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水乙醇硬膜外注入脊神经毁损术用于晚期肿瘤止痛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硬膜外注入脊神经毁损术对于晚期肿瘤患者的止痛效果。方法68例晚期肿瘤患者采用无水乙醇硬膜外注入脊神经毁损术治疗,观察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8.5±0.5、1.5±1.2、3.8±1.0、4.5±1.0,疼痛缓解优良率分别为100%、95.3%、71.6%。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除出现排尿困难7例(10.3%),恶心嗜睡、下肢麻木各5例(7.4%)外,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无水乙醇硬膜外注入脊神经毁损术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止痛效果明显,且安全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2013-01-16 《Multiple Sclerosis》 杂志在线发表了亚太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脱髓鞘疾病专家的共识,对尚无足够的临床受累和实验室检查证据来鉴别是多发性硬化(MS)还是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中枢神经系统(CNS)脱髓鞘疾病[专家组将这类情况统称为特发性炎性反应性脱髓鞘疾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disease,IIDD)]患者提出早期治疗决策的建议[1].该共识的第1版于2009年在香港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地区MS治疗和研究会议(PACTRIMS)上发布,随后专家们复习了截至2012-02的文献,提出共识的修改版本.专家组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更接近MS还是NMO,将IIDD患者分成以下3类: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为近年临床研究关注的焦点,颈动脉支架成形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效果已经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但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尚存争议。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通过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改善脑血流动力学而改善认知功能,但术后微栓塞事件使认知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而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抑郁症、高龄等则使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期望正在进行的颈动脉血运重建与药物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比较研究,能够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在改善认知功能方面的疗效带来更为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咪唑安定、氯胺酮联合作为小儿术前用药与单用氯胺酮效果的优劣。方法:选择48例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4例,A组为氯胺酮组,B组为咪唑安定、氯胺酮组,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分别记录每组患儿注射前、注射后1、2、5、10、20、30分钟HR、RR、MAP、SPO2的变化,并采用5~1分评分法进行打分评定。结果:B组患儿用药2分钟后,分值在2分或2分以下,且HR、RR、MMP、SPO2都较注射前稳定。A组患儿用药5分钟后才过2分或2分以下,且HR、RR、MAP、SPO2波动较大,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对患儿生理影响较大。结论:咪唑安定、氯胺酮联合作为小儿术前用药效果优于单用氯胺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逆行气管插管患者60例,ASAⅡ~Ⅲ,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A组予一次性中心静脉包中中心静脉导丝逆行导引,B组予一次性硬膜外穿刺包中硬膜外导管逆行导引。观察逆行导引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插管时间,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并发症的发生。检测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置入导引导丝后即刻(T1)、气管插管后即刻(T2)、退出导引导丝即刻(T3)的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及HR。结果插管成功率100%。A组从诱导开始到退出导引导丝时间为(220.5±25.6)s,快于B组从诱导开始到退出导引导丝时间(430.7±24.3)s,P<0.05。两组间T0、T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中T1、T2的SP、DP和HR较A组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与T0比较,A组的SP和HR在T2明显升高(P<0.05),而DP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P>0.05);B组的SP、DP和HR均在T1、T2明显升高(P<0.05)。插管时患者SPO2均在98%以上。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逆行引导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的2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并评价术后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随访情况。结果 28例患者中共有26例成功完成球囊扩张术,手术成功率为92.86%,术后即刻狭窄远端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均≥2b级;另外2例应用支架成形术。28例患者术后及随访30 d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加重的相关并发症。术后30d 10例患者mRS评分为1分,其余18例患者mRS评分为0分。结论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相对安全,支架成形术是球囊扩张术效果欠佳时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前循环 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血管内治疗的血管再通率、术后并发症、临床预后,并随访 患者血管再狭窄及卒中复发情况。 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后,20例(90.9%)患者闭塞的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并发症3例 (13.6%),其中1例为术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术后出血转化,1例术后出现癫痫发作;血管再通的 患者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7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2.4%(8.6%~20.5%),球囊扩张+自膨式支 架治疗10例,中位血管残余狭窄率为10.4%(6.2%~17.8%),两种治疗方法的血管残余狭窄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血管成功再通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8例(40.0%),无明显变化12例(60.0%),无症 状加重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9(12~29)个月,mRS评分良好者12例(60.0%),1例(5.0%)再发TIA, DSA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治疗后症状好转。 结论 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非急性闭塞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改善患者的缺血症状, 并且术后卒中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在逆行引导插管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逆行气管插管患者60例,年龄8~70岁,ASAⅡ~Ⅲ级。30例患者经一次性硬膜外穿刺包硬膜外导管逆行导引气管插管,30例一次性中心静脉包中中心静脉导管导丝逆行导引气管插管。观察导丝置入成功至气管导管插入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插管成功率100名,导管插入时间分别是(3.00±0.85)min和(3.76±0.94)min,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均无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导丝环甲膜下气管穿刺逆行导引气管插管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逆行引导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女性,60岁,小学文化。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于2018年7月25日入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每次发作持续3~5分钟,可自行缓解,每周发作3~5次,不伴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右侧肢体活动和感觉正常,病程中无头晕、头痛,无意识障碍,无言语不清,无视物模糊。当地医院MR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经抗血小板(阿司匹林)、调脂和稳定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连续臂丛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常用锁骨上入路或腋入路法,都着重把局麻药注在神经干上(找异感)。近年来通过仔细的解剖学观察,发现臂丛神经从椎间孔穿出后(C5-T2)分为3干在肌间沟内上下排列,穿行于前、中斜角肌筋膜间隙,离开斜角肌间隙,继续被锁胸筋膜覆被,在锁骨外行至腋窝继续被腋筋膜所包围,即臂丛神经血管周围间隙理论。利用臂丛神经干及其分支及颈丛神经被筋膜包裹,臂丛鞘是一多腔隔结构和臂丛与大血管伴行的概念,将局麻药注入神经周围间隙,使其沿间隙扩散,主要包括肌间沟阻滞法、锁骨上血管周围阻滞法、腋血管周围阻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