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国产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验证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114例)和氯丙嗪组(107例),进行多中心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两药治疗剂量均为200~800 mg/d,疗程8周.疗效指标包括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不良反应指标为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PANSS和BPR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PANSS减分率奎硫平组为(65.9±27.8)%,氯丙嗪组为(66.5±26.4)%;临床总有效率奎硫平组68.1%,氯丙嗪组69.6%;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奎硫平组的不良反应较氯丙嗪组少,其中活动减少、震颤、扭转痉挛、静坐不能、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头晕的发生率显著少于氯丙嗪组(P<0.01或0.05).结论 国产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氯丙嗪相似,某些不良反应较氯丙嗪轻而少;是一种有效、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脑影像研究结果可概述为左侧侧脑室下角的扩大、颞叶内部构造的减小与分裂症的阳性症状相关 ,额叶背外、扣带回前部与阴性症状相关。侧脑室的扩大与病前期不适相关 ,尾状核的肥大与药物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
国产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验证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2 2 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奎硫平组 ( 1 1 4例 )和氯丙嗪组 ( 1 0 7例 ) ,进行多中心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 ,两药治疗剂量均为 2 0 0~ 80 0mg d ,疗程 8周。疗效指标包括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不良反应指标为不良反应量表 (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结束时 ,两组PANSS和BPR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 (P <0 0 1 ) ;PANSS减分率 :奎硫平组为( 65 9± 2 7 8) % ,氯丙嗪组为 ( 66 5± 2 6 4 ) % ;临床总有效率 :奎硫平组 68 1 % ,氯丙嗪组 69 6% ;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奎硫平组的不良反应较氯丙嗪组少 ,其中活动减少、震颤、扭转痉挛、静坐不能、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头晕的发生率显著少于氯丙嗪组 (P <0 0 1或 0 0 5)。结论 国产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氯丙嗪相似 ,某些不良反应较氯丙嗪轻而少 ;是一种有效、耐受性好的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病之一,本病多发于青少年或成年的早期。我们曾对服用或正在服用酚噻嗪类药症状无改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换用小剂量氯氮平<200mg/d进行治疗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应用情况介绍如下。病例选择选择住院和曾住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而不伴有躯体疾患的病人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17~57岁,平均32.96岁。病程1~22年,平均为7.08年。住院次数1~19次,平均为4.26。均为曾服用过或正在服用酚噻嗪类药物0~22年,平均为7年,小剂量氯氮平药为0~18月,平均为7.9月。  相似文献   
5.
奎硫平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奎硫平对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用奎硫平治疗6周,以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率为83.3%,20例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精神和行为症状控制的有效率为90.0%,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奎硫平对老年期精神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利培酮又名维思通,为苯并异恶唑衍生物,对5-羟色胺(5-HT)2A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均有较强拮抗作用,是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物。自问世以来,许多精神病学者已经通过动物实验及临床随机双盲对照实验证实该药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效,并且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目前国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尽管  相似文献   
7.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系统了解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对5052例抑郁症患者(单纯抑郁症4683例,伴发躯体疾病161例,伴发强迫症112例,双相抑郁96例)进行可变剂量西酞普兰治疗,剂量为10~80mg/d,共观察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末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总分减分率评价疗效,描述性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8周末,HAMD总分平均减分率达(81.1±16.8)%。5052例中3697例(73.18%)的患者达到临床痊愈标准。伴发躯体疾病、伴发强迫症及双相抑郁患者的病情均获显著改善,后两者第8周的平均治疗剂量[(28.5±10.9)mg/d,(26.9±11.7)mg/d]均明显高于单纯抑郁症患者[(24.5±9.1)mg/d],而伴发躯体疾病患者[(22.4±7.8)mg/d]的平均治疗剂量则低于单纯抑郁症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短、首次发作及年龄<45岁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及≥45岁患者。治疗过程中西酞普兰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反应,症状轻微,多出现于治疗早期。结论西酞普兰安全有效,可用于治疗抑郁症或其他疾病伴发的抑郁症。  相似文献   
8.
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特点、CT与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病因,临床表现及CT、MRI改变。方法:分析1992-1998年住院急诊为Wallenberg综合征17例病人病因,临床表现,CT与MRI改变。结果:Wallenberg综合征病因主要为小脑后下动脉缺血所致,但也有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灶侧软腭声带麻痹,咽反射消失(94.1%),病灶侧面部及对侧痛温觉障碍(88.2%),病灶同侧Horner征(82.4%),病灶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70.6%),眩晕(70.6%),眩晕(70.6%),恶心、呕吐(58.8%),水平眼震(52.9%)、头痛(23.5%)、呃逆(17.6%),病灶对侧肢体轻瘫(11.8%),17例病人发病72h内行头部CT扫描,1例发现延髓有出血,另16例延髓无异常改变。发病72h内头部MRI检查,9例延髓有异常信号改变,5例小脑有异常信号改变,2例基底节区有异常信号改变。结论:Wallenberg是一组多病因综合征。MRI检查优于CT,但并不是所有Wallenberg综合征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9.
合并胸腺瘤的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腺瘤病理分型、病理分期和重症肌无力(MG)之间关系。方法 分析1986-1996年88例经手术证实为胸腺瘤患者,其中28例术前合并MG,分析这28例患者胸腺瘤病理分型、病理分期与MG发生年龄、性别、Osserman临床分型及术后MG缓解加重关系特点。结果 发现胸腺瘤伴有MG28例(31.8%)。其中男18例占64.3%;女10例占35.7%;发病年龄以40-59岁高高峰期,共20例,占71.4%;病理分型证实上皮细胞型胸腺瘤MG发病率高,且临床症状重,以Osserman临床分型Ⅱa,Ⅱb型为主,肌无力危象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其次为上皮淋巴细胞混合型胸腺瘤,上皮细胞型胸腺瘤术后MG症状缓解后再加重多于混合型胸腺瘤,症状加重多见为上皮淋巴细胞混合型胸腺瘤,上皮细胞型胸腺瘤术后MG症状缓解后再加重比率高。结论 胸腺瘤伴MG患者以男性多见,发病年龄以40-59岁为主,以上皮细胞型为主,Masaoka病理分期为Ⅱ、Ⅲ期胸腺瘤MG临床症状重,且术后MG症状缓解后易再加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