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粘度和血脂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有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缺血性卒中与血脂改变及血粘度增加有密切关系,血脂异常升高对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增加血粘度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加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1].  相似文献   
2.
3.
<正>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人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世界范围内多地有病例报道,在我国江苏和四川曾引起过暴发流行[1,2],我国其他很多省份也有散发病例。本文报道南京市1例人感染猪链球菌致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36岁,驾驶员,因"发热伴头痛3 d,加重伴意识障碍11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天发热,伴头痛,自认为"上感",自服"感冒药",效果欠佳。患者于入院前11 h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数次胃内容物,且出现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致烟雾病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秋灵  张均 《山东医药》2008,48(48):75-76
回顾性分析4例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致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4例均有钩端螺旋体疫水接触史;临床特点为以缺血性脑梗死表现较常见,症状易反复发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青霉素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认为临床遇病因不明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他危险因素依据不充分,或被控制后症状仍反复发作,尤其有钩端螺旋体接触史者,应考虑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致烟雾病的可能,及早行凝溶试验及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且缺少特异性,漏诊率及误诊率均较高,而提高临床对CVST的认识有利于及时诊断、治疗CVST,改善CVST患者预后。目的分析CVST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0—2018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126例,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学特征、首诊情况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D-二聚体检测结果、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人口学特征:男41例(32.5%),女85例(67.5%),男女比例为1:2.1;发病年龄为16~80岁,平均年龄(37±15)岁,以21~35岁者居多(48.4%)。首诊情况及危险因素:首诊于急诊者65例(52.6%),首诊于专科门诊者61例(48.4%)。排在前五位的危险因素:妊娠及产褥相关疾病45例(35.7%),免疫系统疾病、病因不明各18例(14.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各11例(8.7%),血液系统疾病8例(6.3%),败血症5例(4.0%)。临床表现:头痛101例(80.2%)、恶心呕吐57例(45.2%)、意识障碍37例(29.4%)、抽搐36例(28.6%)、偏瘫16例(12.7%)、视物模糊10例(7.9%)、言语不清8例(6.3%)。D-二聚体检测结果:D-二聚体为0.10~55.32 mg/L,平均D-二聚体为(4.15±3.07)mg/L,其中D-二聚体升高(≥0.50 mg/L)者109例(86.5%),另17例(13.5%)D-二聚体正常。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本组126例CVST患者均首选颅脑CT检查,怀疑CVST者再行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或静脉窦成像(MRV)及增强MRV检查确诊。血栓部位:横窦109例(86.5%)、乙状窦91例(72.2%)、上矢状窦52例(41.3%)、窦汇13例(10.3%)、直窦6例(4.8%);累及静脉窦数量:1个31例(24.6%)、2个53例(42.1%)、3个29例(23.0%)、4个及以上8例(6.3%);脑实质病变:脑梗死24例(19.0%),脑出血22例(17.5%),无脑实质病变80例(63.5%)。治疗及预后:本组126例CVST患者均给予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7~10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治疗并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3至少3个月以上;4例患者因脑出血量大而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入院时轻症105例(83.3%)、重症21例(16.7%),入院21 d轻症116例(92.1%)、重症10例(7.9%),其中死亡4例,病死率为3.2%。结论CVST患者以青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缺少特异性,诊断较困难;妊娠及产褥相关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是CVST的主要危险因素;颅脑MRI、MRV检查尤其是颅脑增强MRV检查是目前最佳的无创CVST诊断手段,抗凝治疗是CVST患者急性期首选治疗方案,同时也是基础治疗方案,而经治疗后CVST患者总体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100例患ACI并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采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检测仪分别检测其溶栓前、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同时记录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情好转患者70例,为好转组,恶化患者30例,为恶化组。2组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NT)、性别和入院时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所有患者溶栓前、后24 h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且恶化组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好转组(均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溶栓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是患者溶栓后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溶栓后NIHSS评分与溶栓前、后24 h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分别为0. 316、0. 451,均P 0. 01)。结论:ACI患者溶栓后24 h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预示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7.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中或强体力劳动时热平衡和水盐代谢失调导致的一组综合征;在中暑的治疗过程中,迅速的降温和脏器系统功能支持是两项有效的措施[1].低温作为一种脑保护措施由来已久,尽管在临床上有所争论,但是近年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明确了其有益作用,并且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3].现将中暑的病理生理变化及亚低温脑保护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秋灵  刘瑶  蒋敏  王军 《安徽医药》2019,23(12):2411-2416
目的分析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临床特点,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磁共振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病区 2017年 8月至 2018年 12月诊治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病例 3例详细报告,并以“可逆性”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胼胝体压部病变”为关键词,技期刊万方数据库,以 2009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为限,共检索到中文文献 40余篇,剔除资料不全病例及不符合要求病例,对共 47例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发病年龄以青年多见,年龄(29.7±11.4)岁,年龄中位数 27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病因多种多样,感染、尤以轻微病毒性脑炎最多见,其次为高原病,其余还有低血糖、细菌性脑膜炎、抗癫痫药撤药等多种病因。临床表现多样,病人可有头痛、发热、呕吐、短暂意识障碍、视物模糊或重影、精神异常、抽搐、口齿不清等各种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胼胝体压部有孤立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序列低信号病灶,经抗病毒、抗菌或激素、对症治疗,或者仅处理原发病,大多数病人在 10 d左右临床症状缓解,平均在 20 d复查头 MRI,各个序列均显示胼胝体压部病灶完全消失。结论成人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病因多种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轻微,头 MRI可见胼胝体压部可逆性孤立性病灶,在 DWI序列病灶最明显,呈高信号,治疗无特异性,症状在短期缓解,病灶在短时间内消失,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粘度和血脂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缺血性卒中是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率有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缺血性卒中与血脂改变及血粘度增加有密切关系,血脂异常升高对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增加血粘度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加速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血粘度即血液流变学检测近年来受到临床与社会的高度重视。作者检测1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旨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