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内溶栓和传统收住至病房或卒中单元后接受静脉内溶栓对开始溶栓平均时间(DTN)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76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比较急诊室启动溶栓组(94例)和病房启动溶栓组(82例)的DTN时间和安全性等指标,包括两组的治疗7 d时和治疗后3个月的病死率、溶栓后24 h症状性出血转化率等。结果两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溶栓组DTN时间(99.3±47.8)min显著短于病房溶栓组(118.8±53.2)min,P=0.014;治疗后24 h两组安全性比较,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和3个月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7 d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m RS)和溶栓治疗3个月恢复良好(m RS2分)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启动静脉内溶栓治疗AIS能明显缩短DTN,安全性与送入病房后再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差异无显著性,AIS的静脉内溶栓治疗应在急诊尽快启动,若急诊空间有限,溶栓和送入病房可同时进行(Drip-and-Ship)。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临床类型及病灶供血区分布特征。方法:对26例经MRI确诊、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将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分为2种临床类型:①稳定型:单纯自发性持续性眩晕伴平衡失调(19/26例,73.1%);②进展型:以持续性眩晕、平衡失调为首发症状,起病2d后伴有延迟神经功能受累症状(7/26例,26.9%)。梗死病灶以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16/26例,61.5%)受累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脑前下动脉区(6/26例,23.1%)及小脑上动脉区(2/26例,7.7%)。未见多发小脑供血动脉区梗死患者以单纯眩晕为首发症状。结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脑梗死以小脑后下动脉内侧支受累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患者呈良性病程,但需警惕可能出现的延迟神经功能受累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发生、复发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部分BPPV患者,根据1年随访结果,分为BPPV未复发组(n=207)及复发组(n=42),并将同期收治的其他眩晕病患者作为对照(n=43),比较3组患者血清25 (OH)D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所有受试者血清25 (OH)D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眩晕对照组相比,BPPV未复发组、复发组血清25(OH)D水平均下降(P均<0.01),而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PV复发组女性比例较其余两组略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所有入组患者中女性血清25(OH)D水平低于男性[(18.7±7.5)ng/mL vs (21.7±8.3)ng/mL,P=0.002].多因素逐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女性(β=-2.6,P=0.005)、BPPV(β=-5.5,P<0.001)是患者血清25(OH)D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人血清25(OH)D水平存在性别差异,BPPV患者25(OH)D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脑干反应测听仪(NGT-Ⅱ型)对18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BAEP测定,其中发作期49例,间歇期131例,并与256例正常人的BAEP对照.结果 偏头痛患者中BAEP的异常者为95例,占52.8%,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发作期检查者49例,其中40例异常,占81.6%,异常率明显高于间歇期.结论 偏头痛的BAEP的异常率明显增高,尤其在发作期,BAEP可作为偏头痛的辅助检查之一.  相似文献   
5.
患,男37岁。因右侧背痛1周余,双下肢无力伴尿潴留1d,于2001年11月11日入院,入院前1周因劳累后出现右侧背部持续性疼痛并放射至右侧上肢内侧。X线胸片及胸、腰椎正侧位片均无异常发现,服用止痛剂无效。疼痛呈进行性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入院前1d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入院当日晨起双下肢麻木,不能站立,恶心、呕吐2次且伴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蚓激酶胶囊对康复期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46例脑梗死的病人进行8周蚓激酶胶囊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国脑卒中量表》(C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ADL)的临床疗效评定,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纤维蛋白原(Fig)、肝肾功能和作心电图检查.结果 蚓激酶胶囊治疗4周、8周CSS及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空腹血糖下降,Fig降低,治疗前后病人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未发现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结论 蚓激酶胶囊能有效治疗康复期脑梗死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残余头晕(RD)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首次就诊成功手法复位的223例BPPV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随访,在首诊(W0)及一周(W1)时进行眩晕/头晕视觉模拟量表(VAS)、头晕残障量表(DHI)评估,并在W0行GAD-7、PHQ-9、HAMA及HAMD-17等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W1时头晕VAS大于1分判定为存在RD。比较伴有及不伴有RD组之间人口学及临床指标的差异,调查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短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成功手法复位的BPPV患者1周时RD的发生率为50.67%(113/223)。伴有RD组首诊时头晕残障量表(DHI)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有RD组(P=0.009),差异主要体现在功能性分值(DHIF)(17.38±8.67与14.91±9.39,P=0.044)和情绪性分值(DHIE)(7.25±6.77与5.35±6.26,P=0.032)上,而年龄、性别、眩晕持续时间,焦虑抑郁评分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首诊时DHI>30分(OR=2.149,95%CI 1.257~3.673,P=0.005)是RD的独立预测因素。线性回归发现,RD是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时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P=0.001,95% CI for β=8.826~15.056)。结论:近一半的BPPV患者成功手法复位后1周存在RD;首诊时DHI总分大于30分可以预测短期手法复位后RD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伴临床可疑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clinical possibl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cpRBD)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德国版RBD筛查量表(RBDSQ)及相关神经心理学评估量表,调查110例中国PD患者cpRBD的发生情况及与患者人口学资料,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嗅觉减退、抑郁症状、便秘、自主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等)及主要运动并发症(剂末现象、异动症)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36.4%)PD患者伴发cpRBD。与不伴cpRBD的PD患者相比,伴cpRBD的PD患者中男性更多,非运动症状问卷筛查量表(NMSQ)评分及PD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分更高,嗅觉减退、慢性便秘及抑郁症状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运动亚型及主要运动并发症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OR=3.541, 95%CI 1.269~9.877,P=0.016)、抑郁症状(OR=5.365, 95%CI 1.161~11.470,P=0.027)、高SCOPA-AUT评分(OR=1.098, 95%CI 1.005~1.200,P=0.038)是PD患者伴发cpRBD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伴发cpRBD的PD患者以男性多见,非运动症状受累更严重。抑郁症状和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累与PD患者RB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非运动症状在近年来的临床与科研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疾病的进展,感觉症状(包括疼痛)、神经精神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疾病晚期,患者的这些非运动症状通常伴随着运动波动的出现、且大多发生在疗效减退的同时或之前,然而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有时较症状波动更为严重。本文描述了在长期患有PD的老年女性身上观察到的、伴随着感觉症状的、戏剧性的情绪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急性发作期眩晕症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状况.方法对156例病人(男性59例,女性97例)进行TCD检测,并以73例健康成人(男性31例,女性42例)为对照组,同步测定颅内脑动脉主干收缩期血流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眩晕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在椎基底动脉系统16.03%,颈内动脉系统亦占23.08%,两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占4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P<0.01).其中女病人表现为前循环血流速度增快、后循环流速减慢,男性则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结论眩晕症病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存在,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操作简便的检测工具对眩晕病人的病因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