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纳入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面部肌肉,同时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手段:针灸、理疗、药物治疗等,总疗程4~6周.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面神经功能分级House-Brackmann(H-...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VM患者48例[男17例,女31例,年龄(36.2±9.2)岁]、偏头痛患者44例[男15例,女29例,年龄(34.4±9.0)岁]、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4.6±6.5)岁]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别从白天和夜晚两个时相分析各组的HRV特点。分析时域参数: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的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差大于50 ms的相邻RR间期占总数的百分比(pNN50)。分析频域参数: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LF)、低频与高频功率的比值(LF/HF)。使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夜间,VM组和偏头痛组的RMSSD(F=6.694)、HF(F=9.434)较对照组降低,而LF/HF(F=16.049)和LF(F=9.434)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同时,VM组的LF升高程度较偏头痛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间测量结果上,主要表现为前庭性偏头痛组LF较对照组升高,而RMSS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VM患者存在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迷走神经功能减低为主要特征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夜间显著。此外,VM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较偏头痛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与血浆炎症指标和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入选的95例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A组)、慢性鼻-鼻窦炎合并脑梗死组(B组)及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各组中CRP、TNF-α和IL-6的血浆含量。结果 A组的CRP、TNF-α和IL-6分别为(18.72±0.13)mg/L、(93.23±40.89)ng/IL和(18.23±3.42)ng/IL;B组分别为(28.76±0.89)mg/L、(126.32±34.64)ng/IL和(31.52±5.42)ng/IL;A组和B组的CRP、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其中B组上述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最高(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与血浆中炎症指标的表达水平增高均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前庭阵发症(VP)是一种以短暂、频繁的发作性眩晕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耳部症状的外周眩晕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特异性的检查方法,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反映听神经传导通路上电位变化的电生理检查手段,Ⅰ~Ⅲ波峰间期延长是VP在BAEP上最常见的异常表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是反映前庭-眼肌和前庭-颈肌反射通路的电生理测试手段,可准确发现VP损害部位,对前庭系统的微变化更敏感。眼震视图(VNG)是通过红外线摄像头直接记录眼球震颤,反映视动系统和前庭系统功能状态的检查方法,VP的眼震形式多样。本综述总结了VP的BAEP、VEMPs、VNG表现特点及三者在VP诊疗中的应用,以期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效率和水平,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VVS)患者的多导睡眠图特点。方法 收集2020-09—2022-06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VVS患者40例和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应用多导睡眠监测对2组睡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VS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分别为(17.97±0.96)%、(23.88±4.45)%,t=8.226,P<0.01]和慢波睡眠(N3期)[分别为(13.3±10.17)%、(21.76±6.42)%,t=4.638,P<0.05]比例降低,N1期[分别为(10.85±16.45)%、(4.95±5.34)%,t=2.379,P<0.05]和N2期[分别为(59.88±10.5)%、(49.41±6.5)%,t=5.593,P<0.01]睡眠比例增加,微觉醒指数[分别为9.3(7.05,12.5)、4.3(3.2,5.5),Z=—5.567,P<0.01]以及觉醒次数[分别为56(40,85.5)、25(19,34),Z=—5.4,P<0.01]升高。结论 VVS患者的睡眠质量差,夜间睡眠结构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Rood技术结合面肌协调性训练治疗重度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06—2020-06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治疗组采用Rood技术加面肌协调性训练,同时采取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手段.总疗程4~6周,治疗结束后...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以反复发作的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临床上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该病缺乏特异的影像学特征,其在磁共振上可表现为脑白质异常、血管周围间隙数目增多或扩大等影像学改变。其中血管周围间隙的改变属于脑小血管病,与神经系统疾病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目前,关于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的研究进展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报道日益增多,本综述总结了偏头痛、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发病机制;两者引起常见并发症的病理机制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临床上对其有更多的关注、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 连续纳入自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眩晕中心就诊的4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 按简单随机法分配到真组(20例)与伪组(20例), 进行连续8周的治疗及随访观察(前4周为治疗期, 后4周为随访期), 其中伪组患者不予电流刺激, 真组患者通过安放在前额部和双侧乳突部的电极片发出77.5 Hz、15 mA的交流电接收刺激(2次/d, 每次40 min, 5 d为1个疗程, 共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期末和随访期末时评估患者的疗效观察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 真组患者治疗期末及随访期末时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 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评分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伪组相比, 真组患者治疗期末及随访期末时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VAS评分、PSQI、HAMA评分和HAMD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患者20例,随机化原则分为溶栓组8例和对照组12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溶栓组加用阿替普酶治疗,对照组加用巴曲酶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治疗前后电测听、DHI量表评分、Berg量表评分、全血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75.0%,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后电测听、DHI评分、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溶栓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巴曲酶和阿替普酶治疗均有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