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6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真核表达克隆pcDNA3.1烟酰胺单核苷酸腺苷酰转移酶1(NMNAT1)的水平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PCR的方法钓取小鼠源NMNAT1基因的cds全长片段,构建到T载体中,并转接到pcDNA3.1中;同时设计引物进行全基因测序;采用常规的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入Hela细胞系中表达小鼠源NMNAT1基因,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克隆pcDNA3.1-NMNAT1的表达水平和表达有效性,并同时建立小鼠源NMNAT1基因的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结果 成功钓取了小鼠源NMNAT1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数据库序列完全匹配,pcDNA3.1-NMNAT1通过脂质体转染入Hela细胞系,48 h以后收取细胞,经过反转录以后进行q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表达克隆pCDNA3.1-NMNAT1能同时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高表达小鼠NMNAT1基因.结论 成功从小鼠脑cDNA文库中克隆了NMNAT1基因的全长cDNA,与Pubmed序列完全一致,并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上正确表达NMNAT1蛋白质.  相似文献   
2.
微创钻颅联合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微创钻颅术后病灶中心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6例,随机分为常温组(20例)、病灶外侧组(20例)和病灶中心组(16例),3组均给予微创钻颅术及常规治疗,常温组未给亚低温治疗,病灶外侧组在钻颅后立即行病灶外侧局部亚低温治疗,病灶中心组钻颅后行病灶中心低温盐水持续灌注引流4 h后给予病灶外侧局部亚低温,2组局部亚低温时间72 h.比较3组治疗有效率、病死率,治疗前后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3个月后Barthel指数.结果 病灶中心组、病灶外侧组和常温组有效率分别为81.3%(13/16)、60.0%(12/20)和40.0%(8/20),病死率分别为12.5%(2/10)、15.0%(3/20)和20.0%(4/20);病灶中心组脑水肿体积小于其他2组(P均<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其他2组(P均<0.05)、Barthel指数亦高于其他2组(P均<0.05).结论 病灶中心亚低温能有效地起到脑保护作用,微创钻颅术联合病灶中心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加快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树突生长的影响及血清饥饿情况下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3d的海马神经元通过加入浓度为1nmol/L和2nmol/L的17-雌二醇,统计比较神经元树突的数目和长度;体外培养1d的海马神经元,加入17-雌二醇,培养6~7d后血清饥饿48h后进行NSE染色及MTT检测,检测神经元形态及神经元存活率。结果 17-雌二醇可显著增加存活神经元树突的长度和数量;并能够有效地抑制血清饥饿引起的细胞减少,增加其存活率。结论 17-β雌二醇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及存活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检测40例临床确诊为脑梗塞的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钩脑)病人和40例配对对照的健康人。发现钩脑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解聚型图形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曲线型图形出现率和循环血小板计数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增高与钩脑的性别、年令、瘫痪程度和病程无关(P>0.05)。结果提示钩脑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慢性持续性亢进。推测此改变是其对脑动脉广泛性病损的反应,但它又可进一步加重动脉病损,是发生脑梗塞的重要因素,是钩脑发病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创钻颅术后病灶中心局部亚低温对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行微创钻颅术及局部亚低温治疗,治疗组16例钻颅后病灶中心低温盐水持续灌注引流4小时后给局部亚低温,两组局部亚低温时间72小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好转死亡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分别是82.5%、65%,死亡率分别是12.5%、1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中心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疗效优于局部病灶侧亚低温。结论病灶中心亚低温更能有效的起到脑保护作用,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微创钻颅术联合病灶中心亚低温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有效的方法,溶栓方法经历了静脉溶栓、区域灌注溶栓到目前的超选择性动脉接触溶栓。本文介绍了不同溶栓途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及疗效对照,以探讨更好的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花青素(PC)是多酚类化合物,属于生物类黄酮,是迄今为止最强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之一。许多研究已经证明PC能通过多种途径对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本项目通过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给予PC治疗,从而评价出血后PC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电极埋管的改进方式进行大鼠海马CA1脑区慢病毒载体注射的方法,并检测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生理盐水组(NS)和eGFP慢病毒注射组(eGFP),每组15只。所有实验大鼠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定位海马CA1组织,采用电极埋管的改进方式进行慢病毒注射。NS组给予生理盐水(2 μL)、eGFP组给予慢病毒(2 μL),SH组只实行手术操作。注射病毒7、14和30 d后,分别处死大鼠并进行全脑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慢病毒注射组的GFP绿色荧光表达水平和脑区分布。同时取相邻冰冻切片进行Nissl染色,检测eGFP慢病毒注射组的海马CA1脑区的损伤程度。结果:eGFP慢病毒注射成年大鼠海马CA1脑区7、14和30 d后,均可以成功检测到GFP在海马CA1脑区的表达,且表达水平和脑区分布均保持稳定,不随注射后切片时间的变化而变化。Nissl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存活数目在eGFP慢病毒注射组与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电极埋管的方式向大鼠海马脑区注射慢病毒的方法,并可在海马CA1脑区高水平表达其所携带的目的基因,为进一步的在成年大鼠海马CA1脑区进行基因操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hMSCs;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IR)组、假移植组、移植组,每组再分为1 d、3 d、7 d、28 d 4个时间点;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1 h的IR模型,制模成功后移植组大鼠立即进行立体定向hMSCs移植,移植后相应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结果 NC组、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之相比,IR组、假移植组各时间点及移植组移植后1 d、3 d时表达明显下降(均P<0.01);但移植组各时间点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R组及假移植组(均P<0.01),移植7~28 d时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α-微管蛋白表达减少;hMSCs移植促进α-微管蛋白表达增加,这可能是其减轻脑缺血后神经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亚低温治疗对脑部疾病具有肯定的疗效。对亚低温脑保护的降温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不同部位的脑组织之间存在温度梯度,不同深度的脑实质对脑表面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也不一致,而且脑实质与躯体核心温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给亚低温治疗的降温方法和温度监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和降温迅速的亚低温治疗方法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