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通过对病后三个月108例脑血管病病人及其主要照顾者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发现:由于照顾病人,28名(25.9%)照顾者认为健康受到影响,27人(25.0%)合并抑郁障碍,15人(13.9%)合并焦虑障碍,并且出现各种应激症状,如睡眠被打扰,担心病人出意外等。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照顾合并心理障碍的病人及所受社会支持不良者更易出现抑郁、焦虑障碍,应激水平也较高,结果提示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干预的对象应扩展到照顾者,甚至到整个家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及心肌酶谱和cTnⅠ的变化。方法对19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轻中型110例,重型80例)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DCG)、心肌酶谱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并有9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分析。结果重型脑梗死组心电图异常率(57.5%)与对照组(18.9%)及轻中型脑梗死组(27.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型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梗死AST、LDH、CK等显著升高,与对照组及轻中型脑梗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K-MB轻度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轻中型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nⅠ水平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脑梗死HRV各指标明显下降,与轻中型脑梗死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及心率变异性下降与脑梗死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药物联合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机制。方法:将8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药物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指标检测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 1) ;2两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增加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 .0 1) ;3两组治疗后频谱形态改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 5 )。结论:早期脑梗死针药结合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较好的血管舒缩调节功能,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发病一周以内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12d后进行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35例(占87.3%),对照组有效21例(占52.5%),两组对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早期使用针刺加西药治疗比单纯常规西药治疗效果好、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本院12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对照组应用奥扎格雷和甘露醇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降低;治疗后90 d,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率分别为55%和18.3%(P<0.01),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率分别为51.7%和16.7%(P<0.01).不增加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奥扎格雷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和东菱克栓酶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意外伴发抑郁症状群的多因素相关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出院后门诊复诊的40例脑血管意外(CVD)病人伴发的抑郁症状群(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多因素相关研究后发现,PSD总的发生率是55%。按病灶位于半球内前后左右,将样本分为多个亚组分析后发现,不管是PSD发生率还是量表评定的抑郁程度,左侧病灶组(尤其是左侧前部)虽有高的趋势,但统计上差异无显著性。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部位以外的其它因素,如疾病本身的严重度、社会支持的程度等的作用增大。作者认为康复期CVD病人PSD的发生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在非痴呆型皮质下小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SSV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26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常规MRI分析两组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的差异;通过DTI技术测量双侧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分量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率(MD)的差异;对VCIND-SSVD组患者MoCA总分及其子项评分与FA和M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常规MRI显示脑叶萎缩、皮质下白质疏松和腔隙性脑梗死等影像学参数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与认知功能无明显相关(均P>0.05)。VCIND-SSVD组双侧额叶FA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VCIND-SSVD组双侧额叶MD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顶叶、颞叶、枕叶、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及内囊后肢的FA、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CIND-SSVD组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下降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0.71,P<0.05,<0.01),MD值升高程度与MoCA评分及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概括能力、视空间与执行能力等子项评分均呈负相关(r=-0.43~-0.67,P<0.05,<0.01)。结论 VCIND-SS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双侧额叶白质损伤有关,DTI在VCIND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状群与CT定位及躯体,心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期生物物理和分子生物学在GABA-苯二氮(艹卓)类受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及这些研究与精神疾病关系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复习,指出了这些研究在理解精神病状态、药物疗效及神经递质参与精神疾病发生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