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提高对于SDAVF的认识。方法 对6例确诊SDAVF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中5例为中老年男性,1例为青年女性。6例患者的病灶部位均在胸腰段脊髓,其中3例有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根受累。双下肢麻木症状发病3例,骶尾部或双下肢疼痛发病2例,下肢无力发病2例,6例患者均有尿便和性功能障碍,1例急性起病,5例亚急性或慢性起病。2例呈进行性病程,无明显波动,4例病程中病情有明显波动。脊髓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全部病例均见到脊髓轻度增粗和髓内弥漫性长T2异常信号灶,4例脊髓表面尤其是背侧可见到迂曲血管流空影,腰骶段受累病例更加明显。6例均行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见到供血动脉形成的动静脉瘘口以及明显蜿蜒迂曲延长的引流静脉从而确诊本病。全部6例患者的临床体征水平与影像学上病变水平均不甚一致,影像学表现重于临床。4例患者接受了1~3次的介入栓塞治疗,其中3例取得较好疗效,但这3例患者均有复发。结论 SDAVF有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男性中老年患者多见,主要为胸段脊髓或腰骶段脊髓、神经根的症状体征,下肢感觉异常、疼痛、步态异常或运动障碍、尿便和性功能障碍均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可先后受累。病程可呈慢性进展,可在波动中进展,也可以进展中有波动。脊髓MRI检查对于本病的诊断可有提示。及早规范的血管栓塞或手术治疗可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十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支架置入(stentplacement, SP)术已成为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毕竟应用时间较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疗效。为此我们总结了我院应用SP术治疗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历,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我院 2001年 6月  相似文献   
3.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1岁,发现血压高3年,左肾萎缩1 d入院.3年前发现血压高,最高达到140/110 mmHg,伴头昏、头痛.当时查双肾B超、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皮质醇节律均正常,予口服科素亚、美卡素等治疗,血压波动在120~130/80~90 mmHg.  相似文献   
4.
目的使用统计学方法评估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金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基底动脉狭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3D TOF MRA和DSA图像。把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使用盲法评估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50%的病变定为严重狭窄。MIP图像和原始图像相结合评估基底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在原始图像上测量狭窄率。利用MEDCALC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衡量MRA和DSA狭窄率的差异;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评价二者之间相关性;使用Bland-Altman图法比较二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并计算诊断严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患病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绘制ROC曲线。结果 MRA上38条基底动脉严重狭窄,DSA上35条动脉严重狭窄。MRA测得的基底动脉狭窄率(52.57±22.79)%稍大于DSA上测得的狭窄率(51.84±23.20)%,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2);相关性强(r=0.985,P<0.001);Bland-Altman图显示较强的一致性,95.71%(67/70)的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患病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29%、85.71%、6.6、0.07、50.00%、86.84%、93.75%。ROC曲线下面积为0.9(P<0.001)。结论和DSA相比,3D TOF MRA的诊断基底动脉狭窄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侧髂内动脉栓塞(BIIAE)治疗骨盆骨折所致出血对男性性功能的长期影响和BIIAE的长期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选择18例因钝性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接受BIIAE治疗的男性患者(BIIAE组);第1对照组为18例骨盆骨折但未接受血管造影栓塞患者(骨折未栓组),第2对照组为18例严重创伤但无骨盆骨折、脑及脊髓损伤患者(非骨折组)。各组用可能引起性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年龄、损伤后的时间、创伤严重程度评分,骨盆简略创伤分数、是否存在尿道损伤)进行1 ∶ 1匹配。外伤至少18个月后采用问卷调查表评估男性性功能。结果 骨盆骨折后患者IIEF-5分数明显降低(P<0.05);BIIAE组和骨折未栓组的勃起障碍、维持勃起障碍发生比例较非骨折组明显增加(P<0.05);BIIAE组和骨折未栓组的性冲动、勃起功能以及性生活满意度分数较非骨折组明显降低(P<0.05)。BIIAE组与骨折未栓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各项比较,P均>0.05)。结论 BIIAE不会引起持久的骨盆缺血,骨盆骨折后的男性性功能障碍是创伤所致而非由BIIAE引起;BIIAE治疗骨盆骨折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组织工程管状材料修复长段尿道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材料--同种异体脱细胞动脉基质作为长段尿道缺损修补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6只成年雄性杂种犬,全麻下将其4cm长尿道行节段性切除,将相应长度的脱细胞动脉基质与尿道两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6个月行尿道造影,然后将狗处死,将尿道纵行剖开观察,并取尿道组织行病理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术后尿道造影显示尿道管腔通畅,吻合口无狭窄.肉眼观察新尿道已完全被光滑平整的黏膜上皮覆盖.组织学检查示新尿道腔面为较厚的复层上皮组织覆盖,上皮形态均匀一致,上皮下方为形态正常的尿道海绵体组织,未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扫描电镜观察上皮细胞形态规整,与正常尿道组织无明显差别.结论 同种异体脱细胞动脉基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道修补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7.
动脉造影在创伤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附3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动脉造影在创伤性血管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2例怀疑有血管损伤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损伤的原因包括钝挫伤、枪伤、刀刺伤、撕脱伤等。结果 血管造影1例阴性 ,其他 31例共 46条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阳性率为 96 .9%。血管造影的表现为动脉闭塞 16条血管、动脉腔内缺损 3条、对比剂外渗 6条、动脉狭窄 5条、局部管腔扩张 2条、动静脉瘘1条、动脉偏离 3条、动脉血流速减低 9条、局部动脉缺损处包块染色 1条。结论 对怀疑有创伤性血管损伤的患者而言 ,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准确而且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骨肉瘤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骨肉瘤病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15例骨肉瘤病的影像学特点。15例均行平片检查,其中13例行CT检查,11例行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ECT)检查,5例行MR检查。4例行DSA造影检查。结果15例中骨肉瘤病主病灶位于股骨远端者8例,胫骨近端5例,肱骨近端1例,锁骨1例。主病灶之外的多发病灶发生在股骨远端者6例,其中双侧病变2例。位于胫骨近端者8例,骨盆2例,脊柱椎体6例,颅骨1例,髂骨及骶髂关节4例,双侧股骨近端3例,胫骨远端2例。15例主要病变X线表现为典型骨肉瘤样,而发生在其他部位的病灶表现不同,多呈圆形成骨样改变。13例CT观察到病变范围分布及软组织肿块的情况;其中发生在骨髓病变区内的病变多为边缘清楚的高密度瘤骨,5例病变在MRI呈圆形信号改变。特别是髓腔内低信号的骨化区域显示得很清楚。11例ECT检查者可见呈全身分布的广泛浓聚区域。4例于DSA可观察到肿瘤血管边界及肿瘤血管的走行。结论骨肉瘤病为全身的多发病灶,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全身发病的部位、表现,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性,46岁,因接触1万V高压电被烧伤。伤后1日来我院诊治,诊断为:电烧伤面积25%,均为Ⅲ度。创面分布于双手、双前臂、双肘、双上臂远端、双腋、右膝以下等部位,双前臂远端及双手均呈焦枯状,双腋窝软组织大部分烧焦裂开,腋动脉搏动肉眼可见。入院后进行输液、利尿、保护肾脏等常规治疗,并行患肢切开减张术。于伤后4日,右膝以远均坏死。行右大腿下1/3截肢术,准备行双上臂截肢及腋部清创术。在手术准备期间,考虑到腋动脉出血的可能性很大,为预防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大出血,在伤后6日行介入治疗。采用Seldinger穿刺法自右侧股动脉…  相似文献   
10.
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及其并发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肺栓塞中的临床作用。方法7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2例已经发生肺栓塞),为预防肺栓塞或再次肺栓塞而置入下腔静脉滤器,65例患者放置永久滤器,9例年轻患者放置可回收滤器。除8例有抗凝禁忌证患者外,其他患者行抗凝溶栓治疗。可回收滤器在放置后6~15天取出。随访观察有无滤器并发症、肺栓塞或复发肺栓塞出现。结果滤器均成功放置,患者未出现滤器错位、移位、倾斜、血栓脱落、滤器折断、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未发现肺栓塞或复发肺栓塞,2例放置永久滤器的患者出现滤器血栓形成,1例放置可回收滤器的患者下腔静脉造影发现滤器血栓形成,其他8例可回收滤器取出后肉眼可见血栓,虽然造影没有发现。结论下腔静脉滤器作为预防肺栓塞的方法其效果值得肯定,但应该注意滤器血栓形成,在放置前选择合适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