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续收集2型糖尿病286例,男197例,女89例,平均年龄38±4.3岁.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强化治疗组184例,常规治疗组102例,用问卷调查及随访表形式,量化依从性及经济学指标,结果强化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依从性有显著差异,P<0.05.经济学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空腹、餐后血糖达标率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对349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共163例(46.70%)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格、是否存在偏瘫及是否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内向性格及存在偏瘫和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医护人员应及时为高危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及预见性护理,防止脑卒中患者发生急性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梓醇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6周龄SPF级SD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分为模型组、低浓度梓醇组(10 mg/kg)和高浓度梓醇组(20 mg/kg),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将其中低浓度梓醇组和高浓度梓醇组分别在术前3 d及术前30 min腹腔注射上述浓度的梓醇,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使用m 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使用试剂盒检测大鼠脑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含量;使用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使用试剂盒检测总一氧化氮合酶(t 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水平;使用Westen Bolt检测大鼠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m N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评分显著高于高浓度梓醇组、低浓度梓醇组高于和空白对照组(P 0. 01);相比空白对照组,模型组MDA、ROS、IL-1β、IL-6、TNF-α、t NOS、i NOS、NO含量和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 0. 01); SOD、GPX含量和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0. 01)。相比模型组,低浓度梓醇组和高浓度梓醇组MDA、ROS、IL-1β、IL-6、TNF-α、t NOS、i NOS、NO含量和Bax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高浓度梓醇组低于低浓度梓醇组,(P 0. 01); SOD、GPX含量和Bcl-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且高浓度梓醇组高于低浓度梓醇组(P 0. 01)。结论梓醇可以有效缓解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关,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脂肪源干细胞(ADSCs)与聚丙烯网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兔ADSCs悬液。取聚丙烯网片浸提液培养ADSCs。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评价支架细胞毒性。ADSCs传代扩增后,接种到聚丙烯网片支架上,体外培养1周。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支架上黏附生长及增殖。结果 ADSCs在聚丙烯网片浸提液中可保持较高的增殖率(RGR)(24、48、72 h实验组细胞RGR分别为97%、96%、101%,平均RGR为103.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45,P0.05),聚丙烯网片浸提液无细胞毒性。脂肪干细胞种植于两种支架材料后生长速度快,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脂肪干细胞呈球型,并伸展形成伪足,贴附于支架材料,细胞间相互连接成团。结论聚丙烯网片支架与ADS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细胞毒性,可作为脂肪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富血小板血浆:通过高速离心的方法从全血中提取出来的血小板浓缩液,含有高浓度血小板和自身生长因子的血浆。 骨折愈合:是骨折断端之间组织修复的连续过程,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联合多种细胞和生长因子参与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各种生物活性因子之间可以通过磷酸化等变化联系在一起。 骨折塑形期:为了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要求,具有更牢固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骨性骨痂通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协调作用下成为成熟的板层骨,使骨折两断端再次完全连接起来,髓腔再通,骨折恢复到与原骨组织一样的结构,达到完全愈合。   背景:骨折具有自我愈合周期长、延迟愈合等问题。生物组织具有自我修复的潜能,那么有没有办法将组织自身修复能力调动起来,为生物体自身修复所用呢?富血小板血浆技术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兔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富血小板血浆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所有动物均在右侧胫骨远端2 cm处用摆锯造成横行骨折,克氏针髓内固定。富血小板血浆组将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注射至骨折断处,对照组相同方法将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射至骨折断端。术前及术后2,4,8周留取血液标本,测定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术后2,4,8周分别处死2只,观察骨折标本的骨折修复情况,计算骨痂体积。结果与结论:①术后各时点,富血小板血浆组骨痂直径均大于对照组(P < 0.05);②术后第4周,富血小板血浆组骨痂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5);术后第8周时,富血小板血浆组骨痂体积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术后第4周富血小板血浆组骨小梁平均宽度、骨小梁面积比及血管数目均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第8周2组数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2组血清中骨钙素水平在术后第4周时达到最高,可维持高浓度一段时间,富血小板血浆组最高值大于对照组(P < 0.05);⑤富血小板血浆组中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始终高于对照组,说明富血小板血浆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始终存在;⑥提示富血小板血浆技术对骨折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为骨科临床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ORCID: 0000-0002-8527-6895(任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某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分析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672例患者中,有602例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均在术前0.5~2 h内给药。术后停药合理和基本合理529例(占78.7%),不合理179例(占26.7%)。结论:该院应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8.
我国成年人中大约30%患有慢性疼痛,约有2/3的门诊患者伴有各种疼痛病症或症状。疼痛可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恐惧、惊慌、焦虑、悲伤等不良情绪,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进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引起疼痛性残疾或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因此,疼痛的重要性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慢性疼痛是疾病”已成为国际疼痛治疗的新观念,慢性疼痛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本对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进行护理观察,就老年冠心病患的身心健康问题,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