、分化及转化方面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动物实验。②神经干细胞。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的同一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5篇关于哺乳动物成体神经干细胞的文章,入选20篇,因为这些文章能包含其他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成体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 资料综合:20篇文献中有10篇是关于成体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存在部位及来源的实验研究,8篇分别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了成体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系统细胞的转化及其诱导因素,另外2篇文献观察了成体神经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向其他细胞的转化。 结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成体神经干细胞,主要存在于侧脑室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在多种调控信号的作用下,具有向神经系统细胞分化和向其他细胞转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成体哺乳动物脑中存在神经干细胞,将其分离出来长期培养具有多能性,探讨成体神经干细胞最新的研究现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4-01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dultneuralstemcells”和“mamma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关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成体神经干细胞部位、来源、分化及转化方面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①动物实验。②神经干细胞。排除标准:①综述文献。②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5篇关于哺乳动物成体神经干细胞的文章,入选20篇,因为这些文章能包含其他文章的内容,体现了成体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资料综合:20篇文献中有10篇是关于成体神经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存在部位及来源的实验研究,8篇分别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了成体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系统细胞的转化及其诱导因素,另外2篇文献观察了成体神经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向其他细胞的转化。结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成体神经干细胞,主要存在于侧脑室室下区和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在多种调控信号的作用下,具有向神经系统细胞分化和向其他细胞转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氧分压和脑温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目的研究重型脑损伤急性期脑组织氧分压(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