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s)高频振荡(HFQs)成分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病变的异常表现,及其HT能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在一组诊断明确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白质病变的病人共70例中,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和高频振荡成分的检测,比较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和高频振荡成分的异常率和异常模式。结果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的异常率为8.6%,HFOs的异常率为45.7%;两者的异常模式有:两者同时异常4.3%,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正常,HFOs异常41.4%,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成分异常,HFOs正常4.3%。结论体感诱发电位高频成分和常规成分的异常反映感觉传入过程中不同的紊乱模式,高频成分对皮层下的神经纤维轻度脱髓鞘更为敏感,对常规体感诱发电位是一个有益的扩充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谵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随访认知和功能状态的改变.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办法,处于同一年龄段且卒中亚型相同的患者被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通过对脑梗死并发谵妄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比较入院时和1年后随访的认知和功能状态的改变.结果 84名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在入院4天内的筛查中,发现25名谵妄患者,谵妄组平均年龄(75.43±12.40)岁,男性患者占72.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脑梗死后谵妄与视力差、入院时MBI得分<10分、CRP> 5mg/dl、吞咽障碍,IQCODE>3分有独立的相关性.脑梗死后谵妄患者1年后MMSE和IADL评分较入院时下降,谵妄组评分低于非谵妄组,MBI评分两组均有提高,谵妄组评分低于非谵妄组.结论 脑梗死后谵妄可以造成患者持续的认知损害,早期干预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 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专业知识确定与出血性脑梗死有关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确定危险因素。结果大面积梗死灶、使用抗凝剂或溶栓治疗、糖尿病史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年龄、高血压史、高血脂关系不大。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使用抗凝剂或溶栓、糖尿病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的几率增大,及时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5.
青年人脑梗死在临床中并不鲜见,本文就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作一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患者来自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神经科住院患者,共248例,其中男性167例,女性81例,表现为脑梗死,年龄18~45岁(含45周岁),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分类标准.对于因为反复梗死,出现并发症或者入院行DSA检查的患者,末次住院情况纳入研究.排除标准:检查发现静脉梗死,创伤或者心脏手术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头部MRI检查排除脑梗死的TIA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丘脑底核混沌电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3组:电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对照组。(1)电刺激组丘脑底核植入电极给予混沌电信号预刺激1周,美解眠腹腔注射诱发强直-阵挛发作,记录发作不同阶段发作行为、脑电图痫性放电的潜伏期和点燃后发作总的持续时间;(2)假刺激组除不接受电刺激外,处理同刺激组;(3)对照组不植入电极,不接受电刺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观察大鼠顶叶皮质和海马CA1、CA3区γ-氨基丁酸(GABA)免疫反应细胞的改变。结果 丘脑底核混沌电刺激明显延长大鼠癫痫Ⅰ、Ⅴ级发作的潜伏期,缩短点燃后发作的总持续时间,与脑电图获得结果一致。电刺激组皮质和海马CA1、CA3区GABA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多于对照组。假刺激组结果类似,作用弱于电刺激组。结论 丘脑底核混沌电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有一定保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皮层及海马增强GABA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由于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在治疗震颤等运动障碍上显著的疗效及对基底节在癫痫发作控制上认识的深入,人们将其用于难治性癫痫的治疗。动物实验中无论是全面性发作还是部分性的发作,高频电刺激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临床方面多数研究存在病例数少且随访期短的缺点,放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的效应可能源于丘脑底核的抑制,也可能是因为投射纤维以及核周纤维的兴奋,目前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